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三、圣人也者,道之管也。
(2010-12-05 19:40:45)
标签:
文化 |
一七三、
1、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
陆注:圣人,是思想原则的枢纽。天下的思想原则都集中在他这里了,历代圣王的思想原则也统一在他这里了,所以《诗》、《书》、《礼》、《乐》也都归属到他这里了。
你这个荀含泪,真的是绕人没商量,我都看得迷迷登登的。
管:钥匙。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圣人,是(开启人类步入)繁荣昌盛的钥匙。
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人间要繁荣昌盛就是(圣人)这把钥匙,所有君王要繁荣昌盛(也是这把钥匙)都是一样的。
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所以,圣人的经典《诗》、《书》、《礼》、《乐》就是人类繁荣昌盛的归宿。
你那么会绕,我还是把它理出来了。不要考我,啊,你有一百种结疙瘩的方法,我就有一百零一种解法。
2、《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毕是矣。乡是者臧,倍是者亡。乡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
陆注:《诗》说的是其心意;《书》说的是其政事;《礼》说的是其行为;《乐》说的是其和谐心情;《春秋》说的是其微言大义。因此,《国风》之所以不失于流荡的作品,是因为以此去节制它的缘故;《小雅》之所以为小雅,是因为以此去润饰它的缘故;《大雅》之所以为大雅,是因为以此去发扬光大它的缘故;《颂》之所以成为登峰造极的作品,是因为以此去贯通它的缘故。天下的思想原则全在这里了。顺从它的就会有好结果,背离它的就会灭亡。顺从它而没有好结果、违背它而不灭亡的,从古到今,还不曾有过。
译文:《诗》讲人的情性,《书》讲先王的政事、《礼》讲人的行为规范、《乐》讲礼仪的缓急节奏。《春秋》讲阐幽发微。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
陆注:------------------因此,《国风》之所以不失于流荡的作品,是因为以此去节制它的缘故;《小雅》之所以为小雅,是因为以此去润饰它的缘故;《大雅》之所以为大雅,是因为以此去发扬光大它的缘故;《颂》之所以成为登峰造极的作品,是因为以此去贯通它的缘故。
你这样解释,哪个大爷看得懂嘛。
字典上也是这样解释的:逐:流荡。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荀子》
《风》,是民谣,是属于低档次的。这个问题,我在《论语》版中已经详说了这个问题。民谣,就是一个儿女私情幺不倒台。孔子教书为什么将情歌排在首先,是因为简单易学、生活气息浓、对娃儿有吸引力。那时候上学大都是十五岁以上的成年人了,别以为孔子主张谈早恋。
就比如:MM呀,我好想要哦(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种调子怎么可能登大雅之堂,就是搁现在也肉麻得很。但是为什么还要呢,就是说,没删呢,就是,可以感受学诗初步的节奏、比兴手法。
《小雅》是官方人员创作的通俗歌曲,与民谣的内容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它小啊。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那么这儿
逐:放流、往下流。
取:用。
是,代词,相当于 之。
为:叫(做)
译文继续:--------所以,《风》叫不下流的原因,是用它来可以学习诗文的节奏(节拍),《小雅》叫小的原因,是用它来可以学习诗文的修辞手法(赋、比、兴),《大雅》叫大的原因,是用它来可以光大仁德,《颂》叫高尚的原因,是用它来可以通达天下。
我给某些人建一议,不要以为是中国人就懂汉语,不懂又不丢人,我也不是啥都懂。只是,不懂,就不要装懂,可以学点别的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