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游天姥吟留别》看李白的人生苦乐
(2013-12-07 22:19:57)
标签:
文化 |
摘
关键词:李白;梦游天姥山;人生苦乐
The pain and joy of Li Bai in The sleepwalking Tian Mu Yin Do to stay
Abstract: As a classical work in literature, The Sleepwalking Tian Mu Yin Do to Stay is really a true portrayal throughout Li Bai’s life. He uses the dreamland which changes irregularly to reflect ups and downs for official career life in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of emperor Tang Dynasty. At prime tense, Li Bai leaves Sichuan just to go official with pleasure, achieves success and wins recognition finally after going through different kinds of hardship. Although once to proud himself, lofty sentiments and aspirations do not put to good use. The depressed and discontented mood makes himself to hand in his resignation. He, is being all corners of the country, and spending joyfully from landscape. Nevertheless, it is hard to feel at ease, because his heart is full-up the common people. In this connection, Li Bai is busy running about them until passing away. In a manner of speaking, during a lifetime, the pain and joy of Li Bai in Dynasty Poem The sleepwalking Tian Mu Yin Do to stay.
Keywords: Li Bai; Dreamwalking in Tianmu mountain; The pain and joy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是诗仙李白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作于天宝五年。被赐金放还之后,李白曾与杜甫、高适自梁宋故地同往山东漫游。三人分别时,李白写下此诗,又名《别鲁东诸公》。这位继屈原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巧妙的结构、鲜明的节奏、豪迈的笔锋、神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梦境。思想与艺术在这里完美结合,使之成为传世经典。因此《梦》自问世以来便引起无数文人墨客上下而求索。经历千载岁月、几逢时代变迁,诗仙李白正如苍穹的太白金星,他的光芒穿越时空,不仅照耀着神州大地,甚至在日本、英国、美国、俄国、朝鲜、新加坡等国都备受推崇。但对于这篇传世经典的主题理解,千百年来却仍然是莫衷一是。对《梦》主旨的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清新别致的送别诗;第二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寻仙问道的求仙诗;第三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反映现实的写实诗;第四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反对儒学的言志诗;第五种观点认为,这是一纸与上层统治者诀别的宣言书;第六种观点认为,这是一篇与先贤的心灵对话。关于《梦》的主题众说纷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承袭它乃是一首写实诗的观点。此诗是李白一生的真实写照,“字字神境,篇篇神物”[1]的他在诗中以梦境的变幻折射人生的沉浮。不仅一幕幕回放了他在宦海沉浮中的见闻与感慨,揭示着他内心的苦乐纠缠,还以一位诗人的睿智和仕子的执着准确预示了自己未来的境遇。我们将通过对文本的分析走进诗仙梦境,展示出梦境背后所蕴涵的诗人内心深处的人生苦乐。从《梦》读出李白内心深处儒学思想与道学思想的此起彼伏、纠缠与融合,透视其中究竟蕴涵着诗仙李白怎样的人生苦乐。
一、 梦天姥欣然欲仕,求官旅步履维艰
李白在《梦》的开篇就向我们介绍了他梦游天姥山的原因以及进入天姥山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李白真的是要去求仙入道吗?当然不是。此诗中所梦之“天姥山”,并不是和“海客”所谈的“瀛洲”一样,代表着道家圣地,而是代表着与之相对的“朝廷举仕”。并且李白在他的《单父东楼夜送族弟沈之秦》一诗中也有过“长安宫阙九重天,此地曾经为近臣”的说法。可见李白把“朝廷官网”比作云环霞绕中的福地洞天——“天姥山”,也是顺理成章之事。试想如果它也是指的道家圣地、求仙信念,那么以求道者的坚定,又怎会因为一句“烟涛微茫信难求”而轻易放弃仙地“瀛洲”,退而求其次来拜寻“云霞明灭或可睹”的“天姥山”呢?所以,它就必然是诗人的另一条选择——入仕为官。
(一)
出川求仕,乐在其中
李白是一个兼儒道思想于一体的诗人,这两种思想在他的身上纠缠、徘徊、融合。但他的思想主流却还是以“积极出仕”、“建功立业”为主的儒家思想。“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只是功成身退时所选择的一种理想的的生活状态。正如他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中所说的“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又或者是壮志难酬时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必然选择吧。因此,素以管乐自比,想辅佐明君圣主、成就一番功业的李白,开始为仕途奔忙。诗人梦中神游的情形,其实就是李白现实生活境况的影射。
