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盘点仙游有哪些旅游景点(三)——十八般头、仙水洋,郑纪故里

(2012-05-26 01:51:32)
标签:

仙游之家

旅游城市

莆田、仙游新闻

旅游

分类: 妈祖风情

莆田景点    仙游景点

 

福建仙游十八股头风景区(皇冠山风景区)

 

 

 

  福建仙游十八股头风景区也叫皇冠山风景区,本景区位于莆田市仙游县西苑乡凤顶村境内。据凤顶村部约8公里。因主峰上有一形拟“皇冠”的偌大石块而得名。景区面积约6.5平方公里,以“岩奇、洞怪、泉碧”为绝。

 

 

 
 

  仙游十八股头风景区有十多处石堆群:九鲤跃龙门、贼营、新堆、日月同天、皇冠、石龟、无字天书、石鹰、一指冲天、双门等共有五十多个景点。它们造化得形态万千、各呈奇状。驻足山顶,极目远眺,山高林茂,群峰叠峦,云雾缥缈,此处风景区山水峥嵘秀美而又景深广阔绵延,可谓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景点壮观,足以令人流连忘返。过去人迹罕至,深藏闺中,是个风景绚丽的偏僻地区

 

 

 
 

  十八股头风景区最引人注目的特点,大概非“十八股头”与“贼营”两地之奇形怪状的天然岩石莫属了。整个景区方圆数十里的山间和寺旁溪壁,无不是由巨大而且风化过的岩石一堆堆一叠叠,露天地堆积成一座座石山似的,而又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就是在那高达一千四百多米的山上,却偏偏许多巨石上面都留下从上到下皆极为相似的一道道齐刷刷、圆乎乎像斧劈凿穿后又经人工粗砂纸打磨过的石槽,且大多朝南方向而又排列均匀。其间,即有一处处错落有致的栩栩如生之“群雕像”,也有半遮半掩的藏烟洞,又有只容侧身摩崖穿过的“一线天”。遥看气象万千,近观千姿百态,其应物像形,不一而足。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有练功的石洞、石胆、石椅和石地板上烙下许许多多的练功脚印。更有人为的在石上刻字:“第一垣”、“拳打卧牛之地”等字样;还把像鱼的石条凿个眼睛,变成活灵活现的石鱼;又有把巨石凿个圆洞象征“月”,另个巨石圆洞四周凿一条条射线,据说那是象征“日”的光茫四射,含义复“明”的意思。

 

 

 
 
 

福建仙游仙水洋风景区

 

 

 

    福建仙游仙水洋风景区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的九仙溪上游,是一处可与白水洋相媲美的平底基岩溪床,规模超四个白水洋。仙水洋人文底蕴深厚,有“绿色金库”之誉,“云雾之乡”之称,亦是南少林发源地之一,是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港城“后花园”。
 
 
 
 
 

  福建仙游仙水洋风景区在莆田市仙游县与德化县交界的九仙溪上游,地处仙游西苑乡凤山村草洋自然村,海拔700多米,闽江支流九仙溪的上游仙水溪绕村而过。仙水洋可与白水洋相媲美的平底基岩溪床,当地称为仙水洋,可供开发的总面积竟达18万平方米!

  仙水洋所在的仙游县西苑乡,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素有“绿色金库”之誉,“云雾之乡”之称,亦是南少林发源地之一,是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港城“后花园”,仙游抽水蓄能电站、千年古刹九座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尘塔。

  仙水洋为世界稀有的浅水广场,系整块棕色的平坦石皮构成,沿溪延伸615米,犹如天然之水上步行街,可开发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是一处可与白水洋相媲美的平底基岩溪床。石面平滑如砥,净无沙砾;岩石河床上布水均匀,仅没脚踝,清水在阳光照耀下,波光潋滟,令人称奇,实为人间仙景,故称“仙水洋”。洋上可骑自行车,可驶汽车,可开展水上舞龙、水上拔河、团体操表演和百米赛跑等各类水上运动,还有3.2公里长的漂流水道,上接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无尘塔、南少林发祥地之一——闽中古刹“九座寺”,下与溪尾水库的垂钓区相连,是天然的水上娱乐场。

