标签:
葬礼伊丹十三娱乐 |
分类: 黄昏剧院 |
日本的新锐导演伊丹十三是大导演伊丹万作的儿子,早年都在演戏,在当时一些名导手下混,主要是演配角,比如《细雪》之类的,还拿了几个最佳男配角的奖。1984年,都50多岁了,他才想着要拍电影,处女作《葬礼》一经推出,立刻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后来还被《日本旬报》选为日本百佳。
《葬礼》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了。从头到尾就是一个葬礼的完整过程:一个老头和老太太独自居住着,虽然子女很多,但是都早已成家立业。有一天,老头突然心脏病发作,送到医院就死了。于是所有的子女,亲戚朋友都来了,举办了一场葬礼。繁复的礼仪让这些现代人难以忍受,忙碌了三天,终于火化,葬礼结束之后,亲人们才发现,悲伤此时才真正来临。
这部电影,格局很小,主题也比较普遍,但是手法很新颖,内容很有意思。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完整的葬礼过程,但是却并不乏味,反而充满了各种新奇的思路和桥段。
伊丹的电影,总是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情结与因素。但是与其他导演的严肃、刻板、深刻不同,伊丹十三的电影,总是比较诙谐,甚至说戏谑的。《葬礼》就是一个十分出色的例子。又由于伊丹曾经广泛混迹电影界,对于日本老一辈的电影巨匠接触颇多,又曾留学美国,吸收过丰富的西方电影观念,所以,他的电影也是比较贯通中西的。
说到日本的殡葬文化,许多人可能会马上想到《入殓师》里面含蓄、克制、细腻而深沉的悲伤与东方式的死亡观。《葬礼》则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以一个家庭的一场普通葬礼,以小见大的反映出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礼仪在现代文化下的渐渐消失,内涵逐渐被掏空,反而变成了空洞而荒谬的空壳,束缚了人性;以及现代文化的影响之下,那种传统的死亡的观念逐渐淡化消失,对于亲人的离世,已经渐渐失去了悲伤,日本人已经渐渐麻木了。
传统的瓦解:从这个侧面来看,伊丹深受巨匠小津安二郎的影响,小津诸多的电影里,都在含蓄委婉的道出日本传统的慢慢消融和失落,现代社会发展背后的伦理道德的淡漠,哀而不伤,平淡真味。伊丹的镜头缓慢而克制,对于人物的刻画十分内敛,尤其在对于悲伤的刻画上尤其出色。一家人仰着头,默默看着火葬场的烟囱里,老爷爷化为青烟远去,眼里不经意流露出的怅惘和追忆;守灵的夜里,空虚而惆怅,于是心里默默怀念逝去的亲人,一边跳起艺妓的舞蹈……只从这个角度,电影完全保持了日本的优秀传统和风味。
但是,在这样一个均匀的水平线上,导演巧妙的插入了许多戏谑和嘲讽的元素。每次都在悲哀刚刚开始凝聚的时候就打破这种氛围,给你一个出乎意料的恶搞。所以,整部电影反而变成了一出闹剧或者喜剧。这就是他成功的将西方的许多手法和思路引入了电影。镜头虽然学习了小津的克制,却滤去了其中的含蓄和丰富的内涵,反而以直白的画面取代。中间长达数分钟的那个DV拍摄的黑白录像的使用,突破了画面和叙事的传统,显得十分幽默和轻松。这些,又都是传统的日本电影所不具备的特色。虽然整体风格都是清新的,但是东西方的不同视野,还是让人耳目一新。
悲伤被打破,取代的是一些荒诞的插曲,以此,反映出旧的传统的瓦解。比如老头发病之前,还在和自己的老妻乐呵呵的讨论,自己应该再去包养一个年轻的女性来陪伴自己活到120岁。将遗体送回家的时候,对于应该遵守的礼仪争执不休。亲戚来参加葬礼之前,还一本正经的买了录像带,学习葬礼的礼仪和说话的注意要点,虽然只直接说了一家人,但是通过后面的细节,你会发现主人客人其实都是通过同一部录像带在学习。女客人耐不住寂寞,逼迫男人与之在树林里偷偷发生关系。念经的时候,所有人都难以保持传统的坐姿。慈祥的老和尚,喜欢进口的瓷砖。一边哭泣一边献花的时候,突然提议拍照留念,于是开始摆姿势……这些小插曲,一个个随意的嵌入葬礼的整个过程,虽然最后整个葬礼完整的走完了流程,但是空洞而荒诞。大家都很累,总算是勉强保住了外部的样子。
最有意思的是,导演刻意将电影的三代人都齐聚一堂。老的如同死者的妻子兄弟,中间的就是他们的儿子和亲戚,最小的就是那些小孩。最悲痛的无非是最老的那一批人,那个在欢声笑语中真正痛哭的老太太,最后抛开事先学着录像带准备发言的老母亲。而最没有悲哀的莫过于小孩,整个葬礼,无论多么伤感的场合,突然开始捣乱和嬉闹的小孩,总是马上破坏了那个气氛。
悲伤难以凝聚,传统难以维持。一切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荒谬的礼教:中国人早就把那些祖宗的规矩当做四旧踩的稀巴烂,早扔的远远的去了。现在说礼教多么多么束缚人性,多么多么荒谬,早就没概念了。日本是亚洲保持传统做的最好的国家了。电影里这个程序繁杂的葬礼过程,可以说办的十分头痛。一系列的规矩都遗忘了,以至于到处出错,而且还难以适应传统的要求。现代和古代毕竟不同了,老黄历已经不管用了,但是还固执的照搬,每个人都十分的难以忍受。念经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够像古人那样跪坐了,缅怀逝者的现场,变成了谈天说地,觥筹交错的宴会。看起来严肃宏大的排场,被一系列的小事件给变成了诙谐的闹剧,沉重的传统被如此嬉戏,就是导演刻意的挖苦。
葬礼变成了闹剧,不代表逝者就不会被人怀念了,没有了过去那种庄严肃穆的排场来追忆死者,什么才是现代的死亡观呢?
我想,影片的结局才给出了答案。当亲友都一一离去,闹剧终于演完,只留下最亲近的几个亲戚一起焚烧逝者的遗物。缓缓的音乐响起,悲伤和往事慢慢如潮水一样涌来。这就是现代社会下,更加简易而亲近的方式。死亡不再是一种仪式和信仰,而是一种心态和回忆。
伊丹十三的创作特点,鲜明而突出。但是,很快,他就放弃了《葬礼》中所开创的这些优秀的风格。终于免不了江郎才尽,后来卷入了性丑闻,忧郁与愤怒中跳了楼。从《葬礼》开始,以“葬礼”结束。他的一生,也如同电影一样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