开元十二年,李白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的豪情壮志,出川求官。初出川蜀时,李白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心情愉快,途经三峡觉得“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巴女词》),那种激动与迫切的心情与“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暗暗相合,恨不得行程能像飞一样快,都道出了诗人当时希望尽快离开川蜀到达京都去报效国家、实现自己伟大政治理想的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在《荆门浮舟望蜀江》与《宿巫山下》中,李白对三峡的沿途风光进行了这样的描写:“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和“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与“渌水荡漾清猿啼”的描写别无二致,柳绿花明、就连猿猴的啼叫声也让诗人觉得清脆悦耳。清新明丽的景色中包含了李白那时心中难以抑制的欣喜和志在必得的愉悦。诗人梦游天姥山,“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真正目的不正是“朝发汝海东,暮栖龙门中”(《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吗?“兴在趣方逸,欢馀情未终。”(同上)一语道破诗人心声,更使得李白初出川蜀之时,想要布衣而卿相的满心欢喜跃然纸上。
(二) 求官之旅,坎坷辛酸
李白欣欣然出川求仕,踏上了一条坎坷辛酸的求官之旅。这也充分验证了一个道理:有时候,真的是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自己觉得十拿九稳、志在必得的事,却往往容易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结局。学识渊博、文采飞扬且心怀天下的李白满心欢喜出川求仕,本以为凭借自己的实力入仕为官必定是手到擒来之事。但事实却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条布衣而卿相的路途正如梦中寻访天姥山的路途一样,不仅不是一条光明坦途,反而满是荆棘、处处坎坷。在盘旋的山路上,他有时迷恋沿途的花草,有时依倚着石头稍作休息,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在这时出现了特殊的情形:熊咆龙吟、泉水震响,森林战栗,山峰惊颤。云沉欲雨,水波生烟。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崩塌似的。正如梦入天姥山途中的情形一样,在李白的漫游求仕之旅中也是坎坷尽现。斗志昂扬、满怀信心的他在蜀中拜谒李邕时,便遭冷遇。写下了“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上李邕》),表明了自己虽然出师不利,却依然不会放弃的态度。在洛阳《酬崔五郎中》一诗里“朔云横高天,万里起秋色。壮士心飞扬,落日空叹息。长啸出原野,凛然寒风生。幸遭圣明时,功业犹未成。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写出了自己“大风起兮云飞扬”(《大风歌》)的豪情壮志,也深感自己“幸遭圣主时,功业犹未成”的苦恼。李白“怀良图”来到洛阳,却落得个独自一人无可奈何“郁悒愁独坐”的境地。李白也曾多次谒见安陆裴长史,但因遭人谗毁,即使上书自白,却也终为所拒。开元二十二年,在京洛李白向唐玄宗进献《明堂赋》,依然没有结果,便又回到安陆。李白的求官之路可谓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一段“难于上青天”(《蜀道难》)的求官之旅,让壮志豪情的李白饱经坎坷、满是辛酸。
二、 仙境福地,乐极生悲
追随着诗仙的梦境,我们看到李白所描述的福地洞天。诗仙太白的理想之光,终于照进了他的现实人生。李白经历种种艰辛,终于被唐玄宗征召入京。然而,一切却并没有像李白所想的那般可以一翅冲天、扶摇直上,一展自己济世安民、海县清一的宏图。虽然有初入朝堂的春风得意,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如功名既得、壮志难酬的失意愤懑之苦。
(一) 春风得意之乐
诗人梦入仙山,一夜飞渡镜湖月,走过千岩万转、乱花迷眼的坎坷,终于如陆游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见到了“洞天石扉,……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天姥山仙境。诗中表面上写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镶砌的宫阙。把彩虹化作衣裳,将清风化作天马,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鼓瑟奏乐,鸾鸟拉车。许许多多的仙人们列队而出,以表示欢迎。事实上呢?有两种可能:第一,我们都知道梦境它其实是来自于我们的现实生活的,它是一种意识,是人们处于睡眠状态时大脑对人自身所闻所见所经历进行的下意识思考。第二,李白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提笔作诗隐晦的言其心志,也是一件平常之事。更何况,在我们中国,“诗言志”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成为文学批评与创作的标准和方法了。所以,这几句应该是诗人李白对其入仕翰林这段生活映射。天宝二年,李白以《蜀道难》一文拜谒贺知章,因其文不俗,称呼他“谪仙人”,[2]并向朝廷举荐。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终于得到唐玄宗的召见,成为翰林供奉,得以居庙堂之高。朝中大臣,即“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装腔作势、假惺惺地来迎接他。
