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汉语学习资料之乡土小说

(2010-06-01 13:00:17)
标签:

乡土文学

蹇先艾

鲁迅

中国

教育

分类: 专业学习

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的乡土写实小说

    人生派写实小说除叶圣陶以外,主要由乡土小说作家群组成。20年代前期,在新文学社团流派蜂起的高潮中,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小说创作流派--乡土小说。在总体上,它属于"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大潮中的一支。
    

定义:"乡土文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学现象,其主要特征是作家以自己所熟识的故乡村镇为背景,以回忆故乡和描写乡村生活为主要题材,描绘乡土风情,揭示农民命运,映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创作实践:鲁迅与"乡土文学"--开创与倡导:最先使用"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是鲁迅,他在1935年所作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第一次用"乡土文学"这一概念描述了蹇先艾、王鲁彦、许钦文等人的小说特色。"……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


    而"乡土文学"作为一种流派的源头却正是在鲁迅本人的作品里。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开辟"乡土小说"风气的大师。写于"五四"前后的《孔乙己》、《风波》、《故乡》以及《阿Q正传》等,都可以看作是最早的一批"乡土小说"。特别是《故乡》与《社戏》两篇小说,开创了中国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两条道路。分别标志"乡土写实"与"乡土抒情"小说的源头。只是由于鲁迅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已远远超出一般的"乡土小说"的范畴,而且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巨匠,几乎现代文学史上的各种流派都可以在鲁迅那找到源头,因此我们通常不把鲁迅归于乡土派的行列,而称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作家。
    

理论依据:周作人在1923年连续发表了《地方与文艺》、《旧梦》等文章,提倡"乡土艺术",要求将文学的"国民性,地方性与个性"统一起来。
    

"乡土文学"代表作家:在鲁迅的影响下,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作家纷纷挣脱个人生活的小圈子以及艺术视野的不断拓展和新文学创作题材范围的扩大等等,到1923年前后,一个以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未名社的青年作家为主干,充溢着清新淳朴的乡土气息的"乡土文学"作家群在文坛上出现了,其代表有徐玉诺、潘训、彭家煌、许杰、蹇先艾、许钦文、台静农、黎锦明、王任叔、王鲁彦等,他们的作品显示了"乡土文学"最初的实绩。
    

代表作品:这些作家的成熟作品都产生于"五四"之后,以王鲁彦(《柚子》集1926年出版)、彭家煌(《怂恿》集1927年出版)的成就最大,其它作家有台静农(《地之子》集1927年出版)、许钦文(《故乡》集1926年出版)、蹇先艾(《朝雾》集1927年出版)、许杰(《惨雾》集1926年出版)等,几乎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特点,显示了乡土作家的实力雄厚和20年代中期写实小说的初具规模。
    

"乡土小说"的基本特征:"乡土文学"是一个发展着的流派,30年代至40年代之后,其发展还出现过多次高潮并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特色。30年代以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为代表,40年代萧红《呼兰河传》,建国后汪曾祺的小说都属"乡土小说"。其实,这一流派在其出现的最初阶段,就显示出了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最初实践"乡土文学"的作者,并不是始终扎根在乡土的作家,而是流寓北京、上海等都市,受到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被生活逼迫、驱逐到他乡异地的苦难经历,往往成为他们回顾家乡生活状貌的内在动力。因此,他们的作品都展示了自己最熟悉的那一部分生活;而远离乡土所产生的牵挂与思念,则使得"乡土文学"作家在所描写的故乡生活风貌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凝聚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更增添了作品质朴、真切的乡土之思。
    

其次,"乡土文学"作家在集中表现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的过程中,尤为注重展示某一地区的山川风物和民风民俗,而且往往是不同作家写出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从而呈现出由具有地方色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景观交融而成的特点,这也是"乡土文学"的重要标志。正因为如此,这类小说往往在揭示一定时期乡土生活的同时,还具有社会学、民俗学等独特的价值。蹇先艾笔下的贵州、许钦文、许杰描写的浙东、台静农笔下的安徽、彭家煌笔下的湖南等。
    

第三,"乡土文学"不是一般地叙述人物命运,而是把人物命运深深地镶嵌在特定的地方心理和乡土状貌的背景下,来展现其性格和遭遇,使人物和景物在独特的乡土氛围中糅为一体。
    

