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国家正逢自然灾害,各行各业采取紧缩措施。当时的奉贤县把全县的农中合并成一所,取名齐贤农业中学,我在该校任教导主任。是年春,奉贤县文教局发出了举办中学生文艺汇演的通知。我在求学时就酷爱文艺,1957年参加工作后,立即融入社会,在工作之余创作了一些诗歌、曲艺、歌曲和小戏剧。为了与众多普通中学争一高下,我决定亲自出马。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创作出了小歌剧《外孙女》。
《外孙女》描述了一个发生在上海市郊农村的故事。剧情大致如下:时值秋收季节,人物只有二个。那天,奶奶惦记外孙女心切,遂买了糖果去看望孩子。一路上,拾到了不少落地棉花,打算拿回家纺纺织织,好给外孙女做件新衣。途中,不慎落掉钱包却全然不晓。外孙女小铃放学后也在路上拾落地棉花,打算归还生产队里,无意中又拾到了钱包,却不知是谁落掉。经过一阵追逐,两人见面后才看清原来是祖孙两代,双方讲明原由,又经过一番思想交锋,奶奶在小铃的感召下,终于自觉自愿地把自己拾到的棉花并入小铃拾到的棉花中,愉愉快快地交到了生产队里。
剧本编成后,我又根据奉贤山歌剧和崇明山歌剧的曲调,揉合了江南小调的元素,为剧本谱了曲。又挑选了两位才艺出众的小演员,演奶奶的叫张玉娟,演小铃的叫李越。我在导演时,借鉴了京剧中走园场的程式,弥补了无实体布景的缺憾。在伴奏方面,我自已拉主胡,又邀请了社会上清音班的一些朋友参加,增加了竹笛、中胡、洋琴、琵琶,三弦、鼓板等乐器。
汇演那天,节目精彩纷呈。但其他中学参赛的基本上是歌曲、舞蹈、朗诵之类的节目,小戏剧独我一家。而伴奏,其他学校大都是风琴及手风琴,民族乐队又是惟我一校。加上我们所演的小歌剧剧情跌宕,曲调优美,演员演出又十分到位,故一出场即引起轰动效应。无论是评委,抑或是与会者,均众口一词,拍手称好,毫无争议地荣获了一等奖。
附记:近期,在阅读《齐贤续志》时,发觉将我在1961年编剧、作曲、导演的小歌剧《外孙女》误归他人文档。故特写此回忆录,以还历史真实面目。
(作于2011年
发表在新浪、新华、东方、百度、凤凰等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