李白在《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一诗中提到“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璋紫绶来相趋”这种“当时结交何纷纷”的场景与《梦》诗中“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场景可谓是如出一辙,也为其作了最佳诠释。唐玄宗召他入京为翰林,朝廷百官便为讨好皇帝而一个个都来欢迎他,与这位新来的宠臣交好。同时也从侧面表现出了李白入仕翰林志得意满的心理状态。《别南陵儿童入京》中“白酒新熟”、“儿女歌笑”、“高歌取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更是把李白奉召入京的这种喜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关于李白春风得意的例子还有: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虽然这些事的在历史上的真实性佐证不多,但至少说明李白在朝时的确颇受礼遇。李白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地达于朝廷,登上九天之上的“朝廷官网”。李白虽然心怀天下,但是他入朝为官的时间却是极其有限的。入仕翰林这段时间也就成为他仕途之中仅有的春风得意之时。
(二)
宏图难展之苦
一向以管乐自比的李白入仕翰林之后,其狂喜、快慰之情溢于言表,以为实现自己济世宏愿的机会终于到来了。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事实却并非如他所想那样,本以为可以大展宏图的诗人却陷入了正如“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同上)的境地。自己功名既得已经入仕翰林,却像东方朔那样未受重用,不能够真正参与到处理国家大事。李白在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青睐之后,成为翰林供奉(在唐朝,翰林分为翰林学士和翰林供奉,翰林学士是朝廷官职,而翰林供奉的实际地位则与梨园弟子无异)。所以说,李白在当时事实上只是一个没有正式官职御用文人。唐玄宗只是想用他的生花妙笔来粉饰太平或者是附庸风雅。这样境况对于李白这样一个怀有大鹏之志的有识之士来说是何等惨淡。尽管如此,李白在宫中境遇却依然堪忧。《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月下独酌》以及《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等诗中的“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等诗句,处处透露着诗人在朝中知音难觅、受人谗毁、未被重用、君心渐疏的烦恼和悲惨遭遇。
事实上,自天宝年间唐朝已由盛而衰。此时的唐玄宗李隆基已不再是一个勤于朝政,亲贤臣,远小人的贤明君主,而是变成了一个沉湎酒色的昏君。在那是朝中早已不见像张九龄、狄仁杰这样贤臣良将,能人义士,更多的是如同李林甫,杨国忠这般媚上欺下、中饱私囊的奸佞小人。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诗的国度里可谓是旷世奇才。不过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对他才华的欣赏和他自身傲岸不羁的性格。被人妒羡、遭人谗毁,最终落得一个被赐金放还的悲惨结局。诗人李白经过此番入仕翰林,对这种“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十五)的现实已是深有体味。于是便有了《梦》中“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的醒悟。
此时,再看“云之君”、“仙之人”、“霓为衣”、“风为马”、“虎鼓瑟”、“鸾回车”、“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都已不再是那般金碧辉煌,更不是什么福地洞天。现实朝廷暗无天日、森严恐怖、昏君奸臣伉靡一气,被诗人描写成热闹非凡、光辉灿烂的神仙世界,实际上是一种极大地讽刺。这种表面上和谐有序、亲近友善的场面,在未入官场的人看来是一派祥和,实际上则是暗藏杀机。有些学者认为,诗人笔下的神仙世界,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的境界”,或是什么“光明的象征”,事实上这是与诗人的原意大相径庭的。诗人这里描绘的神仙世界,实际就是他在朝时所见的“君明臣贤”的表象,并以此来反衬出当时朝廷中貌似祥和,实则危机四伏的现实情形。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诗人从云雾缭绕的梦中清醒过来,意识到一切只不过是过眼云烟。
三、 远处江湖,苦乐参半
终于得以入仕的李白,在那个所谓的福地洞天却并未能够“大鹏一日同风起”(《上李邕》)[3],实现其海县清一的伟大理想。梦境至此“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诗人只觉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想想还是离开的好,可是“别君去兮何时还”呢?心中还是割舍不下,那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吧。虽然他很想在朝中有所作为,但还是觉得:“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认为在何时何地自己都不能改变气节、迷失本心。经过此次入仕翰林,诗仙太白终于意识到在黑暗的官场并不能够实现他济世为民、造福苍生的愿望。即使真的入仕为官,一切也终不过是黄粱一梦。自觉“愧无横草功,虚负雨露恩”(《书情赠蔡舍人雄》)的诗人最终选择了上书请辞,离开这个难有作为的是非之地。从此,“迹谢云台阁,心随天马辕”(同上),优游于山水之间,放白鹿于青崖之中,开始了漫游、隐居的生活。处江湖之远的诗人有娱意于山水之间,忘却世俗烦物的逍遥,却终难忘苍生疾苦,壮志难酬的烦恼。
(一)
娱意于山水之乐
由于对御用文人生活的厌倦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他开始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的纵酒游乐生活。唐玄宗传召他也不来朝见,之后便上书请辞,被赐金放还。天宝三年起,李白又开始了为以梁园东鲁为中心再度漫游时期,也就是他所说的“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书情赠蔡舍人雄》)时期。