第四,"五四"小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读者欣赏心理的进步,要求着小说艺术上的突破。假如说,在"五四"的高潮时期,读者对小说的思想要求多于对生活形象的要求,因而导致"问题小说"的出现,那么,到了"五四"的退潮时期,读者对表现和发泄自己的苦闷情绪的要求就更为强烈,以郁达夫为代表的部分作家适应了读者的需求,产生了"自叙传抒情"小说,而另一部分作家则不愿意放弃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现实主义传统,因而,他们既不想"吟风弄月",也不想"唉声叹气",只有将目光投向各自熟悉的故乡--乡土中国,描写更广阔的社会人生,体味生活在其间的人的命运与性格,及故乡的风土人情,"乡土小说"由此产生。


    乡土文学的特色简而言之是: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抒情,这四点是乡土小说的突出特色。
    

乡土小说的两种风格及成因:

由于作家对"乡土"的态度不同,形成两种乡土小说风格。一种作家以城市学得的现代启蒙主义价值系统反观乡村社会,看到了封建宗法制社会的不和理,真实描写人在这种秩序下的生存状态,这就是乡土写实小说。另一种作家在城乡对比中,对城市生活深感厌倦,将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寄托在具有田园牧歌情调的宗法制乡村,并极力加以赞美,这便形成乡土抒情小说。
    总之,20年代兴起的"乡土文学",以其鲜明的特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并且,随着农村题材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不断繁荣和扩大,随着对民族形式、民族风格的不断追求和完善,"乡土文学"也愈加显示出艺术活力。
    在20年代崭露头角的"乡土写实"小说作家中,较为突出的是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

鲁迅与鲁彦笔下农民形象的异同:

在现代作家中,不少人曾把鲁彦和鲁迅进行比较,认为他们的作品有相似之处,这自然有一些道理。的确,两人都长于写农民,而且又都是江南农民;又都偏重于对农民心理的剖析,体现批判"国民性"的主题。但是,只要稍加揣摩便会知道,活跃在他们笔下的那些愁眉苦脸的人物,却分别属于两个时代层面--在鲁迅作品中那些依照传统方式愚钝而麻木地生活着在乡村的老中国儿女,到了鲁彦笔下,则平添了不少商业气息,而且增添了觉醒农民形象--反抗阶级压迫,走抗争道路的小说《野火》。
    30年代,王鲁彦出版有《黄金》、《童年的悲哀》、《屋顶下》等集子,仍存浓浓的乡情,却是顺着《许是不至于罢》的路子,开掘浙东沿海乡镇子民们在农业经济衰败的社会动荡中的心理,始终坚持对乡民的批判态度,审美上偏重于对恶的、丑陋的事物的深人体验,使乡土小说免于流入肤浅,直到他写出长篇《野火》(又名《愤怒的乡村》)。

 

台静农

 

取材、风格及内容:台静农的小说民间性特别强,十之八九以他的安徽故乡的人事为材料,他最擅长写的多是悲剧型的乡镇传奇,格调更为沉郁阴冷。以朴拙、悲愤的笔法描绘了宗法制度对乡村底层的精神统治的生生死死,尤为突出展现了农村的生活惨景,代表作是《地之子》中的篇章。
    《新坟》描写了一个老妇因全家遭受兵祸而发疯,在错乱的幻觉中寻找安慰;《红灯》中的寡妇苦心养育成人的儿子被逼入匪,又被驻兵开刀示众,她最后的希望只能是从破墙上揭下一块红纸,做成一个小红灯,来超度自己苦命的儿子。
    此外,《天二哥》写了一个乡村酒徒愚昧而悲哀的死,极端麻木、愚昧,是人类的动物世界。《蚯蚓们》写了李小为饥荒所迫,忍痛典卖妻子的悲剧等等。台静农的小说紧紧盯住在中国宗法制乡村中演出的一幕幕人间悲剧,"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写出了凄凉乡村的酸楚人生,并深深地融入了作者胸中的郁闷和怨愤。

 

    

台静农对鲁迅小说风格的继承:正如王鲁彦学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彭家煌有鲁迅的含泪微笑,而出身未名社、与鲁迅关系密切的台静农,似乎专注地师承了"安特莱夫式的阴冷",把中国乡间的恐怖和盘托出。这样,就带来台静农的浑厚。他后来还出版过小说集《建塔者》,一部分仍是乡土题材,一部分却扩大到描写革命者的殉难,这是他的文学视域的拓展,只是已远不如《地之子》的悲哀、淳朴了。

