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厦大时光——岁月的圆环

(2011-01-01 14:42:54)
标签:

厦门大学

厦大

年华

岁月

时间

文化

分类: 文艺

厦大时光——岁月的圆环      从白城归来

有一日黄昏。

暴雨刚刚过去,天空特别清澈。

我从白城归来。

正是黄昏最灿烂的时候,临着白城之前的一段海滩,因为不是周末,人不多。

回首间,无意看见了海里的水波有异。仔细凝视,居然是一条海豚!

二十几年的人生,第一次看见野生的活海豚,不禁心里有些激动,于是就站在海边忘情的看了起来。

那一日的天空,完全没有一丝雾气和烟尘,如火一样的夕阳静悄悄的铺在海面上,碧蓝的海水浮起了一层金粉。想起《碧海蓝天》里那个迷恋大海到死的人。我想,默默看着那个深色的影子在这样一帧油画一样的风景里自由嬉戏的时候,我也有点入迷了。

有时候,我们都或多或少的路过过许多风景,但是,能驻足观赏的却不多,那一日黄昏渐渐熄灭的时候,醒过神来,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异常优美的邂逅,如今还让我沉浸在那层燃烧的余晖中。大部分时候,白城的天空的都迷迷茫茫的,但是,可贵的是,我没有错过最清澈的那一天,没有错过海豚游过的那一刻。生命的滋味,也许就藏在某个黄昏的背后。仔细想想呆在厦大的每一天,其实都有许许多多的细小而美好的滋味值得回味和咀嚼。

厦大时光——岁月的圆环寂静的墓地

因为换校区的关系,刚刚从漳州搬到了岛内,住进了本部一个偏僻的角落,远离了尘嚣。

寓所的附近都是山,是五佬峰的一个支脉或者末端,树木葱葱郁郁的,安静而且空气清新。以前这里是岛上居民的墓地,是死者通向来生的寂静的长眠所,后来学校在山下建了起来,再后来学生扩招,楼才建到了这个山上。树林里,大片的较新的墓葬偶尔还有一些后人来祭拜,最近的应该是八十年代初,最久远的则难以考证了,因为临着南普陀寺,这座山以前也算寺院的范围,一些零星葬得远的高僧的墓葬或者舍利塔如今也划到了学校的范围内,倒是给小心的看护起来了。

没事的时候,出去从小路走走,偶尔还能看见挨着小路附近未迁走的墓葬,有的墓碑石都风化了,曾经好奇而观察过,依稀可以看出一块上面模糊地刻着“道光二年”的字样,掐着指头数数应该是十九世纪廿年代初的事情,将近两百年的岁月就这样慢慢流走了,除了一点点腐蚀的碑文,什么印记也没留下,抚着这块不起眼的小石块,想起自己廿年的青春,感慨唏嘘。落叶里时光寂静,永恒逝于瞬间,这是亡者的时间;山林外沧海桑田,浮云苍狗,这是世人的年华。再热闹的红尘,再显赫的往事,最终都归寂于山林,苍老腐蚀为泥土,消失淡漠于时间与记忆。

也只有我这个后来人,隔着漫长的岁月,撩起一点尘土,搅起一点波澜,算是一次尘世的拜访。

厦大时光——岁月的圆环历史的味道

曾经特别向往剑桥,高质量的教学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重要的情愫则来源于自己对于那些古老学校记忆的一种迷恋。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来说,“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样的呓语倒是十分让人心动的,那些几百年的校舍,充满古老传说的塔楼甚至河边的一棵老树、一块石头,都有无比动人的往事和记忆。一所学校的魅力,不在于它多新多豪华,而在于它多旧多有积淀。每天从宿舍出来,穿过小路,走过学校里那些有年头的楼宇殿堂,望着那些碑石门窗,总是忍不住去想象关于它们记忆里的故事——它们的设计、修建、粉刷以至于里面进出过的人还是附近发生过的事——即使如今早已被层层的落叶掩埋,被时间的细浪冲刷,早已变成了无人回味的往事。

传说里,演武场和上玄场都是曾经郑成功练兵的地方。厦门海的远方是金门,再远就是台湾了。四百年前的那场战役,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却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个华夏后人的心底。昔日训练军士的豪气万丈如今已经稀释在了空气了,练兵点将的场所成了今天厦大的运动场,每天球场上上奔驰豪迈的健儿,和四百年前的时空仿佛有了某种重合和呼应。有时候,去跑跑步,脑海里总是闪现出明朝海军大喝练兵时的气势,猎猎战旗,熊熊壮志,历史的风从时间的缝隙里吹来。昔时,清朝已经入关了,作为明朝的余脉之一,郑成功的豪气与威武里倒是带上了几分没落的凄凉。四百年,练兵的将台和洒满血与汗的石板都不见了,时过境迁,只有英雄的传说还在空气里飘散,淡淡的,呼吸它的,也有一起跑步的台湾学生。

厦大时光——岁月的圆环建筑里的精神

去过鳌园好几次,对于陈嘉庚先生的缅怀总是一个原因。如今,老先生早已在故土集美的海陆怀抱中安然睡去了。一个人亡去之后,时间就会渐渐将他的身影慢慢从人们的记忆中拉走,慢慢消逝,这种遗忘即使一种愈合,也是一种无奈。如今,见过陈老先生的人越来越少了,只有不多的一些录像可以依稀猜测他往日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历史往往是不真实的,无论是书本里的盖棺定论还是后人的传说故事,往往都将后人的主观色彩带入了逝者的死后人格,许多事和人,都是这样慢慢就变得模糊了,时间是块毛玻璃,隔着它看那一面的人,永远都看不真切,他离开了,就进入了玻璃的那一面。如果可以,我们都想打开这扇玻璃门看看后面的人和风景,但是它只会随着一秒秒岁月流逝的积累,越来越厚,里面的影像也越来越淡漠,直到许多被遗忘,许多被固化,所以,我们才学会了怀旧,学会了珍惜。

