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芳音配像为何多数是小王桂卿完成
(2020-05-11 14:15:51)
标签:
娱乐 |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周信芳音配像是三十出左右。小王桂卿就配了二十三出,有人说“麒派音配像被他霸了”。我想这原因有两个。
一个很直接的原因与张君秋大师有关。京剧音配像工程中,用现在的话来说“艺术总监”是张君秋,张君秋是力推小王桂卿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君秋在上海有较多演出,对麒派艺术非常崇拜,对小王桂卿也很了解。特别是1995年上海京剧院四十周年纪念演出,“麒派”是上京的根,这压轴的戏《打严嵩》就是小王桂卿和尚长荣演出。这出戏的录像送北京,正是1996年麒派音配像开始的最好根据。我们知道京剧音配像工程艺术上把关非常严格,会事先反复看配像演员的音像资料来比较。
一个很根本的原因是小王桂卿本人是麒派的优秀传人。不了解的人会想,为什么选“小王”,他不只是个武生名家吗?不是,除了武戏之外,其实“小王”本来就是麒派传人。解放前上海《申报》上有一位作家柳上惠写过一篇文章《小王桂卿“王三绝”》说;“小王桂卿除了武戏、麒派二绝外,文章也写得不错,以前常看到在本报有他谈戏的大作,真可谓王三绝了。”说明他的麒派在解放前就小有名气。王桂卿与周信芳本是世交,王让“小王“叫周信芳“大爷”,北方人都清楚这个称呼的亲切关系。这种关系其实胜过拜师。“小王”九岁就陪周信芳演《丁朗寻父》,周信芳亲授“小王”《打严嵩》《追韩信》。所以小王桂卿学麒演麒早得很。
周信芳音配像播出不久,《中国京剧》上就有一篇观众的文章说,“前些时,连看三出麒派节目的音配像:《追韩信》《扫松下书》《义责王魁》,全是上海的小王桂卿先生配的像,感到意外的满足。过去很少有机会接触海派戏和周信芳先生演出,这次连播三出戏,使我几乎产生错觉,因为小王桂卿先生确实很像晚年的周信芳先生。我看过周信芳先生舞台演出的《义责王魁》,比较之下,竟分不出高低来,。。。。。。这样的音配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达到了几乎乱真的地步。”当时这是很高的评价了。
前一篇:麒派唱功戏寄望在三地
后一篇:周信芳与唐韵笙的一日“对台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