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大航海时代繁荣之时,“漳州窑”克拉克瓷见证了明清时期海运的历史变迁。随着“南澳1号”古沉船打捞,克拉克瓷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在人们的印象中,明晚期是乎没有什么值得太过称道的瓷器,因为景德镇窑声明远播,而作为以烧制外贸瓷为主的漳州窑,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然而,在万历时期,漳州窑无论工艺水平产量、还是瓷器种类,都超过了景德镇窑,尤其当中的一些精品瓷器,艺术水准和制作工艺,甚至超过了当时景德镇烧制的官窑器。克拉克瓷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色,其主要特征是分格开光绘饰,以折沿宽边大盘最为典型,盘之折沿留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花卉、吉祥文字或阿拉伯文等。“克拉克瓷是漳州窑的代表,它的底部粘沙、装饰风格有明显的中西文化交融印记。”
福建省漳州市地区出现原始瓷器的历史可上溯到青铜器时代至宋元时期,这里已成为福建地区向海外贸易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明清时期的漳州月港更是名闻海内外的商港,便利的交通使瓷业生产呈现一派日臻发达的势头。漳州窑瓷器成为重要的输出产品,其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魅力蜚声海内外。曾被国内外学者称为“SWATOW(汕头器)”、“克拉克瓷”、“交趾瓷”、“华南三彩”等瓷器,经调查与考古发掘,被证实其产地就在漳州。漳州窑是对明清时期漳州地区窑业的总称,其窑址分布于平和、漳浦、南靖、云霄、诏安、华安等县,以平和的南胜、五寨地区窑址最为集中和具代表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多次考古调查,发现明清时期窑址十余处。福建省博物馆先后对南胜的花仔楼窑址、五寨的大垅、二垅窑址(1994年),南胜田坑窑址(1997年),五寨洞口窑址(1998年)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大批实物资料,取得了重大的发现与收获。目前,漳州窑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平和南胜、五寨窑址为代表的数以百计的民窑,地处九龙江支流上游,临溪依山而建,从平和花山溪顺流而下,仅需一天便可直达月港。时任平和的地方官也对制瓷业加以扶持,优惠税收,组织民间生产烧制参与市场竞争。从平和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尽管其胎釉有别于其他窑口,但其模印或刻划技法、构图与景德镇窑产品如出一辙,这也是其有时被混淆为景德镇瓷的原因。
据文献资料记载,1621至163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三次在漳州收购瓷器,数量动辄上万,同时,日本人也从漳州购买瓷器,其中不乏数目可观的的南胜、五寨窑产品。如此盛况一直持续到清初实行海禁时,中国第一港的漳州月港衰,平和制瓷业也因销路受阻而颓废,“克拉克瓷”随之在海内外淡去踪迹,带给后人一连串遥远而美丽的遐想。大家众所周知的便是漳州窑的出口瓷历史,但漳州窑同时也为本国的贵族及官员定制了一批极其精美的瓷器,除了常见的青花、红绿彩之外,更有斗彩、五彩、珐华彩、单色釉等罕见的品种。从国外几大博物馆馆藏来看,极少看见这些品种,可见,这些品种并不属于外贸瓷器的种类,而是为国内生产的。
直到今天,克拉克瓷仍然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位于胜利西路12号的人民剧场是福建省漳州市的著名地标,而在它的旁边,就是漳州陶瓷艺术馆。在中国记者走转改“海疆万里行”活动中,《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来到了这里,亲身感受到这些瓷器的文化魅力。在艺术馆不大的空间里,人们可以看到陈列着的一件件现代漳州窑陶瓷精品,其中就有精美的克拉克瓷青花盘。在这里,陶瓷收藏爱好者和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触摸甚至购买这些美丽的瓷器。古老技艺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使这些“复活”的瓷器具有了丰富的层次与内涵,更具收藏价值。
