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嵇少丞
嵇少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936
  • 关注人气:4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振民院士(1994)Nature文章中的数据是否靠谱?

(2010-12-30 08:50:06)
标签:

金振民

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杂谈

分类: 科普:地球、地质、地震

 

金振民院士Nature(1994)文章中的数据是否靠谱?
 
 
 (欢迎金振民"院士"Reply)
-
2005年12月16日晚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瑜伽山的校园里不寻常地腾飞起璀璨的烟花,热烈庆祝该校金振民教授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校的《地大之声》记者余瑞祥和曹南燕)是这么报道的:“金振民,男,1941年9月出生,浙江省温州市人,中共党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振民教授是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长期以来致力于上地幔动力学、岩石流变学和高温高压实验学研究,并取得突出学术成就”。
 
金振民教授之所以当选院士,是因为发表了《自然》杂志1994年11月10日的封面文章,据其院士申请材料称: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玄武岩浆过程是板块运动和地壳增生动力学主因之一,他发现上地幔动态部分熔融产生的初始玄武质熔体(3-5%)在应力驱动下大量沿橄榄石矿物颗粒边界呈熔体薄膜(melt film)形成分布,这种分布引起矿物边界湿润,连结力减弱,加速物质扩散和流动。这一发现对阐明上地幔低速高导层(软流层)成因和大陆造山带物质不均匀流动具有广泛的意义,该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权威科学杂志《Nature》上(即Zhen-Ming Jin, Harry W. Green & Yi Zhou, Melt topology in partially molten peridotite during ductile deformation, Nature, 1994, 372, 164-167)。 
请注意,该文的第一作者是Zhen-Ming Jin,而不是Zhen-Min Jin (金振民)。比方说,一个人,他的飞机票上的名字是Zhen-Ming Jin,而他的护照上的名字是Zhen-Min Jin ,那么他就不能出中国海关,或进入美国。但是,金振民的确用Zhen-Ming Jin的文章报了院士、并获得无数奖项。如果Zhen-Ming Jin就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金振民教授,Nature(1994)文章果真是老金自己写的,那么怎么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了?众所周知,一篇文章从起草、修改、投稿、据审稿意见修改、接受、校样,作者要读无数遍。若老金在文章发表前阅读过稿子,也不至于见到自己名字被改了也不纠正吧?查查老金在国内发表的文章(中文加英文的Abstract ), 他的名字总是Jin Zhenmin 或 Zhenmin Jin, Zhen min之间不加连字符。这些蛛丝马迹都说明,那篇Nature(1994)和那篇Geology(2001)文章都不是金振民写的,而是由Harry Green捉笔的。Nature(1994)文章发表前,老金不知道自己被人换了名字。
-
很善于为自己做广告的人
  
            1994年的Nature文章发表后,老金曾为中国地质大学师生做了一场“如何做国际一流研究”的报告,更把这二页半纸的论文复印无数份,逢人便送,“读读我的Nature封面文章”。他曾在<<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20卷(1995年4期)上以《上地幔动态部分熔融研究的重要发现》为题隆重介绍自已的Nature(1994)文章, 慷慨激昂地写到: “该成果分别在1994年美国(San Francisco)和欧洲(Grenoble)地球物理大会上宣读过, 引起国际同行们的广泛关注, 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Nature》(自然)杂志上(第372卷, 164-167页, 1994), 并获得了该期的成果封面, 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少有的科学工作者获得《自然》权戚杂志的封面。”老金的意思很清楚: 《自然》是“顶尖”的“权戚杂志”, 发表在上面的成果一定是“重要发现”, 上了《自然》封面的文章更一定是“重要”中的“重要”了。我老金是“重要中的重要”论文的第一作者,能不重要吗?他嘲笑那些迄今还没有发表过《Nature》文章的院士们,只有我老金真正走到了国际前沿。1997年秋天在Harvard大学召开的上地幔讨论会期间,中国地质大学一位女教授当着我和老金的面讽刺道:“回国后一定要再加强对金教授Nature文章的宣传力度,迄今我们对其宣传的程度还相当的不够”。
 
   其实,行内的人都知道,那篇Nature文章是第二作者 Harry W. Green(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地球科学系教授)执笔写的,熟悉Green教授文风的读者一看就知道的。老金的水平若能写出这样的英文来本身就是天方夜谭!实验是在Harry W. Green的实验室里由老金在Zhou Yi 博士的帮助下做的,论文是Harry W. Green写的,数据解释和主要观点也是Harry W. Green的,那篇Nature文章的成果可以说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没有一点关系。老金后来在申报奖项、基金和院士时把成果全部归到自己名下,好像Harry W. Green一点贡献也没有,这就有些不厚道了。
 
