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龙,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自信
(2012-01-10 16:19:43)
标签:
转载 |
分类: 社会 |
龙,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自信
文:韦志中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距离今天不会少于八千年。那时候的原始先民已经不再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而是可以主动地开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让人类与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广泛和紧密,自然界中一些对于当时人类还不能解释的现象,对人类精神心理的冲击越来越大。
面对不能解释的现象,在心理层面需要解释,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图腾崇拜出现。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和崇拜对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从这个时候开始,龙就有了其模糊的概念和外表,可以说,在这个时期龙就开始对人类的精神心理起“治疗”作用了。
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化,这种以动物为核心原型的图腾,开始逐渐完善和走向成熟。在功能上更偏重于实用。它主要是和水打交道,面对海洋人类不需要恐惧了,面对干旱也不需要担心了,面对不知从何而来的雨水,人类也不再害怕了,因为,他们知道那是龙的作品。只要龙在就是安全的。从这个层面来说,图腾,就是一个群体在和自然界相处中,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产生的的产物。龙图腾经过长时期的演化,最后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心理需要的象征符号。符号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民族集体心理变化的过程,符号是集体心理的体现。它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外型上它也更偏重于包容。具有不同动物象征的外表,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其自身发展历程中,就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这种发展过程决定了龙的具有“包容”的外表,而龙的这种具有“合作多赢”的外在形象,也决定了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延续,直到今天进入新的世纪,勤劳、勇敢、善良的中国人又表现出了这一点。这些特征也和今天的中国人所具有的特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入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处事思想,就是典型的代表,允许别人有自己的价值观,但又会保留自我拥有自信。很少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的群体,但其自身又具有超强的包容能力。
人类的心理需要决定了龙的功能和外表,反过来龙的形成过程,又是中华民族集体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体现。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过程,好像是鱼和水的关系一样,水可以让鱼快乐游戏,鱼又可以让水体现其自身价值。
龙,这个作为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中主要的心理符号,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内涵。在其自身发的发展中也会遭遇机遇和挑战,比如,今天的世界对于中国龙就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一个阶段。只是看我们如何去面对,去处理而已。
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人类自身变得更加“唯物”。人类更倾向于探索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逐渐忽视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像空气一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又不能不需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文化。它可以让一个集体在意识和无意识层面都能获得精神心理的幸福感,也可以作为人类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然而,科学主义的兴起,让人类前进的“马车”更重视外部这个“轮子”,对于心理文化建设的这个内部的“轮子”显得有些无所谓。这种现象所导致的结果很不好,人类对物质的探索和追求实现很多,但其自身精神心灵世界开始出现贫乏。人类变成了科学的机器,而不是心理文化的产物。这很值得思考,更值得“龙的传人”们思考。
另一个挑战也正在进行着,进入新世纪,一些学者面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显得没有自信了起来。甚至有人呼吁要取消龙作为中华民族图腾,这种声音的背后,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自信,正处于一个低水平的阶段。这种低水平的阶段,并非是西方文化冲击太大,也不是我们自身文化内涵太脆弱,而是当下的中国人看不清自己所造成的。对自己缺乏了解,就会导致愚蠢的认识和行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因为别人的意志而转移自己的方向的。一个自信的民族是不会因为别人的价值而改变自身的初衷的。
我上面说了,挑战和机遇往往是并存的。龙大部分都在云里或者水里,而云和水都是无意识的代表,中国龙本来就是我们集体无意识的产物,是我们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不可替代的内涵。当你要找它的时候找不到,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一旦有需要的时候,它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吞云吐雾、气宇轩昂。这就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以及心理特征。2012的龙年,应该是中国人进入新纪元的一个开始。这一年中国龙将迎来又一个新时代,在生活上会越来越会生活,在精神上开始追求幸福感更多,在文化心理上会越来越自信。
转载请注明出处,该文会刊登在南航精英生活“一韦度心”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