走在集美学村的小街上,络绎的游客都对集美的建筑赞不绝口。许多人说,陈嘉庚先生其实是不爱厦大的,因为厦大的房子怎么也比不了集美啊,厦大从来就没有这么精细雕琢过的廊柱或者屋顶。

有一天午后,我站在建南大会堂下面仔仔细细地凝视着这幢房屋。厦大的建筑历史主要分为三个时期,建校时期,20年代修建的第一批,代表如群贤楼群;50年代,解放后重建学校修建的第二批,如建南大会堂;然后是之后陆陆续续至今修的现代建筑。无论厦大还是集美,体现出来的都是嘉庚建筑的风貌,嘉庚建筑往往中西结合,楼身是西式,顶上是中式的屋脊,形象的叫法“穿西装戴斗笠”,嘉庚先生说这是叫中国人永远压在西方头上。

从上玄场上远望过去,建南大会堂和左右的几幢建筑练成一个整体,配合着一层层古老的石阶,显得尤为壮观。集美学村的华丽,来源于欧洲洛可可风格的繁复精细,厦大的简约,却是哥特与拜占庭式的大气庄严。“我有两个孩子,一个要他强壮机敏,一个要他知书达理。”陈老先生的心中,兴许也是这么想的吧。所以,厦大显得更具包容性,更加平和与质朴,凤凰木和条石的映照更加和谐美好,山与湖的呼应显得更加自然。漫步在林荫幽深,古色古香的校园里,回忆往事,咀嚼记忆,偶尔碰见几个捧着相机的游客对着它们拍照,总是会心的笑笑。

“请问这个房子是什么时候修的啊?”

“它是芙蓉第三,差不多60年的历史咯。”

厦大时光——岁月的圆环倒影

厦大的美素来是颇为有名的,尤其学校里的几处水源,如芙蓉湖、厦大水库等几乎成了学校的一道抹不去的记忆中的动人风景。有一天,在网上看见一组图片,是编者辛辛苦苦收集的厦大几十年来变迁的老照片,尤其以芙蓉湖和厦大水库的居多。80年代,90年代到现在,湖本身没有多少变化,倒是湖边的景色一直在变。真正的变迁,对于湖边日日的路人来说,几乎是感受不到的,每一寸青草的生长,每一片绿叶的枯黄,从来都触不到,看不到,就像岁月本身一样,既快且慢,都是我们的感受,多矛盾。某一个傍晚天将黑的时候,我匆匆路过图书馆,几个怀旧的行人在旁边感慨道,当年门是开在这侧边的啊,那是什么时候的事了,十来年一眨眼就过去了。

过去老照片里,湖边的树木还十分粗壮古老,显得深邃而神秘,湖边也没有这么多建筑,主楼也还没有盖起来,水、树和天三层的分界十分清晰,学校也显得十分质朴而平静。后来,毋庸置疑的变迁和发展慢慢改变了学校的格局,虽然湖本身没变,可是湖里的倒影却悄悄变了。湖边的老树多在99年的那场毁灭性的台风里彻底被刮走了。现在的湖畔,人工修葺一新,完全失去了照片里的那种灵气,这也算是小小的遗憾。越来越多的咖啡馆悄悄在学校里开放了,湖畔咖啡厅算是比较早的一家,不过我很少去。我是一个口味比较挑剔和专一的人,还是喜欢去以前经常去的店铺,虽说腼腆一些,不爱和老板打招呼,不过却习惯了自己经常坐的位置。湖边,于我而言,只适合散步,偶尔沿着湖岸走走,看着水中的景物和自己的倒影,不知觉的会想起来李白的一句诗,“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厦大时光——岁月的圆环醒来

有一日午后。

夏天的暑气还没有完全消退的时候。

我在某个海边的桌旁从梦中缓缓醒来。

桌上的咖啡刚刚喝了一口,已经凉了;窗外的阳光干净而清澈。暴风雨刚刚过去的第二天,天地纯净的像一幅油画。

慢慢地坐到夕阳落山,天空开始慢慢燃烧的时候,才缓缓起身,付过账,沿着海边慢慢踱回学校。快到白城的时候,我一直向着海对面张望,碧蓝的海湾那边,是漳校——我曾经呆过两年的地方。由于天气清爽的缘故,可以清楚地看到主楼图书馆的红屋顶和白墙,内心瞬时欣喜的很。

由于是工作日,行人很少,整条路干干净净的。

一个人,看着风景,走着走着就发呆了,沉浸到刚刚的梦境的回忆里去。

有时候,我也希望,时间能够停滞,如同眼前这灿烂的海天一色的美景能够永远定格下来。

马上就会日落,马上一切就会暗淡下来,年华还是在匆匆而去的。

我甚至希望,现在就在某个十年前的梦境里。然后在某个童年的午后一觉醒来,窗畔蝴蝶无声,天上流云缓慢,岁月静好,人生戏梦。

厦大,只是未来许久之后的一个梦想。

 

                                                      公元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