  老金好像还没有实际能力独立主持过研究并发表文章,他花了十多年在国外共发表了4篇文章,其中三篇好像是Harry W. Green写的,另外一篇是D.L. Kohlstedt和Quan Bai参与写成的。离开Harry W. Green和D.L. Kohlstedt这些人,老金能发表的也就是见于《地质科技情报》上的“编译”“文章”。
 
(1)Zhen-Ming Jin, H.W. Green II, Zhou Yi, Melt topology in partially molten peridotite during ductile deformation, Nature, 1994, 372, 164-167。
 (2)Z.-M. Jin, J, Zhang, H.W.Green II, S-Jin, Eclogite rheology: Implications for subducted lithosphere, Geology, 2001, 29(8): 667-670。
 (3)Z.M. Jin, Quan Bai, D.L. Kohlstedt, High-temperature creep of olivine crystals from four localities,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1994, 82:55-64。
 (4)Z.M. Jin, H.W. Green, R.S. Borch, Microsturctures of olivine and stress in the upper mantle beneath Eastern China, Tectonophysics, 1989, 169:23-50。
 
  在北美大学任何一个刚毕业的博士生一般都有5-6文章。凭老金的这4篇文章想在北美找个大学Assistant Professor或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的位子,肯定没戏;找个博士后的短期工作或许有可能。但是,就是凭着这4篇特别是那篇被人诟病.的《自然》(1994)文章,老金居然当上了科学院院士(终身荣誉,副部级待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湖北省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2008)、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人事部)、湖北省劳动模范(2007)、湖北省政府参事(2009)、湖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06)、武汉市科协副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深空探测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显微构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跳跃性地成为“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和“求实出精品严谨做学问”科学家的典范 <<中国地质教育 >>2006年01期: 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zgdzjy200601012),就不得不令人疑问:中国科教制度是否有问题了?中国人怎么那么容易被骗呢?
 
    正如作者吴望在《中国现行的科教制度和西方国家的差别在哪?》(新语丝,XYS20071110)一文中说,老金自从做上了院士之后,就立刻成为全能的科学神,主持和参加各种评审,就拿大顶目好多顶目,就有花不完的科研经费,……,就有人听他使唤,就有人写好文章拿来让他挂名。哪怕靠弄虚作假骗到的院士,也一概如此。
  
金振民在《自然》文章中涉嫌造假了吗?
  
       据王泳风的新语丝文章说:可是在国外, 1994年那篇Nature文章却并没有给老金以及文章真正的执笔人—— 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Harry W. Green教授带来好的名声。在Jin et al. (1994) Nature论文发表后的十几年里, 上地幔部分熔融研究界的专家们在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的论文里、以及私下各种场合的讨论中不断指出Jin et al. (1994) Nature论文结论的不可重复性(是“假成果”的客气说法)。这些专家中, 最著名的有 David L. Kohlstedt,此人一辈子研究上地幔的部分熔融, 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权威的专家; 金振民曾在他的实验室中进修过。可贵的是,Kohlsted教授没有因为金振民曾是他的学生就不怀疑其结果, 倒可能因为了解了才怀疑其结果。还有Mark E. Zimmerman、M. J. Daines、Ulrich H. Faul、Ian Jackson、A. Dimanov、G. Dresen等。
 
1995年8月在美国New Hampshire州Tilton School召开的岩石实验变形的Gordon会议上,Kohlstedt教授作了专门的报告讨论了Jin et al. (1994) Nature论文结论的不可重复性问题。 后来,Zimmerman and Kohlstedt在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partially molten lherzolite (Journal of Petrology, 45, 275-298, DOI: 10.1093/petrology/egg089, 2004)一文中还格外强调: “Finally,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re is no evidence for melt wetting of all of the boundaries as reported by Jin et al. (1994)”。
 
  吴信在《关于金振民院士用来评上院士、获得大奖的成果》一文中对此也做出初步的总结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8/jinzhenmin.txt):
  Daines and Kohlstedt (1997,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2,  10257-10271), “In partially molten lherzolite deformed at  differential stresses of 100 to 400 MPa, Bussod and Christie (1991)  found that melt forms network of channels along the boundaries of  recrystallized grains that are preferentially oriented at an angles of  30° to the compression axis, rather than wetting most grain boundaries as in the deformed samples described by Jin et al (1994)”。
 
