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2010-11-18 12:15:07)
标签:
文化 |
十九、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台注]为学之要道,莫急于得明礼有道之君子,中心服悦而诚事之。次则遵崇礼法,勉自检束,自亦可以入德。若既不能诚事有道君子,又不能遵崇礼法,而只是从事杂记百家之说,寻诵诗书之文,将见穷老尽气,不免为陋儒而已。学者原是学为圣贤,将欲溯源先王之道,推究仁义之本;则礼,正是其纵横蹊径。若挈裘领,屈五指而引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若不由礼宪,而徒用力于诗书,便无异以手指测河,以戈戟舂黍,以锥作箸而进食也,不可得之矣。所以隆礼虽未十分明晰,自不失为安分守法之士;反之,其智虽极精辨聪察,终是无用之散儒。
陆注: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心悦诚服地受教于贤师更迅速有效的了,尊崇礼仪就比它差一等。如果上不能对贤师中心悦服,下不能尊崇礼仪,而只学些杂乱的知识、读通《诗》、《书》,那么直到老死,也不过是个学识浅陋的书生罢了。至于想要追溯先王的道德,寻求仁义的根本,那么遵行礼法正是那四通八达的途径。这就好像提起皮衣的领子,然后弯着五个手指去抖动它一样,那数不清的裘毛就全理顺了。不遵行礼法,而只是依《诗》、《书》来立身行事,将它打个比方来说,就像用手指去测量河流的深浅,用长戈去舂捣黍子,用锥子代替筷子到饭壶中吃饭一样,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其精义领会得还不够透彻,不失为一个崇尚礼法的士人;不尊崇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一个思想涣散的文人。
你们一开始就搞错了,向老师学习的问题已经谈过了,真是不知所云。
学,教也。——《广雅》
经:途径、步骤。
速:快、先。
好:完善。
安,满足、安稳。
特,单独、单单、只。岂特为宫室哉?——《吕氏春秋·分职》
識,知也。——《说文》
志,意也。——《说文》
顿,这个我没找到出据,只能根据常理来解释,就是抖衣服的时候,一抖突然一停的那种状态。
经纬:治理国家。
餐壶:向壶里加水(使----吞)。四川人现在都是这个说法,叫往壶里餐开水。餐,吞也。——《说文》
译文:教学的步骤,最先莫过是完善他的人格,接着使他重礼。既不能完善他的人格,又不能使他重礼,只满足学多知意,那只不过是弄顺了书本而已,到了老年,不免是一粗陋的文人罢了。要以先王为宗,以仁义为本,那就礼仪端正了,这就是治理国家的途径;就像提皮衣领一样,五指一抓、一抖,不可数计的皮毛就抖顺了。不讲礼法,只讲书本知识,就好比像用手指测量河流的深浅、以兵器舂米、用锥子向壶里加水,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所以,重礼,即使不聪明,也算庄重的雅士;不重礼,即使心细,也不过是散漫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