 

 

 

 
 
 

  仙游仙水洋溪面虽然宽仅30多米,但溪床平展,溪流轻缓,水深在半米之内。穿着凉鞋下溪趟水,一股清凉从脚底直透心脾。令人称奇的是,溪床少见卵石和泥沙,系整块棕色的平坦石皮构成,沿溪延伸近1公里,犹如天然之水上步行街,此水街大异于周庄和同里等江南古镇的水街,充满了山野情趣,堪称闽中水域一大奇观。

  沿着灵动的水上步行街趟水而行,溪中有丛丛蒲草,溪岸上多是低矮的灌木丛,间有野芋、狗尾草和绿苍花。溪水清澈见底,水中的石板清晰可辨,温润的溪水从脚间滑过,连头顶上的太阳也变得温柔起来了。置身于这仙境般的清凉世界,令人顿觉暑意全消,心旷神怡。

  仙水洋两侧,溪岸不高,远处山峦叠嶂,山脚松柏掩映。在仙水洋中望去,东侧农舍后的小山名草洋尖,西面的山峰是云头山,南面的山包是上梧尖,北面的则叫草埔坪。山头山脚松竹错落,山环水抱,环境清幽,真可谓“山如碧玉簪,水如青罗带”,尚未开发的仙水洋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透露出一片小家碧玉的清新。

  仙水溪犹若一条飘带,系在西苑乡的腰身,流淌着一种清澈的原生态之美;而仙水洋又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一种驾驭人生的逍遥与自在。游览中,西苑乡的朋友撑来了一架竹筏,登筏撑篙,别有一番风情;只见溪山游移,天上筏在游,水中云在飘,岸边有两三牛儿在吃草,时有白鹭翩然飞过,仿佛徐徐展开一幅丹青画,进入仙人谷景区,又如同沿着漫漫碧水通向九天云河。

 

 

 

 
 
 

  仙水洋风景区特色:

  水上步行街:沿着灵动的水上步行街趟水而行,溪中有丛丛蒲草,溪岸上多是低矮的灌木丛,间有野芋、狗尾草和绿苍花。溪水清澈见底,水中的石板清晰可辨,温润的溪水从脚间滑过,连头顶上的太阳也变得温柔起来了。置身于这仙境般的清凉世界,令人顿觉暑意全消,心旷神怡。

  山环水抱:仙水洋两侧,溪岸不高,远处山峦叠嶂,山脚松柏掩映。在仙水洋中望去,东侧农舍后的小山名草洋尖,西面的山峰是云头山,南面的山包是上梧尖,北面的则叫草埔坪。山头山脚松竹错落,山环水抱,环境清幽,真可谓“山如碧玉簪,水如青罗带”,尚未开发的仙水洋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透露出一片小家碧玉的清新

  洋中悠游:洋中悠游,情思清灵。仙水溪犹若一条飘带,系在西苑乡的腰身,流淌着一种清澈的原生态之美;而仙水洋又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一种驾驭人生的逍遥与自在。游览中,登筏撑篙,别有一番风情;只见溪山游移,水中筏在游,天上云在飘,岸边有两三牛儿在吃草,时有白鹭翩然飞过,仿佛徐徐展开一幅丹青画,进入仙人谷景区,又如同沿着漫漫碧水通向九天银河

 

 


 
  仙水洋风景区其他旅游资源点:
  1、石戏台:位于仙水洋下游左岸,石头四方见整,表面平滑,长90多米,宽约15米,总面积1350平方米,是观景、纳凉、嬉戏、日浴的绝佳之地。
  2、百年刺桧群:在仙水洋上游右岸边有五、六株高四米多高的刺桧。据专家称,这些刺桧群至少有三百多年的树龄了,枝虬叶繁,杆粗根壮。
  3、兴化红豆杉王:经现场测量,该树已有1000多年树龄,胸径有4.5米,需要三个成人才能合抱得住,树高20多米,冠幅19米,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林业专家称,这是迄今为止莆田市境内最大的一棵红豆杉。
  4、古驿桥(状元桥):在仙水洋下游官田自然村,距今500多年,长10多米,宽1.8米,是古代仙游西乡才子武士进京科考比试的必经之地,附近曾出过一名武状元而得名。
  5、仙妈岩:在仙水洋右岸有一块约80平方米、形似香炉的岩石,岩石中有一个洞,相传仙妈的香炉遗落凡间化成的,自古以来为村民祈梦之处。
  6、龟蛇相会:凤山桥头有一奇石,形状似乌龟,颈长头小,龟腹中空,形成一个洞,旁有一脊长石,形像一条蛇。
  7、五狮戏球:在凤山村部对面,有一块形如五只狮子抢夺一个球的小山,栩栩如生,人称“五狮戏球”。

