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九、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2010-11-03 20:48:01)
标签:
文化 |
二零九、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朱熹集注:公叔文子,卫大夫公孙拔也。公明姓,贾名,亦卫人。文子为人,其详不可知,然必廉静之士,故当时以三者称之。厌者,苦其多而恶之之辞。事适其可,则人不厌,而不觉其有是矣。是以称之或过,而以为不言、不笑、不取也。然此言也,非礼义充溢于中,得时措之宜者不能。文子虽贤,疑未及此,但君子与人为善,不欲正言其非也。故曰“其然岂其然乎”,盖疑之也。
国学网: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先生他到该说时才说,因此别人不厌恶他说话;快乐时才笑,因此别人不厌恶他笑;合于礼要求的财利他才取,因此别人不厌恶他取。”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唉呀,我将其重新解释,烦人。
公叔文子,春秋时卫(都城在濮阳西南)大夫,即公叔发,卫献公之孙,名拔,谥号“文”,故称公叔文子。
取,拿。本文特指拿公家的财物。
时,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
本文中应该是表动词,故通“是”,善、好。(尔酒既旨,尔殽既时。——《诗·小雅·怡弁》)
(从字典的提示来看,中原语言不但在音调上与四川方言十分接近,并且和四川话一样,没得卷舌音)
厌,有讨厌、嫌弃的意思的时候,已经是大宋时代了,在之前,类似的语境,主要的意思是饱,满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你曾懂么?)
义,用于施舍、救济。如:义庄(旧指某些豪绅地主拨出部分田地,作为族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费用);义田(为救助穷困者而购置的田地),相当于现在的公益事业。
全文解释:孔子向公明贾请教关于公叔文子的事儿:有可信度么?公叔前辈从来不说、不笑、不拿?这还是人嘛。
公明贾回答说:传话的人传错了,公叔前辈,他说,是在导人向善之后;他笑,是在使人快乐之后;他拿,是在热心公益事业之后。人们怪他说得太少、笑得不多、拿得很紧,就传成他不说、不笑、不拿。
孔子说:其然,岂其然乎?
我估计一般人,都跟朱熹的智商一个糙型儿,解成:那样啊,难道是那样吗?
咔咔。
然,是,对,假借为嘫。子曰:然。——《论语·阳货》
从语法上讲,就是这个意思了,即正确、ok。
即,孔子说:对窝的,又岂止“对”呀!
但是,我觉得另一个说法更有意思。然,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火光、照明、照耀。
所以,孔子听了公叔前辈的高尚情操之后:那是明灯!这次第,又岂止“明灯”二字了得呀!
用四川话解释,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四川人没得ue 韵,一般读
孔子说:那真是裤裆里放火炮啊!幺不倒台呀!
点解?裤裆里放火炮(爆竹)------震雀儿(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