Dimanov, Dresen and Wirth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03,  9651-9664, 19981998): “We found no evidence for dynamic wetting as  suggested by Jin et al. (1994) for olivine”。
 
David L. Kohlstedt and Mark E. Zimmerman (Annual Reviews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vol. 24, 41-62, 1996): “Jin et al. (1994) refer to this microstructure (complete wetting of grain boundaries by melt) as stress induced wetting of grain boundaries but do not  specify the mechanism by which it develops. In contrast, lherzolites  with similar compositions to the pyrolites of Jin et al (1994) that  were deformed at lower confining pressure but at the same displace rate,  melt fraction, and temperatures show similar melt geometries to the  dunites of Hirth Kohlstedt (1995a,b) with some grain boundaries  wetted but the majority dry (M. E. Zimmerman, personal  communication)”。
 
David L. Kohlstedt and Mark E. Zimmerman( Annual Reviews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vol. 24, 41-62, 1996): “Jin et al (1994)  reported very large decrease in viscosity at temperatures somewhat  above Ts (the solidus temperature). Their experiments suggest mantle  viscosity of 1012 Pa·S, value at least six orders of magnitude  lower than appropriate for the asthenosphere (Stevenson, 1994). …….  At present, no explanation has been proposed to account for the marked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melt distribution and that described by other  investigators for similar samples (e.g., Cooper and Kohlstedt 1984,  Bussod Christie 1991)”. 
       …….
 
   面对众多的公开责疑, 金振民一直保持沉默, 也没有重新出新的实验以证明自己先前文章数据的可重复性和正确性,更没有回答同行们的批评和责疑;相反,他利用自己控制的权力打压那些不相信其“成果”的中国学者。这就似乎不是一个正常科学工作者应该采取的态度了。如果确实搞错了,就应该从Nature杂志上撤稿,许多著名学者包括Noble奖获得者不都是这么做的吗?但是,以许多人对老金的了解,老金绝不会撤稿的,因为他从这篇两页半纸的Nature文章获利实在太多了:院士、名誉、职务,地位、房子、票子……。撤了这篇文章,那就没有了“成果”,还怎么院士、名誉、职务,地位、房子、票子?
 
王泳风(2007. 中国地质大学金振民院士在《自然》文章中涉嫌作假了吗?新语丝,XYS20071006:http://xys4.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8/jinzhenmin3.txt)说得好:【在实验科学领域, 如果同行们说你的实验结果不能被重复, 也就是说你的实验不是涉嫌造假, 就是实验自身出了什么问题 (你可能由于水平有限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或故意隐瞒了问题)。为什么老金做出来, 其他人实验就做不出来呢? 有个中国学者曾就这个问题请教了上地幔部分熔融的大专家Ulrich H. Faul教授(原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现在美国波士顿大学), 他说: “Accident! It was an accident。” 他认为, 金振民等不被重复的实验是实验出了“事故”才有的“结果”, 因为他本人曾在一次事故实验中“成功地”重复了金振民的实验 — 当地幔岩样本在实验事故中混合了围压介质NaCl时, 熔体就“湿润”了大部分橄榄石晶界。】我同意Ulrich H. Faul教授的解释,在金振民的实验过程中,很可能融盐挤破了白金套子进入橄榄岩试样。为什么金振民不敢发表橄榄岩试样中熔体的化学成分资料呢?
 
J. L. Urai(1983, 1985, 1987)教授先前发现,在盐-卤水体系中,卤水沿NaCl晶颗粒边界呈熔体薄膜形式分布。老金硬把J. L. Urai关于盐-卤水体系的结论扣到橄榄岩-玄武岩熔浆体系,结果能不出错吗?
 
王泳风继续分析道:【凭我本人对金院士的了解, 认为他涉嫌造假的可能性不是完全没有的。在和白武明合写的《动态部分熔融作用及其地球物理意义》(地质科技情报, 993, 第12卷, 第1期, 93-100页)文章中, 金振民写道: “我国河北大麻坪二辉橄榄岩实验结果, 两面角为45°-52° (金振民和Green, 1991)”, 这说明1991年时他们的实验结果还是和David Kohlstedt等许多人的结果一致的。可是, 同一批实验结果在Jin et al. (2004) Nature和金振民等(1997, 中国科学, D辑, 27卷,第5期, 401-406)的文章中却突然变成“大部分熔体沿矿物颗粒边界呈熔融薄膜形式出现”, 即两面角(Dihedral angle)为零。自己前后两篇文章自相矛盾, 其中之一必为假。另外,  Jin et al. (2004) 《Nature》文章中图1b和金振民等(1997)《中国科学》文章中图4a是同一张照片, 在Nature文章中说是地幔岩样本GL-469, 但这个样本号却没有出现在中国科学文章中15个样品的列表中, 看样子发生张冠李戴了?】
 