 

 

福建仙游九座寺(南少林发源地)

 

 

更多相关景点: 莆田景点    仙游景点
 
 
    福建仙游九座寺原名太平禅院,坐落于仙游县西苑乡凤山村,迄今有1100余年历史,为省级、国家级文保单位。经考证,该寺还是“闽中少林”文化源头之一,是迄今发现多处南少林遗址中建寺最早的南少林古刹之一。

 

 
 

  福建仙游九座寺位于福建省仙游县凤山乡,距县城43公里,有大路直达寺门。寺处九座山,故名九座寺。唐朝智广上人创建咸通六年(865年)。智广上人系仙游县度尾镇人,咸通十年(869年)奉诏进京,参加唐懿宗迎奉佛骨盛典,敕封本寺为“九座山太平禅院”,并钦命智广禅师为太平禅院方丈。智广禅师圆寂于光启二年(886年),谥正觉禅师,荼毗后,获舍利四千余粒,晶莹似冰雪。宋元祐六年(1091年)加封慈应禅师,隆兴元年(1163年)又加封普济禅师。禅师的舍利一半为泉州、建州二太守请去供养,一半塔葬于溪西双峰之下,宋崇宁年间敕封“无尘塔”。1996年,该塔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朝仙游县有“江南佛国”之称,九座寺又为“江南佛国”之中心,大书家蔡襄曾书“九座山”三个大字,世人所重。该寺计有山门、天王殿、罗汉堂、大雄宝殿、大士堂、藏经阁、钟楼、鼓楼、祖堂、法堂以及其他丛林所罕有的厅与浴院等二十多座建筑群。

  九座寺初毁于嘉定八年(1255年),再毁于宝祐三年(1255年)。法本法师率徒募化,重修寺宇,至开庆元年(1259年)恢复旧观,常住僧人达二百余众。

  以后又时有兴废,至明嘉靖壬午年(1522年)被倭寇焚毁,僧人逃散。万历年间意空和尚恢复大殿。后又废。康熙已亥年(1695年)密祚法师及其徒惠亮法师历尽艰幸,重兴寺宇,鼎盛期间,寺僧多达五百余人。

 

 

 

  历朝以来,九座寺都保存了一个不同于其他寺院的特点,就是文武兼修。原因如下:智广上人于唐开成二年(837年)从福州桃枝山前往嵩山少林寺受持戒法,至鄂州,参监官禅师,禅师发问,智广答曰:“不东不西,是佛菩提;不上不下,真佛不假。”禅师曰:“佛法省要,尽在汝矣。”于是前往少林寺,一住十余年,不但深悟少林宗旨,而且精通少林武功。回到九座寺之后,代代相传。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的《开科禅师语录.卷一》载:“祖师云:东土西天老古锥,说黄道白赚阿谁?少林宗旨谁瞒我,得髓儿孙是可为。祖师、祖师,一脉长垂直!”寺西十三里处,有“贼营”和“十八股头”,海拔均在1300米以上,是当年寺僧练功之所,尚有“拳打卧牛地”等多处古迹。1993年至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罗照教授和国家体委武术研究中心潘一经先生十多次上山考证,确定九座寺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

