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教学简案
(2012-09-23 19:24:00)
标签:
教学设计杂谈 |
分类: 活动专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第十中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掌握《登飞来峰》的字面义和哲理义。
(2)学习鉴赏哲理诗的方法,理解哲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诵读中理解,诵读中提升鉴赏能力,自主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
美能力提高对事理的认识、辩正地分析客观事物和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由哲理诗特点导入。
2、诵读哲理诗《登飞来峰》,感受节奏美、层次美。
3、哲理诗鉴赏方法
(1)读懂诗人眼中的景----字面解读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
我听说鸡叫时便能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
因为人已站在最高的地方。
(2)读透诗人心中的景——哲理解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请同学们参照助读资料,完成《登飞来峰》哲理解读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
最高层
哲理意思
资料助读:
(1)王安石变法: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
(2)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3)“浮云”典故:“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4、哲理诗鉴赏方法总结:
5、作业:
(1)课内外哲理诗句专题积累,并选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写一段赏析的话。
(2)请你创新思考,选取一景或一物,写一句哲理性的感悟。
范例:鲜花-----如果害怕凋零,
7、结束语
教学反思:
我们这次岗位练兵的主题是“有效教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立足于“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教学理念,结合对《登飞来峰》的文本细读,我确立本节教学重点为鉴赏哲理诗的方法,想以此首诗为例,让学生对这一类诗的鉴赏有一个认识上的提升、能力上的增强。一节课下来,我认为教学目标有了一个较圆满的达成。
教学思路清晰。我采用主题式探究形式和板块教学思路,设计了“诵读---鉴赏---拓展”三环节,层层递进。为了突出重点,哲理诗鉴赏部分又分为两个小板块:读懂诗人眼中的景,读透诗人心中的景。通过课堂实践,我的这一课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我的这堂课让我告别了碎问碎答的低效课堂,这是我向传统低效教学挑战的最大成功。
注重学法指导,达到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高效。在“读懂诗人眼中的景”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稍作扩展”的指导,在“读透诗人心中的景”给学生提供助读资料,并提醒学生注意“不畏、浮云、最高层”等关键字,注意采用联想的思考方式,自主完成哲理诗的鉴赏,我还不忘提醒学生做好圈点、批注。 余映潮老师说:“学法指导是有效地训练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和操作技能的高层次的教学活动。”这节课学生的参与是全员的,参与效率是很高的,实现了有效学习的目标。静而后安,安而后虑,虑而后得。学生在我的课堂上享受着静静思考的美妙为下面有效合作学习和全班高效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化板书,给学生以审美享受。西方教育界有一句名言:“学生是待点燃的火把,,教师则是点火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板书的艺术,就是点火的艺术。凭着成功的板书,老师不停地向学生传递着期待。我的板书和把王安石眼中的景艺术地再现出来,为下面探究诗人心中的景作了铺垫,又暗合了我的结束语:没有比脚下更长的路,没的比人更高的山。我期待学生继续探究的脚步,期待学生增加心灵的高度,勇攀高峰,无惧任何困难与挫折。
这节课还有上些遗憾:1、由于紧张,说错了两个读音,心理素质有待提高。 2、语文还不够精练,有些评价语还不到位。3、拓展部分没有时间了,学生没有充分表达的机会。
如果再让我上这节课,我一定再精练自己的语言,拓展部分做实。深刻的反思引领我向更好、更高、更强发展,真正成为引领学生高效学习的良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