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成长在不知不觉中走过--第三届PTP研究生班第二次集中面授报道(6)

(2014-05-08 14:27:34)
标签:

文化

情感

分类: 本会团体心理

供稿:PTP学员 覃冬梅

编辑:韦志中心理咨询工作室文艺中心 宋益明


时间过得很快,5月6日已经是第二次面授课程的倒数第二天,学员戴燕玲在课程的开始前先让大家体验了一个心理技术——“我就要这样做”,这个技术让所有学员都进入了兴奋的状态,为韦老师早上的课程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在“暖场”结束之后,韦老师继续为大家讲诉关于团体心理咨询的一些理论和技术的操作原理。

然后是大家提问的方式,相互互动。

当然,既然是培养团体导师的课程,最重要的自然是团体带领者的个人成长。韦老师认为一个团体导师要完成三个环节。

第一,自己要是一个体验者,完全投入其中,讲诉自己的故事,分享他人的情感,在团体动力中实现自我的觉察。只有改写了过去的不良体验,以及应对模式,才算是真正的成长。不然都将会是表面化的。可能你不知道一辈子在回答的问题可能是个伪问题,在捍卫的也许是你需要面对的东西。所以成长最重要。

第二,是作为一名学习者。如果你自己的个人没有完全体验到,只是想学习一些理论和方法,这是不可能学习的到的。正所谓自知之真切处就是行,做到这两点才是算知行合一。所以,学习是第二个部分的功课。

第三,是作为一名观察员的身份。你看到什么,和别人看到的也许永远不一样。人的最大障碍是以自我为中心,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所有人也是看到了,也是这样看的。其实不然。因此,看见的功夫,才是一名团体导师必须要用要拥有的功夫。

 

以上三点是老师强调的,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要完成的。

 


 

 

韦老师在指导学员们要像“捏软柿子”般把握团体场的进程。作为团体导师,不能硬生生对成员有这样那样类似“赶紧讲出来吧,再不讲就没有机会了”的暗示。但可以凭借导师自身的敏锐度来判断哪个柿子成熟了可以直接拿过来捏就好。在柿子没有成熟前,就让它们慢慢自然发酵吧,在自然发酵中会产生很多奇妙的事情,而咨询师要做的就是适时掀开盖子就好了。

我们今天共同见证了一位同学的个人成长,她勇敢地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在这个过程中,韦老师一直在陪伴,一直在给她力量,其他学员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自己的内在。故事讲完了,韦老师用绘画技术他丽用十二幅画来呈现她的生命历程。当他完成那最后一幅画时,不知不觉地成长了,最后也能向大家讲述整个故事。韦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抓住了她情绪最波动的地方运用一个心理学技术。所有三届研究生班的成员组成一个“通道”,把房间的窗帘拉上,让乔锋丽躺在大家组成的“通道”上,静静地体验那个时刻,“通道”随着《摇篮曲》轻轻地摇晃,像是一个婴儿躺在摇篮里,温暖安全地睡觉。

 

 

音乐停下来他悄然发生了改变,她修改了刚才那副线条显得单调的画,一笔一画重新增添了色彩。结果整幅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变得那么有生命力,这也是她自己发生的根本变化。

 

在第六天的课程中,学员们在别人的故事里体验着自己的故事,领悟内心的成长。韦老师用“石头的故事”带领大家走进内在小孩的成长。让大家跟自己的小石头相处21天,每天和小石头一起生活,有时间和小石头单独相处,一起对话,相信在21天时间里,学员们的成长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晚上,韦老师还在解答了学员们在专业写作上遇到的困惑,让学员们明白每天遇到的任何事情,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对象。在写作过程中,要学会跳出来,从另外的高度和视角来想问题。这极大地鼓舞了学员们走下去的决心,相信PTP的所有成员都能感受到那份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