  九座寺位于风光秀丽的九座山上,怪石嶙峋,奇洞遍布,如石鱼群、巨鹰、木鱼石、达摩岩、巨象、沙漠卧舟、一鸣惊人、女娲补天、龟兔赛跑、金蛇入洞等奇观。

  主要文物有唐朝石砌围墙一道,底基宽2米,长约80米。祖师殿为唐朝风格,大雄宝殿和大悲殿为明、清风格。这三座殿1986年由印度尼西亚华僧定海法师主持重修,寺西北的龙王庙遗址,尚存一对石柱,瓜梭形,为北宋遗物。此外尚有海会塔、元庵禅师塔、第二十八代玉堂和尚塔及宋朝桥梁一座,大钟一口,《九座寺山田记》石碑一块。

  1998年,仙游县大齐镇张德坤居士募资在原址上重建天王殿一座,并铸铜佛六尊(约七吨)。

  九座寺现任监院觉福法师,77岁,福建省仙游县人,1989年出家,师从真亮法师。

 

 
 

  仙游九座寺:南少林文化源头之一

  九座寺创建者智广祖师,谥正觉禅师,是仙游度尾人,唐宋时曾五次被谥封。清刻本《开科禅师语录》、嘉庆十五年抄本《正源》、南宋黄岩孙《仙溪志》等史料都有记载:唐开成三年(837年)至大中六年(852年),他曾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受戒十多年,专心研究少林宗旨。功成回到仙游后,经过多方募缘和选址,最终在仙游与德化、永春交界的九座山东麓建寺。唐咸通十年(869年),懿宗皇帝赐封九座寺为“九座山太平禅院”,并“钦命智广为方丈”。

  早在唐代,九座寺就有南少林之誉。漳州东山岛古来寺发现的清嘉庆年间《香花僧秘典》有载:“古来寺源承兴化清源九座寺,唐懿宗咸通年间,正觉禅师号曰智广上人倡建,凡寺舍九座相连,故称九座寺。事倡严整威仪,肃恭斋法,钵承南祖临济义宏禅师,广传临济正宗,寺僧五百余众,由南少林之誉”,此为现存最明确记载“ 南少林”的古籍。仙游于唐圣历二年(699年)置县,名清源县,清源九座寺即当今仙游九座寺,为古来寺的祖寺。明朝九座寺僧人雪熙贤南下弘法,在东山建古来寺;临济则是少林禅宗从达摩传到六祖惠能后分野成五派中最大禅派。《秘典》中说明九座寺传承和弘扬的正是“临济正宗”,且寺风禅法严整肃恭。当年九座寺拥有寺僧五百余众,也符合南少林名刹应有的规模。

  作为南少林文化源头之一的九座山和九座寺,当年和尚传授与练习少林拳术遗迹至今可见,例如武僧练功的石担。寺西北山上可屯兵千人的九龙寨(当地人称“贼营”),能容纳三百人练武的“第一桓”石窟,上面还有“拳打卧牛之地”和练胆石等。

  特别是九座寺西边400米的唐代古迹无尘塔,被认为是南少林文化重要标志。东山古来寺僧人将无尘塔视为命根,代代相传。因祖庭九座寺旁有座无尘塔,要是倒了南少林也就没有了,所以历代祖师都要去参拜无尘塔。原来,无尘塔中埋葬的正是九座寺开山祖师正觉禅师。相传唐光启年间,正觉禅师圆寂后共获舍利子四千粒,晶似冰雪,葬于塔内,宋朝端明大学士蔡襄题曰:无尘塔。
 

 

 

莆田仙游郑纪故里(郑纪故居、郑纪故第)

 

 

     莆田仙游郑纪故里在郑纪的故里上郑,在仙游县度尾镇屏山,郑纪故第座西向东,宽300米,深200米,为五进,面宽九间厢并列二排建筑群,主厅堂两边山墙为夯土墙,前后立柱作抬梁式梁架,这种格式为莆仙明代建筑所仅有。

 

   莆田仙游郑纪故里在仙游县度尾镇屏山,而有关郑纪的民间故事也在乡间广为流传。郑纪出生在屏山的草屋里。屏山是戴云山的一个支脉,逶迤磅礴,气势雄伟,如同屏风,倚天坐断仙游永春两县。登上屏山俯瞰而下,平畴沃野,高楼交错。中有圳口水库,湖光倒映山色。平畴之上有剑山、凤凰两山、中岳山星罗其间。远处的大帽山、砺山、东山,与屏山遥相呼应。这一带“俊彩星驰”,人才辈出。除了出明朝的“一品尚书”、“三朝元老”郑纪外,还有北宋陈谠宰相、著名画家李耕。陈谠陵墓在大帽山下的留埔自然村,置有石人、石马。九鲤湖今存留有陈谠“天子万年”题字。李耕故居则在大帽山下的中岳凤池村。

