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欣赏

(2010-06-02 20:37:51)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欣赏

 

http://s1/middle/682955cax879488fc6f00&690

 

高46厘米,口5.5厘米,底12.2厘米

http://s12/middle/682955cax96c969379aeb&690

釉色白中泛青,器口暴釉,聚釉的地方留有一圈泛青的霞青釉,这是无法仿制的死穴

 有黑色的斑点是由内向外烧成,犹如老人斑一样

 宝石蓝的发色和下凹铁锈斑是进口苏麻离青才可能烧成

 
画工飘逸大气、层次分明、立体感强、青花泛浓艳之宝石蓝颜色
斜光下发出紫色的宝石色泽也是无法仿制的

http://s2/bmiddle/682955cax970e3a6267f1&690
 
底足特写:为麻仓土烧成铁锈斑点、反时尖旋痕明显

    【麻仓土: 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二元配方”的主要原料,明代中期就没有了。】

附图:景德镇博物馆镇馆之宝图片参考1

http://s5/middle/682955caxaab017dffd64&690

景德镇博物馆镇馆之宝细部图片2{国产料比例较多}

http://s13/middle/682955caxaab017a2ee7c&690

    该器平口,短颈,丰肩,腹下部明显收敛,胎内壁有一圈接痕,用手细摸,仍有一种凸凹之感。胎骨呈灰白色,致密坚硬,釉色白中闪青,光滑圆润,晶莹锃亮。青花料采用进口苏泥勃青,深入胎骨,细匀柔和,稍现晕化,青花发色蓝中带灰。浅底足,呈斜削状,砂底。纹饰分为肩上部杂宝纹,肩部为莲纹,腹部为盛牡丹花叶纹,对称工整,远近相生,胫部为卷草纹与变形莲瓣纹相隔,整个画面显得十分雍容华贵。好像亭亭玉立的少女,丰满苗条,十分清秀可人。
     与元代其它青花梅瓶相比,本品无论在造型、尺幅、纹饰与构图设计方面皆具鲜明特色,堪称珍罕之作。器形为小口、宽唇折平、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至底足部稍外扬。该瓶白釉泛青,青花青翠浓艳,幽静苍翠,有晕散及铁锈斑,尽显元青花神韵;肩绘四朵如意垂云纹,纹中绘满缠枝四季花卉,沧雅多姿,艳丽富贵;腹部主题纹饰为四朵盛开的缠枝牡丹,采用写实绘法,栩栩如生;外衬卷草、仰莲、覆莲、扁菊花、弦纹及云纹等辅助纹饰,全器纹饰多达九层,底部绘元青花典型的九瓣莲瓣纹。瓶上牡丹象征大富大贵,花卉寓意万寿吉祥。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元代青花瓷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它以高大的器型,精美的纹饰,艳丽的发色,成为中国青花瓷史上的顶峰之作,影响着世界古代艺术,使今人为之感叹。它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但因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本件即为传世元青花中的一例精品,展现了我国陶瓷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对后世的明清青花瓷有着深远的影响。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作为记录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元人蒋祁着《陶计略》云:“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以“至正型”为最佳。它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元青花瓷是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结晶,其造型大气磅礴而不失精致感,在器物的形制上独创较多,是不同民族生活习俗集结的产物。且装饰意味浓厚的构图方式、稳重的色彩、釉下绘画灵动的表现力,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元青花在器型和纹饰上,展现出不同的审美取向与风格。就造型而论,有着浓郁的游牧民族色彩,此基于元人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使他们对于便于携带的器皿,及金银制品具有特殊的感情。西亚诸民族在毡毯上席地而坐及饮食的方式也与蒙古族有许多不约而同之处。这些生活上的相同之处,是元青花大罐、大盘、高足杯(碗)、扁壶等器形产生的依据。但在装饰纹样上,则主要来源于汉文化,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汉族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元青花不会按照汉族的审美崇尚发展,但由于汉文化的强大,以及元瓷“官搭民烧”的制作体制,使元青花这种“俗甚”的陶瓷装饰形式,在充斥着汉文化的制作环境中,按照蒙古族、伊斯兰民族的要求茁壮成长起来。在这种环境中,元青花不可避免地嫁接了诸多汉族传统文化因素。故从主题纹饰上看,元青花的主题纹饰大多是中国的传统纹饰,如牡丹、束莲、龙凤、麒麟、松竹梅等,其中松竹梅纹的画法颇受元代绘画的影响。从辅助纹饰上看,波浪纹、回纹、蕉叶纹等,大多出现在中国传统器物的装饰中。元青花为当时普通日用品,只是存世量少才显得极为珍贵,在景德镇博物馆同类的器物定为3亿不卖的镇馆之宝!希望该元青花梅瓶能够友情地让省级博物馆收藏,让国宝级藏品能有好的归宿!

    总结起来,元代青花梅瓶的造型:较凝重硕大,气派雄浑,呈上大下小,丰肩敛足,显得有些不大稳定之状;釉色:白釉闪青、厚薄不太均匀,手摸有泪痕、棕眼以及有分段拼接而成的感觉;胎骨:胎重而厚,呈灰白色,含有杂质,多砂胎底,同时因含铁量高,露胎处多呈现火石红;青花:多用进口苏泥勃青原料,其色相翠蓝,或多或少带有点灰色或紫色味道,色彩较晕淡;纹饰:除龙凤纹外,大多是折枝花叶纹、串枝花纹、如意莲瓣纹、八宝花纹,叶子多为葫芦形,花瓣多双勾,而且较大且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