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论老子的入世思想

(2010-09-18 17:28:41)
标签:

文化

摘要

   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以《老子》五千言而流芳百世。从他的《老子》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一些基本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念。老子的一生虽然过着隐逸的生活,但我们仍然可以在《老子》中体悟出他有处庙堂之高的积极态度,而从另外一个侧面可以诠释老子具有入世的思想。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论老子的入世思想和入世之道。

关键词

老子;入世;无为而为;以退为进;爱民治国;

                                                                                                             

 

The wto on Lao tze thought

 

Abstract

    The lao zi is a famous ancient Chinese thinkers of "Lao zi", he said but deathless 5,000. From his "Lao zi", we can see some of his basic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ideas. Lao tze life while a hermit life, but we can still in "Lao zi" in China to realize his former high positive attitude, and from another side with the wto may interpretation Lao tze thought. This paper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lao zi's accession of shallow thoughts and wto.

Keywords,

 Lao tze, Wto, Nothing but for, Example, His love for the ruling,

 

 

 

 

绪 论

    国内外对老子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程度,研究的方向基本是:对老子身份的确定;老子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见地以及道教文化的研究等等方面,所取得成就也是很可喜的。本文对老子的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述老子非隐逸者,而是具有一定的仕途之观,希望得到统治者的重用以达到他入世的目的。老子的入仕的方法和手段是非常独特的,他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入世准则和以退为进的入世之道,同时对百姓有着极度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实施恐怖高压政策的批判和警告,以及慨叹知者希的无奈。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具有积极入世的思想和意愿,他的政治主张虽然在那个时代是无法行通的,但对于现今来说,他的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如今年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和廉政政策在老子那个时代就已经提出了,在结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条件下,它对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模式和鉴借。所以,我们可以将老子的入世思想以及入仕之道展现出来,让世人知道老子并非只是一个隐逸者,一个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维的哲哲学家,一个道教的创始人。我们从另类型的角度出发,去深入挖掘老子所具有的入世思想和入仕之道。

 

一、“无为而无不为”的入世准则。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老子·第四十八章)。苏辙在《道德真经注》里对“无为”有这样的解释:“道常者,无所不为而无为之之意耳。圣人以无为化物,万物化之,始于无为而渐至于作。”“无为”只是一个掩体,只是为达到“无不为”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其实际目的就是达到无所不为。在《庄子·知北游》里对“无为而无不为”有这般的阐释,即“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天地之谓也。”他的“无为”不是“不作为”,“无所作为”,而是要遵道而为,不可背道而为。从而使之达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 (《老子·第五十七章)。

     老子在《老子》中强调我们应达到一种“无为”的境界,但这种“无为”并非就是归隐,而是“有为、有治”的前提和条件,是隐藏的基石。他的入世方式不像孔子来得那般猛烈和直接,而是从侧面、反面来进行“成其私”。如果像孔子那般入世,若有不如意,便有其败的后果;而老子认为“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老子·第六十四章》)的结果和影响。老子的入世态度和方法可谓具有另类型,其目的都是一样。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就透露出老子“为”的目的,只不过是要以“终不为大”的动机达到“故能成其大”的最终效果。即体现了老子并非有归隐之心,而是有处庙堂之高的入世思想。因此,“吾是以知无为之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老子·第四十三章》)的如是风格和准则。

二、“知者希”的慨叹

    老子的一生可谓失意居多,最高职位也只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在《史记·老子列传》里有这样的记载:“他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这便是他人生感叹的一部分。其老子真正的自许和感叹是“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老子·第七十二章》),虽然老子主张行无言之教,但是他并非自甘默默无闻,他也希望自己的各种思想原则能通行于世。这里老子既称许自己的主张切近简要,明了易行,又慨叹世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的才华,不买自己的账。也因此,他深感曲高和寡而不得不“被褐怀玉”。他希望能获得之音,能有认识是他的“道”。

    虽然老子感叹怀才不遇的愤慨,但是他依然在宣扬自己的博才和独一无二以求被人认可,被重用。“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以鄙。无独异于人” (《老子·第二十章》)的独一无二和“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第四十二章》)“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老子·第五十四章》)的一种对才华能有地施展的渴求和渴望。一种“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第四十七章》)的才华而未遇伯乐的哀愁感,因此,他还是希望统治者能知晓有这么一个有志之士隐居于此,有一种想借此入世的味道。

    老子感叹“知者希”,但是仍然在位自己的入世途径寻求出路,他希望世人能对他持有肯定的态度和意愿,希望达到“功成身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一十七章》)的赞美和歌颂。由此可见,老子依然具有积极的入世之观。

三、以退为进的入世之道

    老子身处春秋动乱纷争的年代,所见所闻都是逞强斗胜,争权夺势的社会现象,采取的多是强硬的手段,导致的结果却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因此,老子另辟新道,提倡“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老子·第三十六章》)的主张。他希望实现以退为进的处世方式,来达到“以无私成其私”,“以不争而莫能与之争”的入世目的和“柔弱细微,生之徒也”(《老子·第七十八章》) 的以柔克刚的效果。

(一) 以无私而成其私

     老子认为“无私”并非将一切抛弃、置外,他的“无私”是为了更好地成全自己---“成其私”。圣人应该贵以身为天下,方才可托天下矣。而非爱以身为天下也,要想“成其私”必须在“无私、无欲”的前提条件下实现。由此,人不能把宠辱,私欲看得太重,要以平常心去对待它,无私忘我,宠辱皆忘,方能无忧,天下有所属。若有其私,厚其欲则不能长生,不能功成。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愈多”(《老子·第六十八章》)的无私反而成全更多的“私”,能达到了“人之道为而弗争”的目的性。当然,圣人的“无私”表现在退让、不争、忘我随顺上,但是,由其结果看来却是十分积极的,在此之上,“成其私”是“无私”的目的和结果,而“无私”是“成其私”的手段和途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入世的手段和战略,从而具有更加有力的主动性,实现成其大、成其私的美好愿望,为进入仕途做了有舍有得的准备。

