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须要有忧患意识
(2010-07-01 22:50:47)
标签:
杂谈 |
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萎靡灭亡,”的道理。
几千年来,这句话一直被人们当做警世格言,用来鼓励自己积极向上的一句话。
的确,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数不胜数。如:越王勾践若不是在吴国受尽屈辱,他回国怎能卧薪尝胆呢?不卧薪尝胆,他又怎能复国呢。。。。。。这个事实说明,人的确是在忧患中生存发展起来。
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有条件的。条件是什么呢?那就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精神。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奋斗的精神,那么处在忧患之中,自会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样,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绝不会走向死亡的坟墓。
当一个人取得一番成就,而享受安乐时,应该想到自己的成就来之不易,想到自己所经历的艰辛,更应该去想一想倘若自己付出却只得到一点点回报而不是自己理想的东西时,应该怎么办?要知道安乐的生活是努力付出得来的,同样,安乐的生活里更应该具备忧患意识。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有许多事实说明“安乐的环境要具备忧患意识”的例子。譬如:南北朝时期的陈后主,作为艺术家,他是一个颇有才能的人。可作为一位皇帝,简直荒唐至极。他陶醉与前人已有的成就,不理国事,沉迷酒色。直到最后,被杨坚起兵夺取江山,把自己祖先辛苦打拼下来的江山,送给被人。
举个与之相反的例子。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皇帝之一。他知道,自己打下来的天下来之不易,他曾说过:“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他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在他的统治时期,唐朝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有条件的。我们想要安乐,就要努力付出。而有了安乐的环境,我们要有一个忧患意识,因为“忧患”与“安乐”是相生想成的,有了忧患意识,我们才能更好的享受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