王泳风还俏皮地调侃道:【金振民院士不是不知道他文章中的问题和国际同行对它的评价,但所有这些都没有影响金振民在国内一遍又一遍吹嘘他Nature文章的信心和勇气。这确实是常人所不及的! 这恐怕也就是学术上比他强得多的许多人当不上院士、获不得科学研究奖的原因吧!】
 
当上院士之后,老金的研究经费多了很多,他用公款把美国密尼苏达大学David Kohlstedt 教授和Yale大学Shun-Ichiro Karato教授请到中国好吃好喝好玩的招待着,以期缓解国际学术界对他《Nature》文章(1994)的质疑, 堵上他们的嘴。其实,用学术之外的方法解决学术问题也是徒劳的。请读Shun-Ichiro Karato今年刚发表的文章《Rheology of the Earth’s mantle: A historical review》(2010, Gondwana Research, 18, 17-45)吧, 他写道:“Jin et al. (1994) reported large effects of partial melting in the olivine-basalt system and argued that the melt wets the olivine grain-boundaries during deformation in their experiments. The cause for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sults by between Kohlstedt’s and Green’s groups is not known. In relation to this aspect, it should be mentioned that there is an extensive work by Holtzman and Kohlstedt on the influence of large strain on the melt distribution (Holtzman and Kohlstedt, 2003a,b; Holtzman et al., 2005). Such a meso-scale structural change during deformation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melt transport.” 从Karato的文字中,明眼人很容易读出谁对谁错的。
 
综上所述,老金Nature(1994)文章的数据的确是不靠谱的,已经被国际学术界不可颠覆地否定掉了,真正内行学者已经不再引用他的这篇文章(Holtzman et al., Science, 301, 1227-1230; Holzman et al., 2005, Journal of Petrology, 46, 2569-2592; Holzman et al., 2007, Journal of Petrology, 48, 2379-2406; Yoshino et al., 2007,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56, 466-472; Yoshino et al., 2005,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0, doi:10.1029/2004JB003544; Yoshino et al., 2009,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83, 167-173)。有些不知情的青年作者或国内拍老金马屁的人引用过这篇文章,甚至引用到花岗岩或长英质体系是错误的。
 
Yoshino 的最新实验重复了金振民 (1994)的结果?
 
       今年12月8日,有位“不怕你咬”(ip: 218.199.39.*  ,不知是不是老金本人?)在我《请善待青年科技工作者》博文后留言说:【一位日本学者(Yoshino)在Dave实验室做的工作,已经重复了Jin et al. (2004)的结果,发现熔体沿颗粒边界分布】。老金十几年来一直想重复但始终没能重复得了的实验结果现在终于被日本学者Takashi Yoshino等重复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12月13日,另一位叫“不懂装懂”(IP:119.97.214.*)的学者对 “不怕你咬”评论道:“日本小伙Yoshino的确发表了几篇关于橄榄石体系wetting angle方面的文章,但是否支持那篇Nature文章?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他从不引用金院士的文章,此外实验的条件并不相同。所以,您的水平再高,也要仔细阅读文献再发表真知灼见。恕我孤陋寡闻,不识Dave是哪位高人,但据我所知日本小伙的工作主要是在Bruce和Shun的实验室完成的”。如果Takashi Yoshino等的实验真的成功地重复了Jin et al. (1994)的结果,为什么连Jin et al. (1994)的文章都不引用呢?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事实吧。例如,Yoshino et al. (2009,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83, 167-173)的确发现熔体沿橄榄岩颗粒边界分布,二面角小于5°,但是在围压大于等于3.0 GPa、温度大于1750 K的静压实验中,而不是老金的围压等于1.5 GPa、温度1475-1500 K的差应力变形实验中。两者的实验条件完全不同,却意外地出现相同的结构(熔体沿橄榄岩颗粒边界分布),这更说明老金的实验结果是假的。Yoshino的静压试验的结果有力地证明变形对这熔体的二面角没有影响,而温度和压力才是决定因素,给Jin et al. (1994)的文章致命一击。或许这就是Yoshino从来不引用老金(1994)文章的原因。
 
