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志中谈教育教学最优化探新(三)

标签:
体验式团体教师韦志中心理医生学校 |
分类: 教育 |
口述:韦志中
整理:韦志中心理咨询工作室
我观察,现在全国今天学“杜郎口”明天学“大杨树二中”,就是学别校成功经验的学校,每年都会花很多钱派老师去学习教育教学优化改革,而这些钱都是纳税人的钱。可是,他们回来之后,却是“呼声大雨点小”。比如,学校搞个大横幅标着“请了某某专家搞了什么”,这些大家都在搞,全国有600多个市,每个市都有教育局,教育局下面有无数多个学校,每个学校都在搞,各种各样的。你会发现,到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模式。那么,为什么呢?花了我们无数纳税人的钱,我自己都心疼,那是我们交的税。我就觉得这是坚持不下去了,而坚持不下去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有没有遵循科学发展观,有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坚定信念,是不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想状态,这些问题是关键。
http://www.wzz.com.c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413/20140413182817051705.jpg
我们首先假定,这套方法是科学的,至少在理论上、在前期的实证方面是科学的。那么,我们进行不下去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时间上有没有遵循科学的规律呢。本来是六个月才能出成果的,你却在六个月之前就查看成果。就像种花一样,有的是三个月开花,有的是六个月才发芽,结果你看到别人的都开花,却发现自己的还没长出来,就开始着急了。比如,我前段时间在家里种没豆,种了好久都不发芽,每天看一下,看得很着急,后来就抛了一下,结果发现它发芽了。然后我再埋进去,其实,这一行为就影响了它的生长。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怎么还没有长出来呢,又去抛,结果发现发霉了。我上网查资料寻找原因,才知道它跟其他的品种不一样,它的周期相对要长一些。那么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只要认为是科学的,我们都应该要坚定信心走下去。
另外,坚持不下去的因素也是多元的。比如,也许是人的问题,可能是学生的问题、家长的问题或老师的问题。方向、方法都是对的,但是成果还没有出来,在这个时候,坚持不下去可能是因为老师自身的心理。比如,原来是走路,现在是爬山,爬山可以达到最高处,走路却很难到达最高处。所以,我们为了到达最高处看风景,那么就要累一些。本来走路就不行了,现在爬山就更成问题,这是由于体力问题。这就是教师的心理资本问题,比如,教师够不够自信,够不够乐观,够不够坚韧;学生本身的班级文化够不够,本来不改革班级就乱成一团,跟牛行似的,现在一改更乱;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流不流畅等。因此,我们所说的优化是,一开始,所有的改革人员和执行者在理念上都应该以教育教学最优化探新为理念,为最高思想。
http://www.wzz.com.c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413/20140413183116091609.jpg
我们不否定原来的一整套理论,因为原来的经验还是有一部分可以上升到科学层面的。原来老师总结了那么久的学校管理、课堂管理、教学方法,我们把它挖掘出来,上升到科学层面,进行推广。也没必要山高水远,跑到别的学校去,可能我们学校某些老师的课堂本来就很好。我们就发现他课堂好的原因:可能是“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老师本身就招学生喜欢;可能是课堂过程设计问题;可能是技术问题、动力问题;可能是班级文化问题,等等,我们要寻找出来,进行优化。
优化就意味着全面、科学、系统。系统就是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比如,开班会,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心理健康水平还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意识、学习方法等,要分阶段,具有针对性。可是,在首届体验式教育模式论坛和班会、家长会大赛中,我们收到的报名的作品,拣“软柿子”的比较多而啃“硬骨头”的比较少。“软柿子”是指,比如以“感恩、人际关系、课堂适应”等为主题的班会,因为这些都是围绕人的心灵的,很容易做的。但是,却很少人去做“自主管理、青春期的性心理、性别分化、我的未来不是梦——职业规划与定位以及班级里有挑战性的危机干预”等等这些主题的“硬骨头”。为什么称为“硬骨头”呢?其一,老师的知识面涉及不到,其二,老师自身的人格不够,比如有些老师很难做到爱别人,你让他去做这些就比较难。他只能利用一些技术,从网络搜索一些资料,如一枚炸弹,把学生都炸懵了,流泪了,感觉效果很好。其实,这有可能是“内疚”教育法。就像一些演讲,一些演讲大师到学校这样:你们知道吗?作为一个人,什么叫人?要知道孝敬父母,我们是怎么生出来。我们爸爸、妈妈,留着这样的汗水把我们抚养长大,然后屏幕上有着一个佝偻着身子捡易拉罐的老太太,然后再播放一首“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这样一首煽情的歌,然后又说,我们不哭,我们还在这里哈哈嘻嘻,我们是人吗?这就是一种助纣为虐的培训。其实,他就是在我们现有的内疚文化上面更近一步,要懂得孝、德、感恩等来达到目的,其实这样就伤害了学生的自我,其实,这是一个教育伦理的问题。
http://www.wzz.com.c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413/20140413183353155315.jpg
因此,我们看到,可能一个班级一年开一两次班会,而老师就拣她会开的开,拣他愿意开的开,而不是学生需要的。老师在“我能、我会、我愿意”以及“学生需要”中选择班会主题的话,大多数班主任老师选择的是“我愿意”。因为,我小时候妈妈对我很粗暴,我今天就开一个“粗暴教养”的主题班会,这就是个人需要,而不是学生需要。人们所走的路其实都是受原有的情结支配的,所以,倾向于根据自身的需要而不是学生的需要。还有是因为老师会某个主题,因为参加了某个培训,学了两招,而且这两招很好用。就像你学会了拔牙,但是你不问别人哪个牙坏,就去拔,关键你拔得是疼的还是不疼的、该拔的还是不该拔的呢。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年级遇到的问题,根据具体问题去设计主题,以解决问题,怎么去论证,论证的过程就是科学的过程。系统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为什么是这而不是一三六七二四五,顺序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是说系统。全面就是不光备课还要备人,不光备课堂过程还要备课堂技术,不过备班会还要备家长会,就是要全面启动。这样,优化就是系统、科学、全面,不让其产生忧虑和恐惧感。
http://www.wzz.com.cn/kindeditor/attached/image/20140413/2014041318262091209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