据《平和县志》记载,1513年,平和芦溪等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提督军门王阳明发二省兵众,平定平和寇乱。后为安定地方,选留随军兵众与当地百姓共建平和,其中的江西兵众不乏陶瓷方面的能工巧匠。据载,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至崇祯六年(1633年),共有13位江西籍人士主政平和。时值漳州月港海上贸易繁荣,瓷器又是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这些到任的知县便赋予瓷业优惠的税收政策,加以扶持。从平和采集到的瓷器标本看,尽管其胎釉有别于其他窑口,但其模印或刻画技法、构图与景德镇窑产品如出一辙,这也是其有时被混淆为景德镇瓷的原因。
明代虽然实行海禁,但是到隆庆元年(1567年)全国只开放漳州月港对外通商,并设立专门机构,就像宋元时期泉州港的繁荣带动德化窑、建窑的兴盛一样,月港的繁荣也带来漳州窑的兴盛。不过到了清代禁止海外贸易,漳州窑和福建的很多窑场一样,清初开始逐渐衰落了。
1997年秋进行田坑窑址的发掘,发掘面积300余平方米。揭露窑炉残迹一段和储土坑、台基等作坊遗迹,以及不远处的水力磨坊遗迹一处。出土瓷器有素三彩、青花瓷和极少量的青瓷、白瓷、酱釉瓷。素三彩器是二次烧成,釉色有绿、黄、紫、褐等。器形绝大多数是盒,其它还有盘、碟、碗、罐、钵、瓶、杯、盏、砚、笔架等。盒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格不一(外径4—18厘米),型式各异(有圆形、椭圆形、瓜棱形、螺旋形、莲瓣形、十字花形等),制作精巧。尤其是各类盒盖,造型、纹饰变化多样,盖面有刻划梅、菊、兰、莲、牡丹、仙桃、牵牛、灵芝、鱼藻、水波、荷塘芦雁、山石玉兔、如意云头等,有模印浮雕的牡丹、菊瓣、荷花、葵花、梅花、凤鸟、双龙戏珠、奔马、卧象、鱼跃、螃蟹、如意、锦地、万字纹、宝相花等,还有的模印成动植物造型如龟、蛙、鸟、鸭及莲、桃、松果、柿蒂等。有的还在盒内外底、盖内外刻划或墨书文字的,其内容有姓氏、干支、数字、方位、吉祥语等。出土陶质模具大多为盒类器物的外范。
1998年5—6月,对洞口窑址的窑山、陂沟二地点进行了发掘,面积200余平方米,在陂沟揭露横室阶级窑遗迹二座。出土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也有白瓷、青瓷及少量酱黑釉瓷;器物的形制有盒、盘、碗、罐、瓶、炉、碟、盅、钵、灯盏、水注、砚台等,而以盒的数量最多,有圆形和八方形二类,有的圆形盒模印菊瓣纹,八方盒的盒盖、盒身均饰开光纹样;青花纹样也较丰富,有动物、植物、人物等,如:荷塘芦雁、凤凰牡丹、山石玉兔、莲鹭、奔马、鱼跃、螃蟹、夔龙、小鹿、荷花、菊花、茶花、折枝花、杂宝、八卦、锦地或波浪地开光以及高士、人物故事等。
值得注意的是,明万历漳州窑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而漳州窑的众多罕见精品便是在这段时期制作的,由于留存至今的这类器物即便在官方馆藏也十分少有,所以学术界对这一段时期的漳州窑作品的研究还处于比较空白的状态。
在明代万历时期,江西景德镇瓷器主产地因当地高岭土资源枯竭,广大窑工受到越来越重的盘剥,生活十分困苦。因不满官府的剥削,御窑厂的窑工联合其他窑厂的工人爆发造反,火烧御窑。大量造反窑工在火烧御窑后四处逃亡。景德镇这个中国瓷器主要产区因高岭土资源不足,又遇窑工造反后大量逃亡,造成了一片萧条,几致停产。已经无法再接受海外的大量出口定单,东印度公司的经营者们手持景德镇瓷器样品和西方人喜爱的图样四处寻找供货方。这时,由江西向南逃到福建山区的部分窑工也加入到漳州窑的烧造,御窑的画工带来了景德镇的画风。随着漳州窑瓷器产量的大量增加,原来在景德镇定货的贸易商逐渐把定单转向交通方便,有沿海港口贸易优势的漳州,由此掀开了漳州窑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发展时期。同时原御窑厂工匠的加入,也将漳州窑的作品水平提升到了晚明的最高高度。除了东印度公司的经营者以外,各地官员、贵族、富商也随之加入到了漳州窑精品作品的订烧行列之中,原本只能御用的一些品类瓷种,也被改良创新后运用,这使得大量拥有本土色彩的漳州窑创新精品也孕育而生。明万历元年的《漳州府志》卷二十七载:“瓷器出南胜者,殊胜它邑,不胜工巧,然犹可玩也。”,清代重修的《平和县志》记载:“瓷器精者出南胜官寮”,这些史料记载都为当时这类罕有的艺术精品瓷器的烧制留下了佐证。
本馆有幸收藏了部分这类鲜为人知的明万历漳州窑精品瓷器,它们的展示,无疑将引导大家重新去审视那个在晚明时充满魅力的漳州窑,重新去感受明晚期的真正艺术珍品,重新去认识这段在中国瓷器史上不可忽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