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周报发表:外貌描写——学会画眼睛
标签:
中考语文作文外貌描写 |
分类: 语文周报 |
跟名家学写作
本期写作目标:外貌描写
学会“画眼睛”
X写作目标
外貌描写,即从人物的体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一般包括肖像描写与神态描写两部分。
描写外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鲁迅先生告诉我们,“画眼睛”才是外貌描写的关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是指要善于细致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特征的部分,舍弃与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无关的东西。
M名家示范厅
|
祝福 鲁迅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 ……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
点评 第一段中,“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寥寥几句就描摹出祥林嫂的头饰和衣着,定位了她旧社会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白头绳”的描摹,为下文交代她“死了丈夫”埋下伏笔。“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交代她虽然生活穷苦但她还年轻,还能劳动。 第二段中,“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刻画出祥林嫂经历悲惨遭遇后的两颊的变化,抓住了主要特征。 |
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最擅长“画眼睛”,一下子就能抓住人物肖像的主要特征,从而抓住人物的心灵世界。两个段落对比之后,发现鲁迅先生重点抓取了祥林嫂两颊的变化和眼睛的变化。通过两颊由“还是红的”到“已经消失了血色”;眼睛由“顺着眼”到“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两处肖像描写不仅写出了祥林嫂经历悲惨遭遇后外貌的变化,更表现出了她内心痛苦的不断加深。
M名家示范厅
|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
点评 文段中描写母亲,抓住了母亲一系列的神态变化。例如,“憔悴的脸上”写母亲因为整日操劳和为我担忧而劳累的神情;“央求般的神色”写母亲不知该如何鼓励我时那种无可奈何又焦急万分的神情;“喜出望外、高兴、笑了”写母亲终于得到我给她的一点希望之后的欢喜神情;“她忽然不说了”写母亲意识到怕触碰到我的伤痛突然止住话语的神情。 |
史铁生教给你:外貌描写之“神态描摹”
神态描写专指对脸部表情的描写刻画,描写时运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史铁生抓取了母亲一连串神态的变化,从“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到“喜出望外、高兴、笑了”再到“她忽然不说了”,表现出母亲的悲喜紧紧围绕着“我”的悲喜而变化,从而表现母亲对我深深地担忧和眷眷的爱。
W未来作家
我的老师
小学四年级,我们重新分了班。一张张崭新的面孔,一颗颗兴奋的小心脏,汇聚在一起。教室里叽叽喳喳,像小麻雀的会议。
在阅读课上,杨老师带领我们读书。我最喜欢听她给我们读故事。现在还记得《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辛巴达航海记》《小桔灯》。一个个或探险或感恩的故事,在我们眼前展现出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那些美好词语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如诚信,忠勇,坚定,爱国,通过一个个故事,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中做着完美诠释,像一颗颗幼小的芽儿,扎根生长。
书香蔓延,精神延展。现在,我还会常常想起和老师一起读书的温馨时光。
总评:文章写杨老师,抓取肖像描写“身材瘦削,带着银白色镜框的眼镜”,凸显了年轻女教师的外貌特征。抓取神态描写“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笑容浅浅的,像淡淡的阳光”,凸显了杨老师温柔端庄的外貌特征。通过准确的外貌描写,表现出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为后文的深深怀念埋下伏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