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应量专题系列 社会融资总量的跟踪和预测
(2011-05-19 09:16:43)
标签:
姜超国泰君安货币供应量财经 |
本报告导读:
对社会融资总量的跟踪和预测
摘要:
日前,央行调查统计司发表了《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及实践意义》的署名文章,提出相比新增信贷,社会融资总量更能“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使得社会融资总量的跟踪、预测和数据意义尤为引人关注。
为了便于分析和预测,我们将人民币和外币贷款合并为“银行表内贷款”,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合并为“银行表外贷款”,并将银行表内和表外贷款统称为间接融资,而把债券、股票和保险等融资方式合并成直接融资。
从占比看,近年来银行表内资产占比总体迅速下降,同时,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在内的银行表外贷款快速上升,表明表外贷款对表内贷款具有较强替代性。我们预计在信贷控制依然严格的情况下,11 年表内资产占比将进一步降低至55%;但表外信贷占比难有实质性下降,或小幅提升至27.4%;预计11 年直接融资占比将提升至18%左右。
根据 11 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5 万亿的目标,再结合11 年银行表内贷款(包括人民币和外币贷款)占比55%的预测值,可得11 年社会融资总量为14.5 万亿左右,与10 年基本持平,预计2011 年社会融资总量余额将达到82 万亿,余额增速将下降至21%左右,与M2 增速的下降基本同步。
银行表内信贷的跟踪可采用央行每月公布的新增信贷数据;对银行表外信贷,我们发现每月新成立的集合信托规模一般占到当月表外融资的10%;债券融资可跟踪每月净发行的各类债券规模;股票融资可跟踪每月IPO、增发、配股规模。
从季度数据看,06 年以前,信贷仍是社会融资的绝对主力渠道,但此后社会融资总量与新增信贷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与M2 差距也有所拉大,反映出社会融资的多元化趋势和银行表外融资渠道的迅速崛起,而这也加大了对货币供应量、信贷等总量指标进行监管和有效调控的难度。
本文附表中给出了我们对近两年社会融资总量的月度、季度数据估计,以及其详细构成。对于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对经济以及货币政策的意义,我们将在后续专题中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