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京剧与生活方式
(2015-07-25 07:57:08)
标签:
娱乐 |
戏曲与生活方式有很密切的关系。举个例子:在当前,昆曲“日子比京剧好过”。如大学礼堂里经常有昆曲演出,不少大学生能自发观看,他们认为,业余时间可以热热闹闹去K歌或泡吧,也可以到小剧场或茶室去欣赏昆曲,后者是一种比较“雅”和“静”的生活方式,不少人就优先选择之。京剧相对来说比较“热闹”,但大妈们在跳广场舞之余,更多选择到公园或社区乐此不疲地唱同样“热闹”的越剧黄梅戏等,以至于不少地方戏也比京剧更有市场。
京剧很独特。一方面它比其它戏曲有更多的票房组织,但是京剧票房在生活中跟社会的接触面比较小。不少人迷京剧,但你说他能形成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影响别人而扩大观众群,这又不明显。所以京剧的市场在愈来愈萎缩,有些进退维谷而令人担忧。以前看京剧是一种热门的生活方式,晚上进戏院是市民的一种主要消遣,大街上到处听得见有人自得其乐哼京剧。时过境迁,这种现象再也无法回来。但是,我们应该尽量设法让京剧在当前的生活中生存得更好一些。我想,这主要要落实在三个地方,一是家庭,一是学校,一是演出场所。
在过去,家庭对爱好京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渐渐淡化,但仍是一个重要途径,这要靠全体京剧爱好者们自己的不懈努力。家庭影响主要落实在培养娃娃,学校同样如此;学生们最听老师的话,学校如果有京剧兴趣小组,学校如果能组织学生观看京剧,课本中有精彩的京剧文学剧本作重点内容等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常年的京剧演出场所,包括少儿京剧专场、电视少儿节目中的京剧内容等等都是重要的保证。这一些,关键在于领导部门对民族传统文化如何优先占领少儿头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有政策保证。还在于随着经济的发达,对鼓噪的外国文化厌倦后,人们回归本土自然文化的时间性。同时,京剧院团要努力保证演出节目的多样性和质量不下降。
当前人们习惯接受外国引进的“快餐文化”,对本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往往缺乏兴趣;人们居住环境从大院弄堂渐渐变成了高层和别墅,京剧失去了一个传统的人与人之间容易传播的环境;青年人从手机网络等极便利的途径大量接受多元化娱乐形式,京剧的剧场欣赏方式和唯一的电视戏曲频道根本难以与之相比;难懂难学难彩唱的特点,使京剧在人们在选择爱好时根本无法与张口就唱的流行歌曲或地方戏匹敌;我们要看到当前生活方式中的许多因素对京剧的发展是非常制约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京剧过去因时代特点的一些现象又在迎合当前人们文化欣赏中追求“奇特”的心理,如男扮女唱、女扮男唱、样板戏大唱等。面对这些困难,我想我们只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小众”娱乐世界中首先尽力保护好京剧的基本特征、保护好“根”和“本”,即让传统戏不至于失传,静待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回归的大环境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