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MSN搬家 |
好友袁炳发
袁炳发,黑龙江省文学院合同制作家,哈尔滨市作家协会理事。1984年开始创作,至今已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短篇小说、小小说数百篇,其中有多篇被《小说月报》、《中华文学选刊》、《读者》、《中学生阅读》、《中学语文》、《大学英语》等报刊选载并收入多种选集。有作品被选入美国、日本等大学教材。已出版《袁炳发小小说》、《弯弯的月亮》等两部小说集。
小小说《身后的人》获全国小小说优秀作品奖,《1976年7月28日》获《微型小说选刊》首届由读者投票产生的“我最喜爱的微型小说奖”。
2002年获中国作协颁发的“中国当代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小小说星座奖”。
2004年获“中国小小说首届金麻雀提名奖”。
2005年获“中国小小说十大热点人物”奖。
(一)写作近况
袁:20几岁时的一个偶然机缘,作为一个狂热的文学爱好者,我第一次接触到被明确定义了的小小说文本。小小说独特的构思,巧妙的布局谋篇,洗练的叙事风格,出其不意的结果,浓缩的人世悲欢离合,一下子牢牢吸引住了我。从那以后,我就别无选择地爱上了小小说。一路痴痴写来,由神采飞扬的青年,写到了今日的四十不惑。也许,我与小小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缘分吧。
关于小小说的魅力,我认为小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大都内容凝练、运笔从容,故事生动、人物鲜活,或阐发生活哲理、或展示人情际遇、或表达人生况味。优秀的小小说,其丰厚的艺术含量有时不亚于一个短篇,所以说小小说文本所独具的魅力不容忽视。如许行的《立正》、白小易的《正常》,还有侯德云的《二姑给过咱一袋面》、王奎山的《红绣鞋》、刘国芳的《黑蝴蝶》、于德北的《杭州路10号》等等,都是这样的佳作。小小说的另一个独具的优势,就是它阅读上的快捷,往往在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整个阅读。小小说阅读的快捷、轻松和愉悦感,也恰恰迎合了当下多元化、快节奏的生活,所以会受到读者的认同。眼下,小小说已经成为纯文学走向大众的一座桥梁。《小小说选刊》主编杨晓敏先生说得好,“小小说是平民艺术”。杨晓敏先生对此的解释是,小小说是大多数人都能阅读、单纯通脱;大多数人都能参与创作、贴近生活;大多数人都能从中直接受益的“微言大义”的艺术形式。我想,这也是小小说能够被大众接受并喜爱的根本原因吧。
面对浩如烟海的西方作家作品,我更热衷于阅读果戈理、契诃夫、莫泊桑、欧亨利和杰克伦敦等人的优秀的短篇。在阅读与创作的感觉上,似乎只有精致而动人心魂的短小的作品更贴近于我的心灵。于是,我的创作趋向与审美不断走向了小小说。我认为自我的生命价值更多地孕育于日常的创作之中。对于文字的热爱与表述让心灵变得纯净而透明。伴着一个个月白风清、月朗星稀而阒寂无人的午夜,惟有对小小说不倦的探索,可以让我获得永恒的心灵宁静,获得对生活最深切的思考。“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星新一的《雪夜》真的可以让人获得前所未有的心灵的安详;“我立刻跟了出去。我觉得这‘天堂’里的‘人’外表干净,心里比垃圾还龌龊。我宁愿回到垃圾桶去过‘地狱’里的日子。这个‘天堂’,实在龌龊得连苍蝇都不愿意多留一刻的!”刘以鬯的《天堂与地狱》同样令人回味无穷……
这样耐读的小小说,如何叫人舍得放下?抛开创作的思维定势,小小说的创作还让我感悟到生命中许许多多无以名状的单纯和快乐,同时能够让一个脆弱的生命变得无比坚强起来。通过阅读的积累和生活的积淀;通过对前人与今人的深刻的解读;通过孜孜不倦的笔耕,我相信有志于小小说的朋友,一定会收获到芬芳丰美的果实。
这一高考作文抄袭事件被《北京青年报》披露后,立即在国内各大媒体引起轩然大波,是模仿还是抄袭的话题一度讨论了许久。参与讨论的一部分人士认为:高考评卷得满分的《豆角月亮》在标题、立意、构思等方面得到阅卷老师极高的评价,而这恰恰是《弯弯的月亮》精髓所在,况且由于作文得了满分,《豆角月亮》的作者也许会比别的学生更有机会考入重点大学,而高考竞争常常就在分毫之间,所以这对依靠真才实学参与竞争的考生是不公平的。
也有人认为如果在学生学习写作过程中,采取类似《豆角月亮》一文作者的做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却也未尝不可。
就我个人,对于这次高考作文的抄袭事件并没有去深究,毕竟她还是一个孩子,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一直抱以宽容的态度。但我坚持认为宽容不是庇护。高考作文出现抄袭,真的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抄袭除了急功近利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是不是家长和老师给学生施压过重?是不是受“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出路”的误导太深?作为高考抄袭作文事件的“当事人”,我主张中学生作文应该为孩子创造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抒其所想,诉其所求。打破对孩子的思想束缚和限制,打破老一套写作规范,以开放现代的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写作意识。
《弯弯的月亮》通篇结构单纯、线条明朗,所以它并非以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它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一名富有创造性且善于保护孩子创造性的园丁星子的形象。这篇小小说还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不要扼杀孩子有想象力的天性,更不能挫伤最宝贵的童心。有评论家说这篇小小说以一种智慧,一种美,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一种新鲜的思想,捕捉住了小小说的特质。
评论家刘海涛曾辟专章评论过我的小小说创作。刘海涛说,黑龙江作家袁炳发与其他小小说作家相比有自己较为突出的艺术个性。他的创作题材和作品立意有一个从集中趋于多样,从单纯到力争深刻的过程。说他的集中和单纯,是指他比较喜欢叙述男女两性的爱情故事和家庭故事;说他的多样与深刻,是指他能比较丰富地展现人类感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从爱情题材走向社会题材,概括出某类人情感世界的深层内涵。
在叙述形态上,一种以《男孩与女孩的故事》为代表的典型的“抽象式叙述”。故事主人公没有名字,只用“男孩”、“女孩”来代替。故事情节不用许多细节来充填,只保留一种情节的主干做概括叙述。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常常成为作品的叙述基石和叙述主旨的依托。叙述语言有意做一种诗化和哲理化的整饰。另一种叙述形态是以《狗》为代表的“具象式叙述”。
在写作中有意将与情节无关的内容都“剪”掉了,贴着“情节”行文。《男人相信眼泪》有四个节点:外出回家,看到厂长和老婆鬼混;他没有动粗,竟然只是一句“滚吧”;汇报情况之后,厂长鼓励他“好好干”;外出后遭不测。四个节点把故事反复推向意外。此外在选材时,要以小见大--对生活进行高度概括,捕捉生活中瞬间的精彩。只截取一个片断,一个镜头,一幅剪影,在对一个片断、镜头、剪影等等于精雕细刻中反映出大的社会主题。
为寻求小小说细节的感人至深、夺人魂魄,小小说还应该有意识的吸收诗歌、论文、神话、科幻故事等特长,
所说的容量,也就是指一篇小小说的蕴涵量大小。小小说容量的把握关键是选取生活小场景中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片段。虽是一个片段,却有其深达意蕴的内涵。小小说的语言要牢牢有音,字字有力度和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