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仙游南溪村梧墩的红厝瓦陈氏民居一—仙游木雕

(2012-03-17 17:20:41)
标签:

社会人文

莆田、仙游新闻

杂谈

分类: 妈祖风情
仙游家具制作工艺溯源

陈朝晖 黄忠杰/文 

仙游家具制作工艺的渊源,至少可以上溯至泱泱大唐。

任何一个艺术流派从形成到兴盛,都离不开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支撑,“仙作”自然也不例外。

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的传播和蔓延、妈祖的信奉和盛行,才造就了“仙作”的千年进化,佛像和神像雕刻则为“仙作”提供了展示和变革的大舞台,从唐代到宋元到明清皆是如此。

今时今日,再度审视历朝历代的“仙作”大师,以及他们巧夺天工的作品,一条千古传承的“仙作”脉络,渐渐清晰地横亘在我们面前。 

 

http://www.zghmgdjjw.com/uploadfile/2008121940141485.jpg

 
http://www.hm-3223.net 2008-12-19 11:27:00 来源: 作者:
 

“仙作”,亦称“仙游工”或“洋塘雕花”,是仙游传统木雕的通称,也是福建传统木雕的一个支流,素以“精微透雕”著称。

据宋代出版的《仙溪志》记载,早在唐代,佛教就已经开始在仙游传播并蔓延。当时仙游境内寺庙林立,各大寺院庙宇的栋梁、屋檩、门楣及家具皆有木雕装饰,特别是木雕佛像刀法娴熟、造型简练、线条流畅,风格独异,已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宋元时期,由于妈祖信仰的盛行,神像雕刻也相继出现。仙游县枫亭海滨村灵应堂原存的几尊南宋时期的妈祖神像,雕刻手法简练,风格古朴,保留着北宋木雕的遗风,甚为珍贵。其中的一尊木雕夫人像,神像头梳“朝天髻”,高额高鼻,面额丰满,双耳低垂,身着蟒袍,颈披云肩,双脚缠足;人物雕刻线条道劲如白描,衣褶采用阴刻手法,风格古朴。宋末元初,莆仙民间雕刻艺人辈出,其中以林恢、林奕为代表的黄杨木雕门派,影响极广,林氏所刻的梅妃江采萍、太师陈文龙抗战死难题材的圆雕,雕刻精致,惟妙惟肖。

 

http://www.zghmgdjjw.com/uploadfile/2008121939678877.jpg

 

明清时期,仙游民间的神像、匾额和祭器等木雕日渐增多,至今仙游仍流存不少神像木雕,如原藏于仙游县贝龙宫的明代漆金木雕妈祖像,体态端庄,善目慈眉,神情兼备;木雕通体采用圆雕工艺,刀法流畅,立体感较强;人物表面髹金,有雍容华贵之感,实为明代“仙作”匠师的佳作。另有一件樟木漆金透雕祭器,呈长方体,顶部透雕一漆金花卉,正立面透雕漆金人物故事图案,其他三面均透雕牡丹,六个牡丹足之间为透雕缠枝云草,四角为透雕龙柱,刀法娴熟老辣,极为巧妙。此外,莆田市博物馆藏的清代漆金透雕花亭式桌灯,呈花亭式,上下层翘角完好,亭身分别透雕漆金开光鱼、鸟、鹿,中部嵌四块长方形漆金透雕人物故事图,四转角立四根透雕漆金盘龙柱,基座束腰呈“工”字形,座沿置透雕花卉护栏,束腰肚楣透,浮雕花草,绿水透雕缠枝花卉,底足为四兽足,同样是一件精品佳作。

原藏于仙游县榜头坝下村的一对清代漆金透雕龙烛,内为红色烛芯,外套漆金透雕盘龙,烛沿浮雕缠枝牡丹,外套透雕缠枝牡丹,背面为金底黑字联句“川岳降灵征后胤,诗书发轫耀他年”,也是不可多得的“仙作”木雕珍品。仙游县枫亭海滨村灵应堂的清代漆金透雕戏台屏风,由三块屏风拼成,整体髹金透、浮雕图案。外方内圆,内心圆圈部分透雕戏文故事,再现了古代舞台的武打场面,圆圈边框绿地浮雕缠枝梅雀,四角浮雕蝙蝠等图案,两边护水浮雕八仙,上下“蟹角肚”绿地浮雕花卉。此外,莆禧天妃宫内的妈祖木雕软身像,不仅脸部表情生动,而且手脚上下左右可以活动,雕刻技艺高超,至今保存完好。

http://www.hm-3223.net/uploadfile/2008121939716501.jpg

清 漆金透雕果盒

 

