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打击乐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福建奥尔夫师资培训部孙老师倾情整理转发】
幼儿园的打击乐教学不同于个别儿童的钢琴等某件乐器的学习,它是面向全体幼儿的基础性教育,它不以熟练掌握某件乐器的演奏为目的,而是把乐器作为实现音乐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和手段。
正因为面向全体幼儿是幼儿园乐器教学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实施中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
首先,在幼儿的学习环境以及活动区中,应尽可能提供一些常用的音响设备和打击乐器,比如音乐磁带、光碟、播放器、小手鼓、铃鼓、响板、自制乐器等,使幼儿有更多接触它们的机会。
在幼儿有机会经常自由尝试的基础上,教师课启发幼儿去探索都可以用什么方法演奏这些乐器,鼓励幼儿用这些乐器创造节奏、声响,为歌曲、舞蹈伴奏或创编故事表演。鼓励幼儿在各种乐器的声响与大自然或生活中的声响之间建立联系和想象。
幼儿园要尽量配备品质优良的乐器,这对幼儿的听觉发展非常重要。幼儿园使用的打击乐器主要有:铃鼓、串铃、碰铃、铜镲、锣等金属类乐器;木鱼、双响筒、响板、蛙鸣筒、沙球、音砖、木琴等木质类乐器;各种大鼓,小姑等皮革类乐器。
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尽量使其没有技术上的困难和负担,让幼儿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音响、即兴创作中。
以探索生活中、大自然中的音响,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活动也可以与手工制作活动相结合,引导幼儿运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自制乐器,丰富教学活动,这项内容也可以列入主题活动之中。
打击乐教学既要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施展的空间,又要在必要的方面有严格要求,从一开始接触乐器就注意养成教育。例如,演奏的方法要正确,姿势要放松端正,要养成乐器拿、放、管理的好习惯,学会看指挥等等。
在打击乐器练习中,应该始终注意控制音量,引导幼儿在比较中鉴别和评价,学会判断什么是好的音响;应该结合着节奏练习,尽早进行多声部的配合,发挥打击乐器合奏的特点,如在御用打击乐器进行多声部练习时,可以让有的声部敲击固定节拍,有的声部敲击歌曲或歌谣的节奏,还有的声部表演固定节奏型;应该启发、调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根据乐器的材质、发音特点安排声部,充分发挥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创造出具有和谐、美感的声音,克服一律是各种乐器大合奏的现象。
幼儿的打击乐器学习不是单纯地联系某件乐器,而是结合着语言、肢体律动,从“说”到“动”到“奏乐”的综合活动。
打击乐器在教学中不仅可以用来表演、做节奏练习,还可以作为学习各种音乐要素、音乐概念的媒介和工具,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幼儿的乐感,帮助幼儿领悟、表现音乐,实现用乐器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目的。
下面介绍几个案例供老师们参考
案例1 集中精神看指挥
(1)教师和幼儿园围坐成圆圈,教师做手势,幼儿做相应的动作。例如,教师手抚地板时,幼儿拍击地板;教师双臂平伸向前时,幼儿拍手;教师双手放在腿上时,幼儿停止动作;教师高举手臂时,幼儿叩齿;教师握拳、大指向下时,幼儿捻指。活动中,先单独练习这几种分解动作,在练习做连贯的、不断变化的动作。
(2)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运用双手臂和单手臂的变化,启发幼儿发现音乐的强弱拍,并配合着练习强弱的力度对比。
(3)请幼儿轮流当指挥,代替教师的位置,以培养幼儿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使其敢于表现。
(4)如果幼儿能力发展得好,还可以将其分成两组,分别按照教师两手的不同手势做动作,成为两个声部的活动。
(5)根据幼儿的能力可以使动作更简单,或是更复杂。如可以再增加教师用手臂做波浪形动作,幼儿做同样的动作并发出“哇呜——哇呜——”的声音;教师握拳,使手臂上下运动,幼儿做同样的动作,并发出“嘟、嘟、嘟、嘟”的声音。还可以鼓励幼儿进行创造,自己来设计动作。
这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集中注意力、迅速反应以及看指挥的能力。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由教师自行设计动作以及动作的数量。注意:在一段学习时间内,教师的手势和幼儿的动作要相对固定,不要经常随意改变,一面幼儿对动作产生混淆。(选自《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案例2 《音色》(适合于5-6岁幼儿)
教学目的:认识、分辨不同打击乐器的音色,并进行速度和音量变化的练习。
教学活动:
(1)拿一块红绸子盖在打击乐器上,让幼儿隔着绸子摸一摸,说出绸子厦门是什么乐器,摸着有什么感觉。
(2)幼儿过去已初步接触过打击乐器,他们会很有兴趣地摸摸、猜猜,说出这是什么乐器,以及大小、形状、冷硬的质地感觉。
(3)幼儿说过之后,掀开绸子看看说得对不对,并敲敲、听听它们的声音,说说这些声音的特点。
(4)每人拿出一件乐器,请幼儿告诉大家自己手里拿的这件乐器是金属的、木质的,还是皮革的,并去找到跟自己的乐器声音相近、属于同一类的乐器,看看谁找对了伙伴。
(5)最后会发现有些乐器找不到伙伴,如沙锤、串铃等,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它们的特点,然后告诉幼儿它们属于“散响”类,表扬这些小朋友的耳朵非常好,能够感觉到它们不同于前三类。(选自《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