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振民院士(1994)Nature文章中的数据是否靠谱?

标签:
金振民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杂谈 |
分类: 科普:地球、地质、地震 |
金振民院士Nature(1994)文章中的数据是否靠谱?
-
2005年12月16日晚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瑜伽山的校园里不寻常地腾飞起璀璨的烟花,热烈庆祝该校金振民教授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校的《地大之声》记者余瑞祥和曹南燕)是这么报道的:“金振民,男,1941年9月出生,浙江省温州市人,中共党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振民教授是我国著名构造地质学家,长期以来致力于上地幔动力学、岩石流变学和高温高压实验学研究,并取得突出学术成就”。
金振民教授之所以当选院士,是因为发表了《自然》杂志1994年11月10日的封面文章,据其院士申请材料称:上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玄武岩浆过程是板块运动和地壳增生动力学主因之一,他发现上地幔动态部分熔融产生的初始玄武质熔体(3-5%)在应力驱动下大量沿橄榄石矿物颗粒边界呈熔体薄膜(melt
film)形成分布,这种分布引起矿物边界湿润,连结力减弱,加速物质扩散和流动。这一发现对阐明上地幔低速高导层(软流层)成因和大陆造山带物质不均匀流动具有广泛的意义,该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权威科学杂志《Nature》上(即Zhen-Ming
Jin, Harry W.
请注意,该文的第一作者是Zhen-Ming Jin,而不是Zhen-Min Jin
(金振民)。比方说,一个人,他的飞机票上的名字是Zhen-Ming Jin,而他的护照上的名字是Zhen-Min Jin
,那么他就不能出中国海关,或进入美国。但是,金振民的确用Zhen-Ming
Jin的文章报了院士、并获得无数奖项。如果Zhen-Ming
Jin就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金振民教授,Nature(1994)文章果真是老金自己写的,那么怎么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了?众所周知,一篇文章从起草、修改、投稿、据审稿意见修改、接受、校样,作者要读无数遍。若老金在文章发表前阅读过稿子,也不至于见到自己名字被改了也不纠正吧?查查老金在国内发表的文章(中文加英文的Abstract
), 他的名字总是Jin Zhenmin 或 Zhenmin Jin, Zhen
min之间不加连字符。这些蛛丝马迹都说明,那篇Nature(1994)和那篇Geology(2001)文章都不是金振民写的,而是由Harry
Green捉笔的。Nature(1994)文章发表前,老金不知道自己被人换了名字。
-
很善于为自己做广告的人
(1)Zhen-Ming Jin, H.W.
Green II, Zhou Yi, Melt topology in partially molten peridotite
during ductile deformation, Nature, 1994, 372,
164-167。
金振民在《自然》文章中涉嫌造假了吗?
1995年8月在美国New
Hampshire州Tilton School召开的岩石实验变形的Gordon会议上,Kohlstedt教授作了专门的报告讨论了Jin
et al. (1994) Nature论文结论的不可重复性问题。 后来,Zimmerman and
Kohlstedt在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partially molten lherzolite
(Journal of Petrology, 45, 275-298, DOI: 10.1093/petrology/egg089,
2004)一文中还格外强调: “Finally,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re is no
evidence for melt wetting of all of the boundaries as reported by
Jin et al. (1994)”。
Dimanov,
David
David
王泳风(2007.
中国地质大学金振民院士在《自然》文章中涉嫌作假了吗?新语丝,XYS20071006:http://xys4.dxiong.com/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8/jinzhenmin3.txt)说得好:【在实验科学领域,
如果同行们说你的实验结果不能被重复, 也就是说你的实验不是涉嫌造假, 就是实验自身出了什么问题
(你可能由于水平有限没有及时发现问题、或故意隐瞒了问题)。为什么老金做出来, 其他人实验就做不出来呢?
有个中国学者曾就这个问题请教了上地幔部分熔融的大专家Ulrich H. Faul教授(原先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现在美国波士顿大学),
他说: “Accident! It was an accident。” 他认为,
金振民等不被重复的实验是实验出了“事故”才有的“结果”, 因为他本人曾在一次事故实验中“成功地”重复了金振民的实验 —
当地幔岩样本在实验事故中混合了围压介质NaCl时, 熔体就“湿润”了大部分橄榄石晶界。】我同意Ulrich H.
Faul教授的解释,在金振民的实验过程中,很可能融盐挤破了白金套子进入橄榄岩试样。为什么金振民不敢发表橄榄岩试样中熔体的化学成分资料呢?
J. L. Urai(1983, 1985,
1987)教授先前发现,在盐-卤水体系中,卤水沿NaCl晶颗粒边界呈熔体薄膜形式分布。老金硬把J. L.
Urai关于盐-卤水体系的结论扣到橄榄岩-玄武岩熔浆体系,结果能不出错吗?
王泳风继续分析道:【凭我本人对金院士的了解,
认为他涉嫌造假的可能性不是完全没有的。在和白武明合写的《动态部分熔融作用及其地球物理意义》(地质科技情报, 993, 第12卷,
第1期, 93-100页)文章中, 金振民写道: “我国河北大麻坪二辉橄榄岩实验结果, 两面角为45°-52° (金振民和Green,
1991)”, 这说明1991年时他们的实验结果还是和David Kohlstedt等许多人的结果一致的。可是,
同一批实验结果在Jin et al. (2004) Nature和金振民等(1997, 中国科学, D辑, 27卷,第5期,
401-406)的文章中却突然变成“大部分熔体沿矿物颗粒边界呈熔融薄膜形式出现”, 即两面角(Dihedral
angle)为零。自己前后两篇文章自相矛盾, 其中之一必为假。另外,
王泳风还俏皮地调侃道:【金振民院士不是不知道他文章中的问题和国际同行对它的评价,但所有这些都没有影响金振民在国内一遍又一遍吹嘘他Nature文章的信心和勇气。这确实是常人所不及的!
