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红:如何一年圆北大梦
(2015-04-27 06:07:00)
标签:
北大育儿窗明几净望远山杂谈 |
分类: 成长故事 |
http://s15/mw690/001Ul4Ouzy6RNOIwaEC3e&690
编者语:这篇文章真心长~小编编完手都有点软了~但真心值得一读!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清新地分析了自己从一个中等生到北大的经历。不但对考试,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多的启迪,请用心看完~@窗明几净望远山。
文:武志红
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全班第29名;高三的升学考试,全班第11名,化学全年级第1名;高三的毕业考试(离高考三个月),全班第19名;
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离高考19天),全班第1名(高中三年头一次进入全班前10名);
高考,仍然全班第1名。
这是我在高中最后一年多的成绩单,中间有一些小奇迹,也有一些挫折。现在写出来,同时对我当时的心态调整做一些心理分析,希望能对今年高三毕业班的同学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9月1日,各中学就要正式开学了。这段时间,我收到了许多高三学生的来信,讲述他们对未来一年的种种担忧、种种困惑。为此,我整理了我高三一年的经历,还有我所了解的一些故事,希望通过对这些故事的心理分析,能对高三毕业班的学生有所启迪。
在文章正式开始之时,我要先强调一句话:高三一年的时间,足以创造奇迹!
心理解析:如何一年圆“北大梦”
①突破一点,改变预言
高二下学期的期中考试,我考了全班第29名。按照这个成绩,连一般本科都考不上,心里一下子着急起来,怕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发誓要努力学习。
当时,我决心先把化学学好。我下力气重新自学化学,力求不放过一个知识点,同时也买了一本很棒的题集,里面对化学知识和化学题的解释又有趣又漂亮。
我学得非常投入,完全没想过能收到什么效果。效果完全出乎我意料:期末考试,即高三升学考试,我的化学成绩考了全年级第1名。总成绩是全班第11名。
化学成绩全年级第1从心理上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我做梦也没想到,只付出两个多月的努力就可以在一个很怵的科目上取得年级第1。以前,整个高二期间,我的化学和物理经常考60多分(总分100),最初甚至因为这种成绩还想过调到文班去。
高一时,我也取得过全班第11名的成绩,那是我以前最好的成绩。因为这种成绩,再参考学校的历届成绩,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发挥正常的话可以考上一所好本科,发挥好的话有望考一所普通重点大学,发挥超常的话,说不定能考上吉林大学、天津大学这样的好重点。那时,吉大和天大是我最大的梦想了。
但是,化学年级第1这个成绩突破了我的想象空间。一个我本来如此害怕的科目,居然可以通过两个月努力就成为全年级第1。那么,如果其他科目也发生这种变化呢,是不是,我就可以……可以梦想一下清华、北大和复旦?
一想到这儿,我的手会兴奋得发抖。当然,我仍然认为这是一种幻想,因为高三只有一年时间,而我没有一个优势科目——除了刚发现的化学。但化学,这是不是一个肥皂泡呢?我心里仍充满怀疑。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成绩改变了我对自己的预期,让我偶尔也免不了会做一下名校梦。 “这是梦,只是梦,”我常对自己说,“但想象一下又怕什么呢?!”
