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湖北京剧院青年演员的高派继承说起

(2016-07-31 16:20:02)

从湖北京剧院青年演员的高派继承说起
    “空中剧院地方行”是振兴戏曲艺术的一种好形式,今年的“湖北行”让我们对湖北省京剧院有了新的认识,不仅了解了一些实力派中年演员,也欣赏了一些崭露头角的青年演员。青年演员中我印象比较深的有继承程派青衣的郑雪莲,感觉这位演员继承程派比较稳重大方;有继承高派老生的李衍茂,感觉是继承高派的可塑之材。
     继承程派人才济济,继承高派是当务之急。因为高派老生在赵世璞、辛宝达退休之后,一度硕果仅存倪茂才一人,现在有青年演员李衍茂脱颖而出,真是令人欣喜之事。
     高派老生实在是“物以稀为贵”,因为继承高派有前提,必须有好的先天条件,要具备空灵的高音、充足的中气。“高(庆奎)派”之前身“刘(鸿声)派”就是以“高”竞争谭鑫培,因为人们听戏曲有喜欢高音的习惯,但这样的人才一直稀缺,所以一度只能年轻的坤生们在继承刘派。直到高庆奎嗓子完好后一鸣惊人,不仅继承了刘鸿声之高,而且更有深度和韵味,在老生领域形成以音高为特色更具竞争性的流派—“高派”。
     高庆奎退出舞台后,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又有两位杰出的高派继承人李和曾、李宗义叱咤舞台,留下不少宝贵的高派音像资料。李和曾和李宗义究竟谁继承高派更优秀,这一直有不同看法。我认为不宜将两人比高低,因为两人的嗓音条件都与高庆奎有不同,他们是根据自身条件充分演绎着高派,给人的感觉不同,观众也就有不同的喜好。李和曾音域更宽些,所以他比较能随心所欲,“楼上楼”和“疙瘩腔”很轻松,在高派的基础上又唱出不少自己的特点。有一些高派的经典,《逍遥津》《斩黄袍》《辕门斩子》《哭秦庭》等我更爱听李和曾的,因为感觉唱得相对痛快淋漓。但是李和曾的一些新编历史剧如《孙安动本》等我是不太爱听的,听后只觉嗓子好而已,对一些新腔印象不深而感觉听起来很吃力。李和曾毕业于中华戏校,对中华戏校的毕业生容易有争议,这甚至包括对王金璐先生;李和曾的演唱受麒派一定影响,虽然一高一低似乎特色相差,但李的演唱中确实也有一股“劲头”。李宗义的高派更具余派基础,字正腔圆,韵味深厚。有一些谭余派剧目,其实也是高庆奎的拿手好戏,《二进宫》《李陵碑》《击鼓骂曹》《失空斩》等我更爱听李宗义的,因为他能让你“高音” “韵味”双陶醉。“两李”之外,也是毕业于中华戏校的沈金波虽然音也高,但在中低音方面就不及李和曾的厚实、李宗义的苍劲,大家听听录音就可比较,六十年代他演少剑波让“高派”在现代戏中一露锋芒。宋宝罗老寿星的CD专集听说要出版了,不知道有没有收集五六十年代杭州广播电台的一些录音,五六十年代应该也是老寿星演出高派剧目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段的录音才具代表性,可惜我还未欣赏到。
    “高派”的第二代传人,有赵世璞(余派又私淑李宗义高派)、辛宝达、李宗义之子李岩(高派余派),包括倪茂才(也是李和曾的弟子)等。这几位唱高派中规中矩,艺术水平虽远不及“两李”,但他们的地位非常重要,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他们高派也许就已失传。如“高派”第三代传人李衍茂的出道,辛宝达先生就有很大的功劳,辛宝达先生在高派的“音配像”工程中也是贡献多多的。提到李衍茂的出道(他原学余杨派),又使我想起演出高派戏的另一种途径。在高派老生人才奇缺的情况下,一方面是加紧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可鼓励有潜力的中青年老生演员在不放弃原有流派的基础上,利用自己嗓子痛快的阶段,穿插演一些高派戏。最好的例子就是耿其昌九十年代演出全本《逍遥津》,简直就是盛年李宗义的味道,这样的演出我们也可以看作是高派戏的典范演出。其实张建峰、蓝天等都有这样的潜质。实事求是讲,高庆奎、李和曾这样的亮嗓子是百年一遇的,现在我们听听“闷嗓子高派”也能满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