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坪铺水库真是四川大地震的人为诱因?
(2010-05-30 09:09:37)
标签:
地震教育 |
分类: 科普:地球、地质、地震 |
Amsel:紫坪铺水库是四川大地震的人为诱因?(转载) |
(转载时有所删减,请原作者原谅,但思想不变)
紫坪铺水库真是四川大地震的人为诱因?(转载):
作者:Amsel这篇报导有关“紫坪铺水库诱发四川地震”的观点,主要来自两位人士,一位是四川省地质区域调查队总工程师、著名的范晓教授(注3),
他的学术观点在国内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另一位是克劳泽(Christian
Klose),2003年瑞士联邦工学院毕业、之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有(过)一段工作经历的博士。《科学》杂志引述的他的观点,是来自他在2008
年10月“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秋季会议”(Fal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上的报告。
Klose这个报告的详细摘要在网上能够查到(注4)。其要点就是,汶川地震符合他的三项特征,属于“地表负荷的改变”所诱发的地震:(1)地壳加载变化导致的弹性静力学响应;(2)主断裂的破裂分布规律;(3)余震分布。此外,他还计算了水库蓄水造成的20公里深处地下断层应力的变化(蓄水导致剪应力和正应力出现几千帕斯卡,也就是百分之几大气压的变化)。
分析一下Klose的这个摘要和他的学术背景,可以看到,Klose的研究水平实在让人无法恭维。《科学》杂志靠采访Klose这样的“大忽悠”来吸引眼球,令人侧目。下面一一说明。
首先,Klose不具备研究“紫坪铺水库和汶川地震”关系的能力。他的会议摘要开篇提到,龙门山地区的变形速率是每年1毫米左右、第四纪以来这一地区没有大的地震活动。这意味着,这位地学博士不但欠缺当地的区域地质背景知识(龙门山是在第四纪以来一直处于青藏高原和扬子地块的挤压边界,造山运动不断,所以必然地震不断),甚至缺乏地震带的一般常识(一个发生了8级地震的地方怎么可能在第四纪的几百万年以来无地震)。即使最近短暂的几百年,龙门山断裂带中段也发生过多次6级地震(注5);另外据嵇少丞介绍,无论是根据位移量的计算,还是现场地质证据,都表明龙门山距今三千多年前曾经发生过一次比汶川地震还大的巨震(注6)。
上面这个错误似乎不可思议,更离谱的是,这并不是他第一次犯这种低级错误。他的“研究方向”之一——“人类活动与地震关系”,包括两个案例,除了这次汶川地震,另一次就是澳大利亚东南部1985年的一次5级地震,他认为这个地震是当地200年间采煤的造成的,结果发表的文章受到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的质疑(注7)。在那篇文章中,Klose提到当地“一万年以来无地震”,作为他进行数学模拟的依据。而实际上,这个地区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后就记录了多次5级地震。以Klose这种既缺乏地质常识、又漠视文献资料的素质,能够先后进入欧美两大名校,并且在权威地学刊物上发出文章,真算一个奇迹。
其次,Klose用自己计算的地下断层应力变化来说明这种诱发作用:即使人们不去怀疑他的模型和软件是否正确,也无法相信他能够取得足够的资料来进行这种数学模拟。一个准确的模拟需要当地断层几何形状、各种岩石的厚度和物理性质、地下温度和压力的大量数据,而这些数据需要大量的地下钻井资料,即使是当地的地质研究者也无法全面取得。脱离这些实际数据,他去模拟出只有百分之几大气压的微小应力变化,这和顺口胡诌没什么区别。
最后,这位Klose博士没有值得人重视的学术背景。除了毕业时间晚、发表文章的记录欠佳之外,他虽然宣称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工作人员,但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网页上现在却搜索不到这个人;点击他留在哥伦比亚大学残存的网页,就会自动跳转到他自己的网页http://www.cdklose.com/。这个网页罗列了他接受采访和参加会议的记录,但是看不到他是否有个研究组,以及从何处得到资助。在他的“研究项目”中,第一条赫然列出中国汶川地震可能受到“地表负载的重量变化”的诱发,我们只能希望国内不要有什么单位上了他的钩。
(2)Science 2007, Vol.
318, p. 893.
(3)李敏、汪雍熙,“紫坪铺水库与5.12汶川大地震有关系吗?”,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misc/wenchuan502.txt
(4)Klose
的会议论文摘要:http://www.agu.org/cgi-bin/SFgate/SFgate?&listenv=table&
multiple=1&range=1&directget=1&application=fm08&database=%2Fdata%2Fepubs%2Fwais%2Findexes%2Ffm08%2Ffm08&maxhits=200&=%22U21C-08%22
(5)嵇少丞等,亚洲大陆逃逸构造与现今中国地震活动,地质学报,2008年第82卷1643~1667页。
(6)嵇少丞:为什么古蜀国会周期性“迁都”?(嵇少丞科学网博客)
(7)C.D. Quinn et al.,
Discussion of “Geomechanical modeling of the nucleation process of
Australia’s 1989 M5.6 Newcastle earthquake” by C.D. Klos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8, vol. 269,
pp.296-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