 

思想内容以宁静、优美的笔调,美化中国宗法制度下的农村社会,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纯朴美德,有一种"田园牧歌"情调。对这种生活的逝去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


    主要代表性小说,有《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等。如《竹林的故事》有一种田园诗般的宁静、 和谐、幻美的韵味。描述人美、景美的牧歌般意境。一片竹林,乡间三姑娘在父亲去世后和母亲相依为命,以卖菜为生。"心净如水,美如竹林",人物和清新的乡村自然景物互为映衬,形成富于诗情的象征境界。作者似乎有意模糊了小说与散文之间的界限。三姑娘对幸福的憧憬和淡淡的哀愁,都融化在那一片青翠欲滴的绿竹世界里了。三姑娘的性格象竹一样的挺直和有气节,三姑娘和竹林已经融为一体,升腾为一种纯净的美的象征,以致任何世俗的态度,都"简直是犯了罪孽似的觉得这太对不起三姑娘了"。在这里,作者既表达了对劳动者的亲近,更把对现实世界的哀伤化作了对理想世界的景慕。

 

   废名的乡土小说 

短篇《桃园》,作者也是借纯洁少女阿毛姑娘的理想来喻示自己的理想。阿毛是"爱与美"兼有的化身,她是那样的心底无私,一心助人。她把自栽的花送人,把自家的桃子送人,还可惜自己上不了树多摘几个!阿毛的稚气透露了田家质朴纯真的古风,只是这种充满童贞的爱与美的追求,在严峻的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有些脆弱,阿毛的忧伤,表达了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
    在写《河下柳》及《浣衣母》时小说风格有所变化。陈老爹以演木偶戏为生,但官府禁演,为生活只有将心爱的,象征古朴乡村生活的大柳树砍掉,卖钱。李妈丈夫早逝,以洗衣为生,因品德贤淑而成为"公共母亲",但当她打算与人"搭帮过日子"时,便受到众人指责,沦为"城外老虎",在这里,作者对古老中国乡村宗法制生活的毁灭表现了深深的惋惜。
    

艺术特色:1、废名的小说超尘脱俗,刻意营造理想的宗法制乡村生活,渲染纯美的心灵。他笔下的乡土,虽然不乏泥土气息,但多已把世间人物消融在仙逸的自然景物和幽静超然的心里了。这种近于理想化的情致,也不免显出了作者"有意低徊,颐影自怜"的悲哀。
    2、在写作手法上,散文化的结构是废名小说最突出的特征,故事让位于情绪,人物与景物并重。
    3、诗化的语言和空灵的境界,则使废名的小说更象一曲"牧童短笛",一首"唐人绝句"。

    冯文炳在30年代之后成为京派的重要小说家,文体上的"实验"色彩更形明显,借鉴古典诗词的简练、含蓄、留空白等经验,转化成情节简单的散文化小说形式。抒情性发挥到极致,而文字越加简僻、晦涩。所以实际上,后来的小说虽成熟,早期的比较纯净单一的乡土抒情小说的影响并不小。
    沈从文和更晚的汪曾祺等人都一再地提到冯文炳20年代的作品对他们的作用。在现代抒情小说体式的发展史上,从郁达夫到沈从文,废名是中间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乡土小说出现的意义及局限

    乡土小说从20年代中期便形成一股持久的创作潮流,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在文学史上有巨大的意义。
    

1、题材上: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相对狭小天地,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更多地转向社会,转到民众(主要是农民)的身上,而使得新文学和社会生活土壤的联结更加紧密。
    

2、创作方法:乡土小说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大部分乡土作家从关心个人的感伤情绪、个人的回忆,到关注社会和民众,从浪漫理想转向对现实的探索。许多乡土作家从早期的主观抒情,越到后来就越归向客观写实,甚至讽刺,让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得以加强和巩固。
    

3、艺术上:纠正旧小说遗留的简括式叙述方式,加强实地描写,加强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小说的重心由情绪、情节的展示转向以人物为中心的刻画。
    

4、局限:乡土作家都是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一般还缺少把握农村复杂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眼光,还未能像鲁迅那样的深邃,往往单纯地描绘落后愚昧的农村生活图景,总体的艺术质量尚属稚拙阶段。但作为一个潮流,一个流派,乡土小说对于现代小说的确立是有不小贡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