 

 

 

    郑纪故第座西向东,宽300米,深200米,为五进,面宽九间厢并列二排建筑群,主厅堂两边山墙为夯土墙,前后立柱作抬梁式梁架,这种格式为莆仙明代建筑所仅有。

   在兴化大地上的先贤中,郑纪是应该说是很有名气的。郑纪的传书可参看《仙游县志》。《县志》对郑纪的描述是真实的,而民间传说则带有传奇性。民间出于对郑纪的崇敬爱戴,把郑纪的生平神化了。在传说中,郑纪的出生是符瑞呈祥的,出世之夜屏山火光闪闪,祥云缭绕;哑女突然会讲话了,说看见未出仕的郑纪头上有三层凉伞、坐在八抬大轿上,前后有人前呼后拥。这些只是渲染了郑纪的神圣化身。

 

 

     郑纪(1436-1513),字延纲,号东园,仙游度尾屏山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历任国子祭酒、经筵同考官、浙江按察副使、户部侍郎、户部尚书等职,历英宗、宪宗、孝宗三朝。明中叶,国家出现经济危机,郑纪提出《备荒六事》,建议朝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度,以丰补歉,从而根本解决了明中叶的朝廷经济危机。因此,郑纪在史上被誉为“经济民臣”。郑纪忠君体国,有《太平十策》等,他为官清廉,洁身自律,反对贪污,努力为国聚财,多次抑挫了贪官污吏的腐败行为。他爱民重教,“毁淫祠,兴学办教,劝导农桑,奖优拨滞,杜绝请谒”,为明代社会风气净化作出了贡献。他倡导植树造林,改善了当时故里的生态环境。他组织修建了鹿鸣桥、朝天桥等五座桥梁,方便了交通。郑纪文词清丽,发西园李鼐(监察御史)、南园余赐(理学名儒)、北园郑璞(国学侍讲)齐名,著有《郑东园集》、《归田录》等。

 郑纪府第,有上郑郑纪故居府第、仙游城关的拱桥头县城尚书府第。郑纪之陵墓据传有十八址,云居隔兜的郑纪陵墓现在还存有石人、石马。

 

 

 

福建仙游杨泗宫

 

 

 

   福建仙游杨泗宫位于仙游县度尾镇剑山村,是仙游县石雕木刻的艺术宝库,1980年9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泗宫原名锦凤坛,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土木结构,占地300多平方米。宫内的石柱、石门以及墙壁角柱上雕刻着龙、花鸟、人物、楼阁亭榭等浮雕均出自清代砺山“雕龙始祖”郭怀师徒之手;梁柱斗拱均为丹漆贴金的套雕木刻;殿上悬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制作的“德润苍生”等匾额,四边雕刻飞龙出海和双凤戏牡丹的花边,艺术造诣极高,由于古建筑年间过久经历代修缮现保存完好。
 

 

 

 

福建仙游东山寺(东山塔)

 

 

http://www.7hxly.com/uploads/allimg/110430/1_110430171411_1.jpg
仙游东山寺

 

     福建仙游东山寺位于仙游县西今度尾镇东峰村境内,海拔六百多米的度尾东山寺,既是千年古刹,又是古代著名书院。那里风光旖旎,人文景观丰富,是旅游的胜地。

  现存的东山寺是清代的建筑物,面宽七间,深进四间,前座平屋,后座楼房。前面还有照墙天井,两边护厝。隋朝时,这是就辟为佛门,天井里留有隋桂的古迹。虽然全株已枯了,但树的根部很壮,现在还能长出幼芽,不断长大开花,香飘满院,人称“东山隋桂”,名闻遐迩。

