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白与庄子

(2011-01-01 16:30:01)
标签:

杂谈

分类: 铁砚斋集

    中国自古便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长河从亘古绵绵而来,向未来滔滔流去,贯穿了几千载的沧桑岁月,记下了世间多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蕴涵了深厚的民族精魂。因此身为炎黄之胄,不可不读诗。若论诗之盛,以唐为最;唐诗之冠,首推李杜。李白,以其清逸气脉,潇洒风神和气吞山河傲视一切的气魄独领风骚,无人能匹。读李白的诗,眼前常常浮现着一个醉汉,一个游侠,一个隐士,这些意象最终汇成了一只扶摇直上、横绝宇宙的大鹏鸟。李白的身上洋溢着一种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酷似先秦时的一位哲人,一位同样傲岸王侯、落拓不羁的怪人——庄子。

 

一、达生

李白是中国诗人中性格最为独特的一个,其思想博大庞杂,融儒、道、纵横家思想于一炉,相互交错,彼此影响。这其中以道家思想的影响最为突出,却又不能完全摒除另外两家的作用。换言之,李白的思想具有着多重性和复杂性。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这是庄子对人生的见解。他认为,人生在自然面前如此渺小而微弱,最终难逃“化变无常”。但庄子并没有因此而惴惴不安,却显出了一种非常超然的态度:“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庄子  达生》)人生缘起于自然,复归于自然,反璞归真,何憾之有?李白对待生命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庄子这种超然思想的影响。试看李白散文的代表作《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诗人同样喟叹人生苦短,浮生若梦,但他同样没有因此而厌恶生命,相反却欣然高歌,要与兄弟们畅饮于阳春胜景之中。有人说,庄子是不主张“行乐”的,他主张“至乐无乐”(见《庄子  至乐》),李白的这种思想是杨朱“及时行乐”思想的体现。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对庄子和李白的误解。首先庄子反对的是对“厚味、美服、好色、音声”的奢华追求,他并不反对回归自然而求天性之乐。李白的春夜宴饮桃园并不是杨朱式的纵欲,而是一种天性的回归。他与兄弟们“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宴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所追求的就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一种交融,“与世俗浪游者迥别”(《古文观止》吴调侯、吴楚材旁批)。在李白的诗中,有许多写诗人醉饮于月下林间的作品。“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里没有管弦丝竹,没有狂歌滥舞,有的正是庄子所心仪的不沾尘世喧嚣的“天籁之音”。

二、傲世

李太白既是诗之仙,又是酒之仙。史载他“日与饮徒醉于酒肆”(《旧唐书  文艺列传》)。他的知音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李白的嗜酒和纵酒,正体现了他和庄子性格相通的地方。表面上看,李白的纵酒是在寻欢作乐,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心境沉郁,失望之至的一种体现。庄子时处战国末造,兵戈频仍,生灵涂炭,“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  胠箧》),对世道的不满是庄子写下汪洋恣肆七万言的内在驱力。李白身处盛唐,原本抱着济世的梦想来到长安,看到的却是一派“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歌舞升平,穷奢极欲。他的鸿鹄之志成了泡影,现实的阴影笼罩了他。他无法摆脱,只能借助于酒精来麻醉自己,去梦游天姥,作逍遥游了。庄生愤世,故借之寓言,以文鸣;太白嫉俗,故借之美酒,以诗鸣。“不平则鸣”,正是二人心意相通之处。                       

李白的思想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对于道家老庄思想的接受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早年“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有很强的事业心,但绝不是贪图富贵的“禄蠹”。他很羡慕为人排忧解难而不求功名的鲁仲连、侯嬴以及功成身退的范蠡、张良,他当时的思想,实际上是儒道思想的中和,一种出世和入世的对立统一。他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说:“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华,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也。”这种功成身退的思想是封建时代许多士人所共有的。李商隐的名句“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是这一思想的最好注脚。   

李白在为人处世上追求着独立的人格,体现了庄子对他的直接影响。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向往自由,向往纯真,憎恶虚伪,憎恶权势。“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正是李白不肯与世沉浮的宣言。他令高力士为他脱靴,可以使人联想到庄子讽刺那个得意洋洋的“新贵”曹商为秦王舐秽的神色;他扶醉见玄宗,也颇类似于庄子敝衣见魏王的场景。