金振民试图把Yoshino 的研究结果用来证明他的1994年的实验结果,但是,老金有所不知,Yoshino的结论是熔体二面角可能随压力或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是, Jin et al. (1994)的结论是变形使得熔体在岩石中均匀分布,熔体二面角很小是变形的结果,而不是温压条件的影响。Jin et al. (1994)的结论早就已经被Minnesota大学的研究否定,他们发现变形不会使熔体在岩石中均匀分布,变形使熔体重新选择性发布,熔体呈透镜体状逐渐编进Extensional shear bands,最后萃取出来。美国的洋中脊MELT地震研究计划(the American MELT Seismic Team, Science, 1998, p. 1215-1218) 亦证明海洋地幔的部分熔融呈不均匀分布的,所以导致地震波各向异性。就上述观点最近我与David Kohlstedt教授交换了意见,他也是这个看法。
  
是否是个构造地质学家还是个问题?
 
 金振民自封为“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但这的确还是个问题,因为中国地学界真不知道他是否算得上是一个“构造地质学家”,更谈不上是否著名了,因为他没有对中国或世界任何地区地质构造做过详细的研究和填图,发表过任何科研成果。
 
王泳风(2007)说过:【若论真正的学术水平, 金振民还真的不怎的 (作者略知一二先生在“对高山等报奖材料的一点补充”一文中也亦提及,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8/gaoshan3.txt),  金是中国地学界有名的“四不像”: “不像搞岩石的、不像搞构造的、不像搞矿物的、更不像搞矿床的”。虽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把他介绍为”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 但在野外构造地质学方面, 他比不上北大的郑亚东、南大的卢华复和苏良舒、地大的万天丰和索书田; 在显微构造方面他不如地科院的王小风、地震局的林传勇、地大的游振东和钟增球; 在实验岩石变形方面他不如地震局的马胜利和何昌荣; 在构造综合总结方面他还不如本校的李德威】。
 
老金当上院士后,掌握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量资源,利用学校211和985专项等几千万经费,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实验岩石学的仪器设备,例如, Rockland 1000吨压机(Walker and Cubic)、150吨的活塞-圆筒高温高压装置、 Quanta-450FEG热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带EBSD)、复制一台Griggs 装置、1  atm. 高温流变仪器、6700+Continuum+iN10MX 红外光谱仪等。有个外国著名专家去武汉老金实验室参观后对我说,他们实验室有那么多好的仪器设备,怎么就没有见到他们自己实验室做出的成果呢?最近被老金拿着到处讲演的“上地壳俯冲命运”的实验结果就是吴耀在美国费英伟的实验室里做出来的,我不知老金的贡献是什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真正以野外考察为基础的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的老师却受挤压,他们想进的人进不来,想留下的学生留不下来。只有老金要留的实验岩石学的人才能留校,对此不少老师有怨言。
 
《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第1期45-49页发表过一个长篇通讯, 题目是: “求实出精品 严谨做学问 —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振民教授”, 内有:“顶天立地做学问, 是金振民教授教书育人的特点”。“顶天蕴涵着求真辨伪的理性态度, 立地体现了扬善惩恶的道德精神”。“提倡创新精神,培养创造力, 是金教授培养大学生的宗旨”。“为正则刚, 有容乃大”,  “金振民教授谈及从事地质工作的体会, ‘首先, 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是科学家行为的准刚”。 “精益求精。他认为, 从事科学研究必须踏实认真, 不能差不多, 而要很准确”。“金教授在入党志愿书上写到: ‘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 没有党的哺育和培养, 就没有自己的前途和一切。是党和人民的教育使我成长为一名地质战士和人民教师。我的一切都属于党和人民’”。金振民院士在谈及他 “先后8次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进修”时说道: “在万籁俱寂、夜深人静的夜晚, 他铺开信笺, 挥笔疾书, 向敬爱的祖国、党和学校,倾吐衷肠”。在中国地质大学举行的“金振民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新闻发布会”上,老金一遍又一遍感谢“党的哺育和培养”, 再次强调 “我的一切都属于党和人民”。台下坐着的不少朋友替他着急,党和人民哪喜欢弄虚作假的“科学家”?   其实,党和人民更需要的是事实真相

 http://s3/middle/6836ca5ag99744af3adf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