  唐大中年间,智广祖师卓锡于此,建栖云窝古刹,不久兼设院塾(亦称东山学院)。宋时,朱熹来此讲学,命书童在马嘴石上刻:“第一山”三字,今尚存(原石被毁,此字后补不如前者)。南宋史学家郑樵曾住该寺,写下《东山采药》诗云:“一掬金丹向晓风,山前草木尽苍茏;读书便是神仙味,更笑行冲问药翁”。从此,东山寺名声大噪。东山茶岛里有个古墓,墓碑上刻“明”大字,下刻小字:“禅僧始祖石梅春公、东山高田祖塔、长徒南江福公”的合葬之穴。传说,这三位寺僧曾勤植茶叶,揉青制丹,选作“贡品”,赠送朝廷,受朝廷封赏,并命此山为“茶岛山”。清朝,寺内有三块石碑,其中两块是皇封的均立壁上。第三块石碑是本里举人吴登青、郡诸生李清芬书。碑文内容都是记载寺院重修的情况,全无提及院塾之事,未知何故。

  东山素有“百景”之胜,是县文保单位之一。山上苍茏的杉、竹、松和茶果等,布局有致。游人最欣赏的是寺西侧有一株丹桂,树高9.25米,胸径110公分,树冠覆盖7.6米,树龄约有500多年。还有几株杜樟树和大橄榄树龄都在百年至几百年间。若登上“小尖岭”,向东远眺,多么美丽的大海呀!渺渺茫茫水天一色,俯瞰广阔无垠的绿野、稻海、蔗林、村庄等,像一幅气势磅礴的油画。若攀上“瓠蒂头”,北仰西苑、凤山;南瞰大济、城关;东眺书峰、社硎;西望飞鸽岭、永春湖洋,群山连绵,重峦叠翠,瞍地沃野,村庄市镇,星罗棋布地尽收眼底。真是心旷神怡!

  东山寺内有“文昌”一殿及其两庑,即为当时院塾修书之处。学生所读的书系《三字经》、《四书》、《五经》等类。塾师因人而教,进度全不相同。多数是启蒙教育,也有精英荟萃,书院越办名气越大。宋理学大儒朱熹前来讲学,影响更大了。他所注释的《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等书,以后列入士子考试之经典之作。当然,他长期在仙游“三山”讲学,与仙游宋朝科举兴盛,进士登第冠八闽是分不开的。不然不会有泉州郡等地知名人士慕名来到东山、金石山、塔斗山求学。度尾境内从乾隆至光绪年间有83考,共有秀才388人(见《仙溪试录》。当上邑庠生、贡生、举人和进士的层出不穷。唐杨在尧父子在东山读书,父官右补阙,子官大理寺丞。宋陈谠开国侯、余崇龟监察御史、兵部侍郎。还有名臣姚宗之等都是本里人。明朝,名盛一时的“东山四园”,即郑纪字东园,官户部尚书;李鼎字西园,官监察御史;余赐字南园,理学名儒;郑璞字北园,曾任国学侍讲。因此说,东山书院是古代著名的书院。

  东山塔雄踞石鼓山顶,与走马山上的镇国塔隔水相望,扼仙游咽喉之要塞。东山塔始建于明代,为石构楼阁式,八角形七层实心,叠涩出檐,塔刹为葫芦形,通高12米,五十年代间遭雷击崩塌,1985年由爱国侨僧坚操法师捐款重修,至今保存完好,为仙游城外一大景致。旧时的一些文人雅客常相约石鼓山,登高望月,尤其是月朗星稀之夜,石鼓山犹如大海上的一叶扁舟,人站在山顶上伸手便可摘月,至今仍遗下“绮云丽月东山塔”的诗句。

  历史上人们常将石鼓山和走马山称为仙游“水口之捍蔽”,这两座山峰上原先都造有两座宝塔,宛如镇守在水道门口的护法神将。其实,早在清代之前与走马山邻近的塔埔山上亦建有一塔,名为“宝缨塔”,传为黄瑞鹤倡建,宝缨塔与走马山、石鼓山三塔并峙,形成鼎足之势。“三塔”又与仙游县城门前的“三湖”(东湖、西湖、南湖)相映成趣,可惜宝缨塔不知毁于何年,于今仅剩下一处旧址(今鲤城街道万福村塔埔),始建年代痛莫考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