这恐怕也就是学术上比他强得多的许多人当不上院士、获不得科学研究奖的原因吧!】
当上院士之后,老金的研究经费多了很多,他用公款把美国密尼苏达大学David Kohlstedt
教授和Yale大学Shun-Ichiro
Karato教授请到中国好吃好喝好玩的招待着,以期缓解国际学术界对他《Nature》文章(1994)的质疑,
堵上他们的嘴。其实,用学术之外的方法解决学术问题也是徒劳的。请读Shun-Ichiro Karato今年刚发表的文章《Rheology
of the Earth’s mantle: A historical review》(2010, Gondwana
Research, 18, 17-45)吧, 他写道:“Jin et al. (1994) reported large
effects of partial melting in the olivine-basalt system and argued
that the melt wets the olivine grain-boundaries during deformation
in their experiments. The cause for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sults
by between Kohlstedt’s and Green’s groups is not known. In relation
to this aspect, it should be mentioned that there is an extensive
work by Holtzman and Kohlstedt on the influence of large strain on
the melt distribution (Holtzman and Kohlstedt, 2003a,b; Holtzman et
al., 2005). Such a meso-scale structural change during
deformation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melt transport.”
从Karato的文字中,明眼人很容易读出谁对谁错的。
综上所述,老金Nature(1994)文章的数据的确是不靠谱的,已经被国际学术界不可颠覆地否定掉了,真正内行学者已经不再引用他的这篇文章(Holtzman
et al., Science, 301, 1227-1230; Holzman et al., 2005, Journal of
Petrology, 46, 2569-2592; Holzman et al., 2007, Journal of
Petrology, 48, 2379-2406; Yoshino et al., 2007,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56, 466-472; Yoshino et al., 2005,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10, doi:10.1029/2004JB003544; Yoshino et
al., 2009,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83,
167-173)。有些不知情的青年作者或国内拍老金马屁的人引用过这篇文章,甚至引用到花岗岩或长英质体系是错误的。
Yoshino 的最新实验重复了金振民
(1994)的结果?
12月13日,另一位叫“不懂装懂”(IP:119.97.214.*)的学者对
“不怕你咬”评论道:“日本小伙Yoshino的确发表了几篇关于橄榄石体系wetting
angle方面的文章,但是否支持那篇Nature文章?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他从不引用金院士的文章,此外实验的条件并不相同。所以,您的水平再高,也要仔细阅读文献再发表真知灼见。恕我孤陋寡闻,不识Dave是哪位高人,但据我所知日本小伙的工作主要是在Bruce和Shun的实验室完成的”。如果Takashi
Yoshino等的实验真的成功地重复了Jin et al. (1994)的结果,为什么连Jin et al.
(1994)的文章都不引用呢?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事实吧。例如,Yoshino
et al. (2009,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83,
167-173)的确发现熔体沿橄榄岩颗粒边界分布,二面角小于5°,但是在围压大于等于3.0 GPa、温度大于1750
K的静压实验中,而不是老金的围压等于1.5 GPa、温度1475-1500
K的差应力变形实验中。两者的实验条件完全不同,却意外地出现相同的结构(熔体沿橄榄岩颗粒边界分布),这更说明老金的实验结果是假的。Yoshino的静压试验的结果有力地证明变形对这熔体的二面角没有影响,而温度和压力才是决定因素,给Jin
et al. (1994)的文章致命一击。或许这就是Yoshino从来不引用老金(1994)文章的原因。
金振民试图把Yoshino
的研究结果用来证明他的1994年的实验结果,但是,老金有所不知,Yoshino的结论是熔体二面角可能随压力或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但是,
Jin et al. (1994)的结论是变形使得熔体在岩石中均匀分布,熔体二面角很小是变形的结果,而不是温压条件的影响。Jin et
al.
(1994)的结论早就已经被Minnesota大学的研究否定,他们发现变形不会使熔体在岩石中均匀分布,变形使熔体重新选择性发布,熔体呈透镜体状逐渐编进Extensional
shear bands,最后萃取出来。美国的洋中脊MELT地震研究计划(the American MELT Seismic Team, Science, 1998, p.
1215-1218) 亦证明海洋地幔的部分熔融呈不均匀分布的,所以导致地震波各向异性。就上述观点最近我与David
Kohlstedt教授交换了意见,他也是这个看法。
是否是个构造地质学家还是个问题?
王泳风(2007)说过:【若论真正的学术水平, 金振民还真的不怎的
(作者略知一二先生在“对高山等报奖材料的一点补充”一文中也亦提及,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8/gaoshan3.txt),
老金当上院士后,掌握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大量资源,利用学校211和985专项等几千万经费,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实验岩石学的仪器设备,例如,
Rockland 1000吨压机(Walker and Cubic)、150吨的活塞-圆筒高温高压装置、
Quanta-450FEG热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带EBSD)、复制一台Griggs 装置、1
《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第1期45-49页发表过一个长篇通讯, 题目是: “求实出精品 严谨做学问 —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振民教授”, 内有:“顶天立地做学问, 是金振民教授教书育人的特点”。“顶天蕴涵着求真辨伪的理性态度,
立地体现了扬善惩恶的道德精神”。“提倡创新精神,培养创造力, 是金教授培养大学生的宗旨”。“为正则刚,
有容乃大”,
|
前一篇:一位中国院士与青年博士的反差
后一篇:2011年01月03日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