莆田、仙游民间擅长佛像、装饰雕刻的艺人很多,除了和妈祖崇拜的有关雕刻外,其他种类的木雕作品传世的也较多。清雍正年间,游桥(埭里乡)木雕艺人游伯环精于紫檀人物、花瓶底座等器物的雕刻,作品严谨、苍古。清乾隆年间,莆田后洋民间艺人制作的一只贴金透雕花篮,曾被当做贡品晋献清宫,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莆田民间木雕名匠廖明山,善于在寸许材料上刻出多层镂雕人物、花卉、草虫等精细作品。其孙廖熙等五兄弟均是雕刻高手,廖熙擅长人物雕刻,同时兼雕刻花卉,工精刀挺。

 明清两代,仙游民间一些达官富绅府第和各类民居的建筑构件、家具等,也不乏精雕细刻之作,许多古民居的屋架、梁枋、斗拱、悬钟、门窗、围屏等处,都有不少精美的人物、松梅、菊竹、花鸟、走兽之类的木雕图案。如仙游度尾镇埔尾村郑纪故居的木雕饰,檐木均用粗壮杉木制成,显得古朴典雅,富有明代古建筑风貌。加之故第背靠屏山,山势呈九峰相连,中间高耸,左右稍低,犹如一道错落有致的屏风,更烘托出故第的恢宏气派。

 

http://s2/middle/6825f799hbb6ce703da51&690

http://s1/middle/6825f799hbb6cf6734880&690

http://s4/middle/6825f799h79247f0bd303&690

http://s6/middle/6825f799h79247f0d9af5&690

仙游南溪村梧墩的红厝瓦陈氏民居,当地人俗称“竹埯头”,因民居内当年开设当铺,生意兴隆,故被称为“当店”,但方圆几十里的人更喜欢把该民居叫做“红厝瓦”。红厝瓦民居分为旧厝、后座、新厝。居住在这里的陈氏族人,其远祖是从旧兴化县兴泰里谷目村迁到南溪村的,因而被称为“谷门陈”。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陈仁鉴先生就是这个家族的一员。旧厝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族谱记载陈本州兄弟多人,以打铁为生,到永泰县嵩口镇收购几担废铁回来,发现全是黄金,于是发家致富。红厝瓦旧厝的木雕技艺之高超、精湛,令人叹为观止。据说造屋者本来准备两座七问厢的木料,最后皆用于旧厝的建造之中。故不管是中轴线中间大、小厅,还是大门前屋檐下,其间梁昂、斗拱、额枋、桁垫板皆刻满花卉、虫草、鸟兽。其中大厅灯梁和大门前檐横梁雕刻极其精细、传神,大门两边斗拱下端的吊筒,其花卉层层向纵深精雕细镂,中间孔窍相连,故风吹时能发出“呼呼”的响声。而木雕中最令人叹赏的是绕屋近千米之长的随梁枋上面的花卉雕刻。整座房屋所有木雕都贴上金箔,显出一派豪华景象。大门门簪之上以及两边的人物浮雕,皆刀法老辣,形象鲜活。大门内下厅原刻有各种图案的六扇屏风式门,惜已毁,但从护厝厅现存的四扇屏风式门花形图案中可见一斑。窗户皆为支摘窗,其外层用棂条拼成大小菱花图案,里层用厚重木板推拉开闭,既美观,又安全。

 

http://www.hm-3223.net/uploadfile/2008121939824093.jpg

清 “仙作”透雕隔扇

 

位于仙游县城的仙游文庙,始建于宋咸平五年(1002年),明代迁今址,现存清代建筑。殿内梁枋用材粗壮,构件雕刻精细,藻井圆顶上浮雕双龙戏珠,篆刻“状元宰相”方印,工艺亦很精致。民国时期,仙游民间的各类建筑物,还有许多精美的木雕饰件。如度尾后埔材大厝的梁枋、斗拱雕饰,赖店坂头鸳鸯大厝的廊檐木雕、吊筒雕饰、窗花雕饰和四层斗拱雕饰,都异常精美,很有特色。

在近代,仙游的家具及木雕制作工艺又得到了新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仙游及整个莆田地区出现了李农民、吴有根、黄文科、方文桃、林庆财、佘国平、游良照、王洪斌、李凤荣、李凤强、黄文寿等著名的木雕艺人。他们技艺高超,许多作品造型生动,雕刻精美,屡获大奖

(选编自《抚脉中国 “仙作”工艺》陈朝晖 黄忠杰 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