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六、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2010-11-22 21:04:07)
标签:
文化 |
八十六、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台注:是又人所生而便有的,无待借助于外而后然的,虽圣如夏禹,恶如盗跖,也是相同的。这种相同之情性,可以做圣德的尧禹,可以做凶恶的桀跖,可以做工匠,可以做耕农贾贩,全在措置与习俗相积而成耳。(“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此二十三字于文为复,当依王念孙校删。)
陆译:这又是人生下来就有的资质,它是不必依靠什么就会这样的,它是禹、桀所相同的。人们可以凭借这些本性和资质去做尧、禹那样的贤君,可以凭借它去做桀、跖那样的坏人,可以凭借它去做工匠,可以凭借它去做农夫、商人,这都在于各人对它的措置以及习俗的积累罢了。(以上 23 字是衍文,今不译。)
1、常、势,(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台注:常字无义,日人久保爱以为衍。 势字无义,久保爱云衍。
日本人的都跑来了哟,他们的解释都可以做据的话,那就好有一比,就好比去富士山的火灰里企图寻找文武王的遗骨,去他们频繁的海洋地震中企图感受风、雅、颂的乐章。
大陆的注释还要不负责任,根据都没得:)“常”字衍。“势”字衍。
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视觉、听觉、味觉等)这又是人一般生下来就具有的。
积,通 绩。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荀子·礼论》
前文是,一样米养出百样人,在势使用(其)习惯的结果。
那么这个 势,就肯定不是多余的,没有它,语感肯定要漏点什么。
势的本义是权力、权势,意会一下就是主宰、主导。
因此,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在于他们主导使用习惯的结果。
前文,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这个 节,表主要。那么后文没得 节,只有 势,那么 势,就表 主要,怎么会是多余的呢。
2、他们两个都认为最后那一句话是误笔,该删。
诚然,删了,也不影响大意,但是荀子的意思是怎样的?
确实是多余的。咔咔。我想帮荀含泪辩护,都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