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香港以5635万拍卖成交的宋代汝窑本人认为是典型的北宋张公巷汝窑,底足有三个藤条支钉,窑温高,平行崩裂开片,天青发色,大气而柔美,胎釉融合较好;虽不及清凉寺汝官窑成品,却在近年来汝窑的不俗表现为国外拍卖行提供了高端的天价拍品。
汝窑,产自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它是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瓷之魁首,以名贵的玛瑙入釉,用支钉烧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其胎质细,胎泥中含极少铜元素,近香灰色;汝州府是宋代的一个州治,1998年随着城建改造工程的加快,座落于汝州市东南部的北宋张公巷窑浮出了水面,笔者认为,清凉寺汝窑张公巷窑、段店窑、东沟窑以及其它各县汝窑和汝官窑同属汝州,窑口之间的成品有一些区别,本人在去年写了一篇关于《汝窑、汝窑系和汝官窑研究》文中有详细介绍;汝官窑属于何地倒是值得研究,赵青云老师等前辈们已花费很大人力、物力、精力得到很好的成果;当然,作为汝官窑和其他汝窑的品种识别问题,学者和藏家们可以阐述自己的不同观点。
笔者在多次到汝州学习考察,对汝窑有一定的看法和形成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与各位学术界、民间汝窑研究高手进行商榷:
清凉寺汝官窑:以柴烧为主,小件器物居多,器型规整精度较高,其窑温比较低,胎质相对疏松,开片似蝉翼纹细脆,敲之木声,显然胎釉结合不太致密;且釉面油性大、油脂感强,上手有黏黏的感觉,釉质比较温润;釉色偏湖水绿,气泡稀疏而明亮,自然光下有微微的红晕,不同光线呈现不同的釉色。还有一种汝钧窑,汝钧窑釉面有云雾般流淌的感觉,气泡特别大而明亮,聚釉处有似湖田窑般的霞青釉,胎釉既有汝窑特征,胎的硬度又有钧窑的特征,在两岸故宫皆有收藏,且部分有御题诗文,两岸专家大多认为是清凉寺官汝,然而笔者经过研究认为此类藏品一些应该纳入一般是段店、张公巷窑口;从清凉寺出土的瓷片特征和河南省博物院的几个出土完整器看,收藏界真正能够符合清凉寺特征的藏品很少看到,即使学术界前辈专家一直认为全世界馆藏及确认的汝窑只有67.5件的理论成立,这几十件馆藏品未必都是清凉寺的官汝,而民间到底有多少清凉寺汝窑真难以统计,笔者认为仍有一小部分汝官窑精品在民间收藏家手里。
张公巷窑:其窑温更高,釉面乳浊玻璃感更强,胎比段店和清凉寺的汝窑更薄,结构更致窑,施釉更匀称厚实,釉面开片呈条状,气泡如官窑般密集。张公巷窑是因宋代名人张维新而得名:张维新,汝州人氏,曾任山东冠县[今聊城]县令,他一生不阿权贵,敢于对社会的弊端条陈上疏,向皇帝直疏己见,力促朝政改革,因而深得皇帝的信任。晚年他与知州方应选合编出版了《汝州志》,为纪念张维新的功绩,当地百姓为他立祠堂,同时将他住的东大街改名为张公巷,随后的窑名也因他而起。张公巷窑发现于1998年,先后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获得了许多实物资料,认为该窑的烧造时间不长,金兵的进犯致张公巷窑消亡,其产品大部分属汝窑系,仅有少量的仿烧钧瓷。其釉色以青瓷为主,可分为粉青、翠青、蟹青、天青和月白等诸色。胎与汝窑一样为香灰胎,薄胎厚釉的占据产品50%以上,也少量厚胎厚釉标本。经检测釉面与汝窑产品一样含有玛瑙成份,显微观察它的气泡也属星辰稀疏类型,胎面密度较高,根据以上特征认定,张公巷窑市场成品极少。
从以上不成熟的对比可以得出结论:此次拍品是北宋张公巷窑口的作品,美轮美奂。
其它窑口如段店窑、东沟窑、文庙窑、临汝窑等质量远不及清凉寺窑;张公巷窑烧制时间比较短,毁于金兵进犯,故存世量较少,显得十分珍贵,古玩市场最多的是鲁山段店窑的产品。
抛砖引玉,不对之处欢迎指正!
作者:汤育智1963.4高级经济师,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国家认证艺术品高级鉴定评估师、古陶瓷鉴定师,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福建省综合性评标专家,漳州开漳历史纪念馆、武平博物馆特约顾问,香港隽艺文物研究会专家,厦门古代艺术品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