心理分析:自我实现的预言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自我实现的预言。意思是,如果相信自己行,你最后就能行;如果怀疑自己不行,你就会退步。
高三升学考试的化学成绩,就让我改变了自己的预言。
以前,我的最好成绩也是全班第11名,但各科成绩平均,没有一个优势科目。我给自己的定位一直是,我是一般好的学生,那些优秀学生,一定有很多地方比我强,是我难以超越的。我和班里的所有成绩优秀的男同学关系都不错,在他们面前,我一直有一种自动思维:他们比我强。
但这次的化学成绩改变了我的自动思维。我发现,我可以比他们更强!按照“自我实现的预言”的理论,这种信念,就相当于改变了我的预言。以前,我预言自己不如优秀学生,结果这个预言实现了;现在我预言自己会比他们强,而接下来,我这个预言开始不断实现。
预言需要基础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的同桌,高一上学期成绩一直和我相当。有一次,他生了病,在家养了一个月。等病好返校后,离期末考试只有一个星期了。他豁出去了,结果考试心态出奇的好,在期末考试中居然进入了全班前5名。这次经历改变了他的预言,他以前以为自己就是11名~15名,但从此,他的预言定位到了前5名。结果,以后两年半里,他的成绩从没有掉下过前5名。
前年冬天,我一个朋友的表弟对高考失去了信心。他是复读生,第一次高考因为发挥失常,他不愿读本科,于是选择了复读。但高三第一个学期的历次考试中,他的成绩非常不稳定,忽上忽下。他心中忐忑不安,担心自己重蹈覆辙。我向他讲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概念,告诉他“要相信你的最好成绩,因为那是你抵达过的境界。如果你相信它,那么你一定会重新抵达那里”,这句话对他震动很大,他重新拾回自信,成绩逐步稳定下来,即便偶尔一次发挥失常,他也不再在乎,因为他知道“如果你在乎这次失常,就是相信了它。它会成为你消极的预言,让你重演”。最后,他在高考中正常发挥,被南京大学录取。
预言要有基础。譬如,没有那次化学成绩,我很难做“北大梦”;没有那次全班前5名,我的同桌也不会有那样的预言。我那个朋友的表弟没有以前的成绩,他也很难相信“南大梦”的预言。简单说来就是,如果你抵达过某种境界,再做这样的预言,你自己就容易相信。我在化学成绩上取得了年级第1,由此开始憧憬其他科目也去争取类似的成绩。这种憧憬,是扎实的。
————————————————
②由点到面,逐步突破
进入高三后,我将物理当成了第二个突破口。两个多月后,在高三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我的物理成绩也取得飞跃,基本考了满分,那是我高一以来的物理最高分。同时,化学成绩仍然在年级名列前茅,证明我高三升学考试中的成绩并非昙花一现。
到了高三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最令我欣慰的是,数学成绩也有了巨大进步。其实,我最怵的还是数学,因为高一就没打好底子。我的同桌数学成绩在班中最强,他建议我从高一数学开始扫漏洞,力求不放过一个难点和疑点。其实,我在化学和物理中都是这么做的,并且,在攻坚化学和物理时,我一直将数学当成第二重点,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后,我的扫漏洞工作终于宣告结束,在高三下学期的第一次模拟考试中,我的数理化成绩都在班中名列前茅。虽然这次考试只得了全班第19名,但因为是整个高中三年数理化成绩首次都名列前茅,我还是有很大的成就感。毕竟,这证明我在这三科上下的苦功是行之有效的。
心理分析:整体大于局部之合
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观点:整体大于局部之合。将这个概念引申到高三上,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战略观念:要将高三一年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不要为局部的得失而过于得意或苦恼。
对我自己来讲,在高三半年多的时间里,我的最好成绩其实仍然是高三升学考试那次的全班第11名。那也是唯一的一次,我有一科考了全年级第1。如果拘泥于局部观,我应该懊恼才对,因为我的成绩一直是不升反降。
但是,我几乎从未因此苦恼过,因为我将高三一年视为了一个整体,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最后的结果,至于中间的成绩,进步了,可以欣喜,证明自己提高了;倒退了,也可以欣喜,因为得到了经验和教训。进步也罢,经验教训也罢,对最后的结果都有益。我从不执著于一次成绩的得失,因为我坚信:
努力,总不会错!
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会进步,就会提高。一时的成绩升降,都有偶然,而努力必然有收获,这是必然。并且,我在化学上努力,化学成绩就提高了;我在物理上努力,物理成绩也提高了;我在数学上打持久战,成绩也提高了。这也证明了我的信念——努力,总不会错!
③会学习,还要会考试
数理化都提高后,我将英语当成重点突破对象,向每个英语好的同学认真请教学英语的方法。有两个同学给了我很重要的建议,结果英语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但紧接着,我遭到了高中三年来最大的一次打击:高三下学期的第二次模拟考试中,我仍然考了全班第19名。而且,除了化学,其他各科都没有考好。
为什么会这样没道理呢?