诗人李白自幼便游历各处名山大川,结交义士。在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时便退隐江湖,回到了他游侠、隐士的生活——“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悠游于山水之间的李白在秋色正浓时忽然想起了他的老朋友失道在城北隐居,于是便和杜甫一道去那拜访他。“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酒客爱秋蔬,山盘荐霜梨。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饥。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还倾四五酌,自咏猛虎词。近作十日欢,远为千载期”(《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道出了李白访问其友人范居士并与其纵酒欢歌的情景。杜甫也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4]中记录了此次同游的事情,“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两句表明他们当时身在江湖、娱意山水的心态,以及此次寻游悠然自得的情景。李白在单父游玩时,曾经和众人一起去秋猎。他们骑上战马、持弓鸣弦,在草白鹰飞的鲁地、狐狸、兔子等猎物正是鲜肥的时候。他们“邀遮相驰逐,遂出城东田。一扫四野空,喧呼鞍马前。”(《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归来后把猎物放在一起,众人一同纵情诗酒、炮制鲜肥的野味。这段愉快的狩猎生活让当时与李白同游的杜甫直到晚年还怀念不已。他在《昔游》中回忆这段狩猎生活时,写到:“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藿去裴回。清霜大泽冻,禽兽有馀哀”,可见当时那段狩猎的经历之于仕途不得意的他们来说,是一段多么难得的美好回忆。梁园漫游时期的李白在碧山隐居时曾在《山中问答》中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其悠然恬淡之情可见一斑。此间李白还游经扬州、金陵、丹阳、吴郡、越中、任城、幽州、河北道、邺郡、广平郡、范阳、魏郡、西河郡、潼关、宣城、句溪、敬亭山等地。这十年来,李白以梁园为中心游遍祖国名山大川。一路上,与新朋旧友把盏畅饮、切磋诗文,逍遥自在的娱意于山水之间。
(二)
壮志难酬之苦
诗人一生心怀天下,欲“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四十多岁时时,虽然有幸入仕翰林,但却未能实现其政治抱负。万般无奈之下,便只能“别君去兮”。李白虽然请辞,但却只是“且放白鹿青崖间”。暂且悠游于山水之间的李白,心中仍然是心系国事,“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单父东楼夜送族弟沈之秦》)。
在天宝六年,李林甫大兴冤狱,杀害了李适之、李邕等一批朝廷大臣,李白闻讯后极为忧愤写下《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抨击了那些通过对君王投其所好或者是穷兵黩武等不以天下苍生为念、不顾百姓生死的卑鄙手段,来取得帝王宠信谋取个人荣华的奸佞小人。同时也暗暗指责了作为一国之君的唐玄宗认人不清、用人不善,使得像诗人李白这样真正的有识之士报国无门,沦落到“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的悲惨境地,也使得国家陷入了“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的不利处境。天宝十一年,听闻安禄山谋反,李白便“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北上幽州、一探虚实。看到了边关“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紧急情形。虽有“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同上)之心的李白,因为唐玄宗宠信安禄山“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同上)。只能是带着“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远别离》)的忧国忧民之心,和“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的遗憾,“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同上)再度漫游。
至德元年,已过天命之年的李白以为“安社稷”、“济苍生”的机会又到了,便慷慨应召,下山入永王帐。但这次想一展宏图的李白却又是空欢喜了一场,不仅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反而因此入狱,幸而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平安。代宗宝应元年,病卒于当涂,享年六十二岁。将平生所著托付于李阳冰作绝笔《临终歌》一首。就这样,壮志难酬的李白结束了他梦游“天姥山”的征程,带着一生的苦乐纠缠离开了人世。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仙太白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对诗仙太白的研究对整个中国诗学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的许多生平事迹虽然都颇为传奇,但是将其生平事迹与其创作结合起来看却不难发现,其生平种种在其创作中多有体现。诗言志、诗缘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观太白诗,要识真太白处”。《梦》便是这首能让我们“识真太白处”的诗作。这首诗是诗仙太白一生的写照,其中蕴涵了他一生的苦乐、顺逆。诗仙太白在仕途受挫时梦入天姥山,确有心愁难解,求仙问道之意。但也确实暗含了他在追求仕途中的坎坷与感悟。李白是一个集儒道思想于一身的诗人,这就注定他会在“学而优则仕”与“清静无为”之间难以抉择。进而入仕为官、居庙堂之高;退而娱意于山水之间、处江湖之远。这两种思想一直在随着李白境遇的变化纠缠与融合。
注
释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