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培训学习反思日记

(2010-06-01 19:28:30)
标签:

教育

培训学习

小学老师

讲座

陈勃

日本

分类: 走走看看

培训学习反思日记(一)

2010-5-31

从教多年,大大小小参加过不少培训。给我们培训的老师应该说都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水平。但今天给我们主讲的两位老师给我留下了一份全新的感受。他们谦和、儒雅的风度、滔滔不绝的口才和深入浅出的讲解,都极大地吸引了我们学员。

上午给我们讲课的是陈勃教授。他的PPT文档的首页上写着:“你们的学生陈勃”。我一看就很感动。堂堂一大学教授居然对我们这些小学老师自称是学生,这需要怎样的涵养才能换得的谦和力呀。在陈勃教授的整个讲座过程中,我感觉他虽然没在小学待过,却对小学老师有比较深的了解。他说:“小学老师不容易当,要会调动学生的情绪才行。”一句话就把小学老师和小朋友之间联系的纽带给点出来了。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确实要实实在在地把这句话放在心上。要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耐心,要善于鼓舞和激励学生,调动了小朋友的情绪,就相当于提供了一种动力。在讲座中,陈勃教授还说:“在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让我牵着你的手,在风雨中,我们一起行走,一起成长。……我们老师千万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让孩子围着自己的意志转。每一个儿童身上,都有美好的闪光点,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他还说:“一流的老师教思想,止于道;二流的老师教方法,止于艺;三流的老师教知识,止于技。”我们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时间一长,都有些麻木了,很少理性地去想一想自己到底在教什么,是知识?是方法?还是思想?作为一线教师,事实上我们有很多实践的机会。在每一个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勉励自己,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上升到一种新的高度。陈勃教授在谈到效果最佳的学习方式时,出示了一份调查表,其中显示最好的两种方式一是说明给别人听,二是教导别人。应该说这两种都属合作学习的范畴。而合作学习又是我们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关注热点。陈勃教授的讲座让我们对合作性学习的优越性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和理解。在陈勃教授的讲座中,有一种建议对我们很有启发性。他说:“要学会调动外部动机源的价值和有效性。比如说:一个孩子数学考得好,考了96分。如果他的父亲表扬他:儿子,不错,考96分,下次争取再考好些!,他可能不会很高兴,反而感觉有压力。如果这孩子语文成绩不好,特意请语文老师去表扬他,他可能会觉得特别开心,也增强了学好语文的信心。”陈勃教授的这番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第一次体会到教育心理学在较高层面上的用处。也激发了我对教育心理学认真学习的兴趣。

下午是李东斌教授给我们做讲座。他在介绍自己姓名时,非常的幽默。他说:“我的名字很特别,全国只有3个人和我同名。我的名字如果没念好的话,听起来很象吕洞宾。”大家一起笑。他特别的介绍方式让人印象深刻。李东斌教授一开始以《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为例,说明做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他有几条建设性意见对我们非常有启发。他说:“做课题研究时应找准点。只有找准了点,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关注过程。”为了形象地说明,他还列举了很多实例。我以前也知道做课题时选题很重要,宜小不宜大。但直到今天,听了李东斌教授的讲座之后,才对“小”产生的“精”的研究有了立体的感受。李教授还说:“使用课堂录音、课堂录像,对观察自己的语言、体态、学生的反应及师生互动有很大的帮助。应尽可能地借助媒体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搞好教学研究。”在讲座中,李教授还非常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他说:“教师这个职业,是非常容易让人产生职业懈怠的。……我们的烦恼,不是源于我们的遭遇,而是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控制它的宽度。”我们很多同事一进办公室便会习惯性长叹一口气:“累死了,真烦人!”如果能象李教授所说,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个心态看生活,那我们过的是多么幸福的日子啊。

8天的培训,我以为会是很枯燥无聊的。没想到,陈勃教授和李东斌教授第一天就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展示,让我们对未来的7天很是期待。

 

培训学习反思日记(二)

2010-6-1

时间过去得很快,转眼就到了第二天。今天是周老师来给我们做讲座。周老师是我们的老朋友,还有1年就退居二线了,在讲座中,他言语里透着许多感慨。他说:“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学生动手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孩子。……我们许多老师的论文都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上,但其实都是夸夸其谈,无法实施。……我们国家,统一的意志太多,缺乏个性,在教学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活动大多流于形式。……”周老师接着还谈到一个小事例:“南师附小与日本一所学校联谊,小朋友互赠礼物。我们的学生送给他们的是用爸爸妈妈的钱买的100多元的娃娃,他们的学生送给我们的是自己亲手缝制的布口袋。日本的孩子会自己缝制口袋,而我们的孩子连纽扣都不会钉。”听了这些,我想心情沉重的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绝不仅仅是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活动流于形式这么简单。我们为什么要给小小的孩童那么大的学习压力?我们为什么很少给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们为什么不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理解、去感悟?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越变越懒惰、越变越虚荣、越变越自私?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眼睁睁看着这些,却无力改变。我们无力改变现有的只重学业的高考制度,我们无力改变大班化教学给老师带来的沉重负担,我们无力改变教育投资过少,学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局面,我们更无力改变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如果这些不改变,我们的教育哪里谈得上减轻学生负担、展现个性风采,哪里谈得上宽容忍让、勤劳吃苦。我们的孩子在家是个小皇帝,在外面临残酷的竞争。这种扭曲的现实让我们的孩子倍受煎熬和考验,也让我们教师无所适从。要改变观念容易,要撼动现实难!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努力,我们做不了太阳,那就做颗星星吧,只要能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一点光明,哪怕是有限的一丝丝,那也是一份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