(二) 无争而莫能与之争

    老子以为人应该像水一样,处下居后,包容大度,不为细小之利争斗。应该“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而成“百谷王者”。人应该居下才能最终居上,只有退让才会进取,只有不争才会无人能争,功成弗居才能弗去。从而才能“不害”,“不重”,“乐推而弗厌也。”

     若想得到统治者的重用,就不能与人争,要做到“不自视,不自见,不自伐和弗衿”才可以名扬才显,见功见贤,但这一切结果的必然前提是“夫唯不争”。“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肥天,古之极也”(《老子·第七十章》)。“不争”是“用人”和“肥天”的准则。这说明“不争之德”是制胜之术,用人之道也。老子也希望用无争而莫能与之争的策略来指向仕途之道,从而成为战胜对手的有力法宝。

(三) 柔弱细微者生之徒也

老子以为“天下之至柔,能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强梁者,不得其死” (《老子·第四十二章》)也就是在说明“柔弱胜刚强,骨弱筋柔而握固”的道理。老子赞美水柔弱居下的德行,他能在识水柔弱于万物,而又能攻坚强者莫之能先的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条件下,引申到“人之生也柔弱而死之坚强”,“物壮则老,守柔则强”的生存法则。

  老子希望用他的柔弱之道能在仕途之上处上,并非甘愿处在无人问津的况境里。不然,他就不会在《老子》中提出许多治国之道了,“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第三十六章》),表现出老子的震中以退为进的仕途之道之观,“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辨明聪明才智的人是不可能自我推荐的,有一种想入世却违背发掘的悲凉之意。这一切迹象都可体现老子的以退为进的入世之道。

四、爱民治国的政治理想

 老子主张“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第六十章》),治理国家应该清净,不可任意角扰百姓,应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同时要时刻鞭策和批判统治者。从而使民达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圣人不伤人”的社会画面。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老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六十七章》)的和谐社会,过着这种“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六十七章》)的恬静生活和悠闲日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食其力,自己自给的生活,构建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和谐社会,在春秋纷战的年代里,这一模式的提出,在当时是人们所憧憬的。

他希望“是以圣人介右,而不以责于人”(《老子·第八十一章》)的主张。执政者不要与民结怨,要与人结善。用赋税来剥削百姓,用刑法来压迫百姓都严重构怨于民,而理想的政治社会是以德化民,辅助人民,给予而不大肆索取,绝不骚扰百姓。达到统治者与百姓和谐相处。

 若想统治长久就必须施政依循自然,顺从民意,不施暴政,做到为民着想心系民心。“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老子·第二十七章》),统治者在百姓面前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务必使其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目的,这也是构成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老子入世的一种宣传途径和手段。

(二)对统治者的批判和警告

     春秋时期战乱纷纷,社会动荡不安,国家征战不断,对此,百姓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要向国家安稳,经济发展,就必须做到“以正治邦,以奇治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第二十七章》),而不应该存在“法物滋彰,盗贼多有”的情况,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王侯为谋取私利,搜括民财而搞得法令制度都是害民之策。因此,统治者应“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以此其贱为本,”要以百姓为基,不要追求美誉,做一个坚石为最好。

这是对统治者剥削者聚敛挥霍,破坏社会安定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同时对他们强盗式的行为的一种怒责和对他们实施杀戮的高压政治的批评与谴责。“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老子·第七十六章》)。如果统治者暴政逼迫,百姓到了无法生存之时就会铤而走险,使民达到“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的严重后果。而他们若能宽厚以待百姓,以谦下的姿态对待百姓,唾弃恐怖高压政策,就不会遭到百姓的厌弃。

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统治者是实施“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的“有为”政策,那么社会依然是动乱的,是不合理的,是对下层民众的疾苦置之度外。而真正的爱民侯王应是“其政闷闷”,“爱而不自贵也”。即政治上要宽厚,有采纳有自知之明和自爱自重的行为。

当然,这些只是老子对统治者治国治民的意见,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是可以看出,老子不是一个隐逸之人,他仍然有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处庙堂之高而忧其民的仕途思想。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老子并非一个单纯的隐者,而也是在积极地寻找入仕之途。

             

结 语

    老子的形象一直被后人认为是隐逸者的代表,但他却并非如此,他具有积极的入世思想。在当时的年代里,他的这种思想可以说是属于另类型的,虽然对于老百姓来说是美好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作用,但对于统治者来说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当然,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却有着巨大的影响,如对我们在围绕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和实施廉政爱民的政策等方面都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思路。总之,老子的入世思想,对我们建立公平、公正、廉洁的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意义,国家要安稳,发展,强大就必须重视人才,提高领导者的领导能力,实现国富民裕。也因此,老子的仕道思想在现代的社会里将会越来越被重视和关注。

 

参考文献

[1]老子.《老子》

­. 喀什: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2001.

[2]郑鸿.老子思想新释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3]李尔重.《老子》研究新编

­.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陈鼓应. 老庄新论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傅佩荣.解读老子

­.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6]李同法,范晓剑.浅析老子政治历史观众的积极因素[J].社会科学论坛,2007.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那缕炊烟
    后一篇:如果可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