在离高考仅三个月的时候,这个打击很重。我非常郁闷,于是一个人到学校附近的铁路旁散步。我重新估量了一下形势,最后断定:我没有发挥好。我做数理化难题的功力,全班少有人能比,所以数学和物理的成绩没有反映出我的真正水平。语文,我读的文学类书
但是,为什么会这样没道理呢?为什么我的知识水平很高,却考得那么差呢……
正在思考的时候,一列火车轰隆隆地从我旁边飞速驶过。因为思考得太专心了,我一开始没听到它过来的声音,于是吓了一大跳。凝视它的时候,我忽然电闪雷鸣地顿悟到:火车质量再好,也只有在火车轨道上才能跑得快,在公路上,它就跑不动;你知识掌握得再
暂停学习,钻研考试办法
这个顿悟来得太及时了。接下来,我果断地决定,除了英语,其他所有科目都停止继续重复学习。
我相信,除了英语,其他科目的知识我都掌握得非常好了。接下来,我首先要专心思考,怎么能在每一科上“走上考试轨道”。那时,我每天都写日记,内容几乎全是思考怎么考试,且一旦想到方法就立即自己做模拟题进行检验,一旦觉得不对就立即改变。
好像差不多用了两个星期,我就对每个科目怎么考试都有了很多体会,接下来就是按照这些体会,把每个科目的知识点梳理一遍。这种工作的效果远远出乎了我的预料。在离高考还有19天的第三次模拟考试中,我的语文、政治和生物都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总成绩列
高考时,我仍考了全班第1名,这证明“考试轨道论”和后来的考试方法经受了考验。
不过,作为考试上的“暴发户”,我的成绩并不能让我进入我选择的生物化学系或无线电电子系,最后,我被拨到了心理学系。这是一次命运的安排,我只读了一个月的心理学书籍,就喜欢上它,认定这正是我喜欢的专业。
这个“考试轨道论”的顿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事例表明了挫折的价值。
④站在考官的角度上看考试
“考试轨道论”的顿悟很重要,但怎样才能跑上考试轨道呢?
我当时想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考试方法,几乎每一科都找到了几个。不过,最重要的是,我有了一个全新的看待考试的角度:站在考官的角度上看考试。
这个顿悟源自对政治的思考。我是1992年的考生,那几年的考生都知道,政治的多项选择题不是考你的知识点,而是像故意难为你,就算把政治书背得滚瓜烂熟,也不知道怎么做题,错一半甚至更多是非常正常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题目出得这么变态?考官为什么这么出题……最后,我脑子里忽然间跳出一个意识“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考试,要站在考官的角度上看考试”。
这个意识的形成很重要。以前,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总是抱怨政治考试“变态”、“没法理解”、“有毛病”等等。之所以这样抱怨,是因为自己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将考官视为敌人,视为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但又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但如果换位思考,站到考官的角度上去思考“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出题”,那么,敌对的心态就会消失,考官也就不再神秘地高高在上。
如果我是出题人……
形成这个意识后,我重新站在考官的角度上梳理了一下政治课本。每到一个知识点,我都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出题人,我会怎么考这个知识点。
再就是论述题。我也产生了新想法。政治老师指导(估计当时的政治老师都会这样教育学生)说,在做论述题时,要尽可能多写,多涵盖知识点。但我一站在考官角度上,就想到,哪个考官愿意读这种答案?我断定老师教的是一种低级的考试技巧,针对的是那些没有掌握好知识的学生,而更高级的考试技巧是,用清晰的逻辑结构、简练的语言把论述题的答案写成一篇篇小作文,让考官读起来感到舒服。
当时,我甚至都达到一种“变态”的境界,能够感受到出题人是严格还是宽松,从而决定在做选择题时标准严格些还是宽松点。
这两个考试方法的效果只能用可怕来形容。二模我政治只考了50多分(满分100),三模考了83分,是全年级第1名,提高了近30分,高考仍考了80分,列全年级第2名。
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来访者中心疗法”。他认为,心理医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得再好,如果他不能站到来访者的角度上,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感他所感,想他所想,治疗很难有好效果。
把这个概念放到高考中,就可以明白:如果学生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考试,就很难理解考试的规律。并且,如果不进行这种换位思考,学生就很容易和考官较劲。譬如,一个学生可能会想,我的字写得虽然乱了点,但总能看得清楚,阅卷的老师会理解我的。但如果他站在阅卷老师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立即会明白,看到一个乱糟糟的卷面,肯定会不愉快,而看到整洁的卷面,心情会很不一样。这样一想,你就会真正明白整洁卷面的价值。
形成“要站在考官的角度上”这个意识后,我又重新反思了每一科的考试方法,当时的小顿悟相当多,也找到了许多考试方法。不过,我是1992年参加的高考,现在13年过去了,已记不得太多了。记住也没什么价值了,毕竟现在的考试,应该会与那个时候有很大不同,生搬硬套肯定是吃亏的。但是,换位思考和“考试轨道论”肯定依然有特殊价值。
最后,我想向毕业班的学生和家长说一句,能上北大、清华等名校固然好,上不了也没所谓。我的同班同学中,只有我一人考上北大,但很多人现在远比我成功,比我活得更好。
如果说,对高三要有一个整体观,不要拘泥于一次考试的得失。那么,我们对人生也应该有一个整体观。即便在高考中遭受了什么挫折,我们都要永远努力,永远向前进。这样的话,高考中的成败得失放到整个人生中,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