诗人的一片爱国深情,一方面源于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熏陶,更是他赤子之心的体现。这既是对自然的爱,也是他对于生于斯,长于斯,歌于斯,哭于斯,葬于斯的故土的眷爱。他同样深情地挚爱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创作了许多如《宿五松下荀妪家》、《秋浦歌 炉火照天地》等反映下层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李白对人民的同情是有别于杜甫的。杜甫是儒家思想的笃行者,它的爱民思想源于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杜甫同情人民,因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他渴望着已然消逝的“开元盛世”重新降临,渴望着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得以实现;他对人民的情感,更多地带有悲天悯人的色彩。李白对人民的同情更多是基于庄子“齐物”平等的思想,他把他们看成挚友,看成兄弟。《赠汪伦》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正是诗人的肺腑之音,是他对于人间真情的礼赞。

三、诗魂

李白的诗风也明显受了庄子的影响。唐末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头品《雄浑》中评论道家(尤其指庄子)文风道:“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以其评价太白诗风,同样极恰!庄子极言自然,而李白的诗就是清新自然的典范之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他的夫子自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太白的诗既有建安文风的豪迈气魄,又不失谢眺的隽雅风神,难怪他的知音杜甫要称赞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李白诗歌的那种雄奇、瑰丽、飘逸的风格,恐怕在中国诗歌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与之相匹的人物了,以至于“四明狂客”贺知章与李白会于酒肆后惊呼:“此谪仙人也!”

李白的身上的确洋溢着绝俗的仙风道骨,但是他是否达到了庄子所讲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呢?远远没有。李白终究是李白。李白不是藐姑射山上吸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李白的心里始终记挂着危难中的国家和战乱中的人民,尽管这些磨蚀着他的心,令他无法再徜徉于绝对自由的精神王国,但他宁可忍受着苦痛,毅然地走出了虚幻中的精神家园。他为大唐社稷的安危而高声疾呼,为饱受战乱摧残的黎民百姓洒下了深情的热泪。他在梦游天姥逸兴遄飞之际,“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他一方面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另一方面,他又坚信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俨然是《庄子》中御风而行的仙人。但是随后却写下了“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样饱含忧愤的句子,让人不禁想起了《离骚》结尾的诗句:“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李白并没有达到庄子所说的超然物外的境界,但正是因为他没有达到,他才真正令人崇敬,令人感动。

四、国殇

李白的一生就这样在追求逍遥与正视现实的矛盾中郁郁走过。民间传说是他是“入水捉月”而死的,其实这种带有浪漫色彩的归宿不妨看作是对李白一生的一种象征性的概括。无论是一腔报国之情还是毕生林泉之志,对于李白来说,苦苦追慕了一生,不都是一如可望而不可即的镜花水月吗?李白一生留下了多少对月独酌的诗篇呢?在深感苦闷和压抑的时候,他向一轮明月倾诉他的衷肠,而月的清辉,月的灵光,正是他所挚爱的——也是庄子所挚爱的——旷古不变的自然的神韵所在。因此,李白的“捉月”,正是他一生追寻理想的形象概括。他一生两次从政,但都以失败告终:先是因忤逆权贵被唐玄宗客气地逐出帝都,“赐金放还”,后又因永王璘事件(唐肃宗与永王兄弟间的权位之争)被唐肃宗不客气地以“谋反”罪缉捕下狱,后多亏了郭子仪的营救才得以免死,改判为流放夜郎。当他以花甲之年蒙赦而回之时,仍渴望着投笔从军,杀敌报国,平灭叛军,但终因老病在当涂溘然长逝。

“达不能兼济天下,穷不能独善其身”,是李白一生最大的悲剧。到底是有用好呢,还是无用好呢?李白无法回答。同样是这个问题,早在千年以前也曾被庄子的弟子们拿来请教过庄子,当时庄子笑着说:“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庄子  山木》)其实,庄子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他的笑只是一种苦笑,一种解嘲的笑,一种无奈的笑。因为谁都知道,他所说的只不过是一种自我解脱和慰藉的心灵境界罢了。在封建时代,这个问题是当时的人们所无法回答的。更何况李白是诗人,庄子是哲人,他们都不是政治家。

 

 

 

翻开《李太白全集》,第一篇就是诗人少年时的作品《大鹏赋》。诗人一生的作品中,大鹏的意象随处可见,诸如“大鹏一日随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这样豪气四射的句子举目皆是。诗人临终前,绝笔《临路歌》写道:“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一只一生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陨落了,但在后人心中,诗人化作的大鹏却永远也不会陨落,它无拘无碍地翱翔于浩瀚的寰宇之中,令人钦敬,发人深思,引人喟叹,就像庄生梦中化作的那只蝴蝶一样。

                                 初稿于2003年5月17日

                                 改订于2003年7月20日

[参考书目]

《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   1977年版)

《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陈鼓应著  1983年版)

《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著  1990年版)

《古文观止》(中华书局  吴调侯、吴楚材选注  1978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