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健康咨询:移情

(2014-02-21 10:42:27)
标签:

韦志中

心理咨询

移情

心理医生

心理学

分类: 咨询

心理健康咨询:移情

我的职业伦理观(五)心理咨询与移情

作者:韦志中

移情是机会,也是挑战  ----韦志中

许多心理专家就是因为移情问题,而结束了自己的心理咨询职业生涯  ---韦志中

曾经看到了一篇报道,关于咨询师不能正向处理移情,而导致一些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发生。这对来访者造成极大的伤害,同时也让很多人对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咨询师产生一些不良的印象。

这同时也是一个好事情,可以让大家知道心理咨询的职业伦理是很重要的。

在我个人看来,移情在咨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的移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对心理咨询师产生了信任,这是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表现,是有利于咨询的展开和深入的。我们经常讲要很好地帮助来访者,首先是要和来访者建立安全、温暖、信任的咨访关系,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让来访者在咨询的过程中,减少阻抗,打开心门,暴露出自己的问题,让咨询师和他(她)一起去面对。

温暖、安全、信任、是移情的另一种诠释,这是每一个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所追求的。同时,也是对咨询师能力和设置的一种考验。因为它必须有严格的设置,超过这个设置的界限,就会出现反移情的现象。这里又涉及到我们所讲的心理咨询的设置问题。

我的一个来访者对我这样说:“韦老师,我感觉到我们之间有一条线,这条线是你划的。每当我想要走进的时候,你就去描一描”。

我说:“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个所谓的线,我们之间的关系今天会是什么样子”?

“那可能已经很糟糕了”。

我的另一个当事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当我问及他和我之间的关系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变化的时候,他突然掩面而哭。

然后告诉我:“我有时候觉得你对我不是很好,没有对他们好”。

我问:“他们是谁”?

“是你的那些学生们”。

这样的例子在咨询的过程中,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着。正因为这样,咨询才能够进入“人格与人格互动的过程”。

我说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状态。

一些咨询师不能正向的驾御移情,一方面和心理咨询中自己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另一面和自己对移情的驾御能力有关系。也可以说,这对现象的观察与捕捉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咨询师不能在咨询的过程中及时发现移情,及时处理好来访者超出设置的移情现象。

由于心理的发展性和心理咨询的特殊性,决定了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必须是纯粹的咨访关系。一但咨询师放弃心理咨询的设置,加入其他的感情成分,而让纯粹的咨访关系发生质的变化,就很容易出现反移情的现象,这对于咨询的有效进行是一个极大的阻碍。因为反移情会让心理咨询师无法再去客观的看待来访者,以及咨询中出现的任何现象,而迷失在来访者的世界里,无法站在客观的、宏观的角度去对来访者的问题作出评估与诊断,更不可能有效帮助到来访者。

我们要知道,很多时候,来访者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给予他(她)帮助的心理咨询师产生移情的,这种移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带着很大的感激成分,或者是把咨询师当成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客体,而并不是真的针对咨询师本人的。当看清楚这个问题的时候,咨询师应该把这种移情看成是咨询过程中的一个咨询目标,在必要的阶段提出来和来访者去探讨,可以达到一种正向的驾御。还有小部分的情况,是属于来访者人格层面上的一些问题,移情其实是一种阻抗,一种对咨询师的挑战,来访者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这种强大的虚幻的移情,会让咨询无法开展,这个时候,必须终止咨询,或者考虑是否可以转介到其他适合的咨询师那里,这是对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负责任的做法。

在我的咨询中,也会感受到来自来访者不同程度的移情,我并不会把每一个来访者的移情都设为咨询中的一个目标,很多时候,我采取一些迂回的设置,能让来访者自己感受到自己在咨询中的情绪情感变化,并主动表达出来,当来访者说出来的时候,这种移情已经得到正向的表达。一个我的来访者告诉我,她会觉得我一直在向她描我们中间的一条界线,那条界线告诉她,我对她的关心与帮助,仅仅是出于一个咨询师的职责,不会再有其他任何的情感成分,而这个正是我想传达给她的。

在心理咨询师考证的课程中曾经说到,作为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具备的一些素质和能力,其中有一条,就是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应该对自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一切。我认为这里面包括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和底线在什么地方。很多时候,自己要知道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也会受到来访者有意或无意的攻击和诱惑,而清楚自己的底线位置,就能够在安全的范围内,及时去处理好咨询中任何的问题。对移情的正向驾御能力也正是取决与对自己正确的认识和能力的正确把握。

 

备注:本文写于2007年,作者为著名心理学者韦志中先生,分享或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心理健康咨询:移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