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听了崔玉涛关于小儿发热的讲座,感觉还是有收获的,特将听课笔记总结记录如下:
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是由产热过程、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过程。当散热减少,产热增加,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发热。如果小儿能够发热,说明自身调节能力强,家长不必过于焦虑担心。
1.
发热的原因
小儿发热大多数是由于外源性致热源导致,比如病毒,过敏源等。病毒离开体内需要3-5天,所以发烧反复出现是正常的现象。
2.
发热去医院时,目的不是为了退烧,而是为了找到发热原因,不要用发烧本身的高低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保持冷静以便清楚准确地给医生描绘病症,病程,用药情况等。
3.
关于发烧的描述:38度以下为低热,38-39度为中等度热,39-41度为高热,41度以上为超高热。超过两周的发热才算长期发热,两周以内算急性发热。
4.
病毒感染不必使用抗生素,细菌感染才需要。由于发热去看门诊的患儿中,95%都是病毒性的感染。
5.
小儿发热带来的改变
a)
物质代谢改变:体温升高1度,基础代谢率升高13%
b)
生理功能改变:会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
c)
防御功能改变:免疫系统功能增强
6.
退烧方法
a)
治疗原发病:去医院
b)
物理降温:家庭护理
c)
药物降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7.
家庭护理物理降温的方法:
a)
冰袋敷和酒精擦拭不可取:这两种方法只能导致皮肤毛孔收缩,血流量减少,降低皮肤表面温度,不能降低体内温度。额头上的退热贴作用不大,只能给家长心理安慰。
b)
应该提高环境温度,室温保持在26度左右,少穿衣服
c)
用厚毛巾蘸温水湿敷或洗温水澡,水温比皮肤温度略高
d)
多喝液体(水,奶,果汁都可以)
e)
保证排便。如果小儿便秘,为了保证排便可适当使用开塞露。
f)
发烧时降到38.5度就是退烧成功,不必要求立即降到36度。
8.
家庭护理时退热药使用注意事项:
a)
同时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不同成分的药物,交替使用,减少每种药物24小时内的使用次数。
b)
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后4小时可选择布洛芬,使用布洛芬后6小时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如果退热效果不理想,前期使用药物剂量不足的(如服药后呕吐)可以将剂量补足,也可以选择另一种退热药物。如果出现高热惊厥,可同时选用两种药物,并且每种药物剂量照旧。
c)
如果孩子不能耐受口服药物,可选择直肠内使用的栓剂。
d)
退热药的退热效果与婴幼儿液体摄入量有关。
e)
12岁以下儿童慎用阿司匹林。
f)
中药退热起效较慢,效果不肯定。注射退热药没有明显的优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