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名师课,漫步诗林 ——观张学青老师《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有感

(2017-12-03 17:36:06)
标签:

第二学期

听名师课,漫步诗林

——观张学青老师《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课有感

 

书声琅琅,打开了这一节课的序幕,张老师在课前领读古诗5首,这让我受益匪浅:自然而然创设了课堂情境,又让学生在背诵中巩固积累,可谓一举两得。接着,张老师优美而精彩的导入语更让我体会到,老师的一言一行,如同看不见的线,把握着课堂的进程,一紧一松,张弛有度。如张老师和学生的对诗,对答中增进师生情感,又引出了庐山瀑布、天门山和洞庭湖的美景,让听课者师生的语言中走进一节古诗课,漫步诗林。

 

一. 读诗:用心体会

当张老师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后,相机提出了“仔细看,用心记”的要求。乍一听,为什么要提这样的要求呢?以往语文课上,“多读”是重点,在读中正字音,通顺的基础上找到关键词加以揣摩,再有感情朗读。不同层次的读,是语文课上常见而独特的风景线。但张老师“仔细看,用心记”的开场白,没有一个读字,倍感新鲜,让我更有深入学习的兴趣。如果我是身置课堂的学生,我也会继续用心品读诗文。

要求学生用心记,张老师首先是个有心的领路人。初读诗题,明了了“湖”指西湖,相机板书提问学生“从课题你还知道什么?”。学生也用心读悟,解出“初晴后雨”为天气,“饮”是饮酒。在张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一步从“在湖上干什么”和“天气有什么”变化两个方面解题。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平时积累了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所以稍加点拨,便能自主解题。张老师在此环节中让教与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作为年轻老师,更要看到学生的素养是需要老师精心培养和有意识引导积累的。功在平时,信手拈来。

 

二. 解诗:借助想象

正如张老师所言,一首诗,就是一幅幅美景。先让学生初读古诗,把诗句读通顺,并借助注释帮助理解,这让学生与诗文有了接触。齐读,再个别读,不仅检测了这一环节的学习效果,也让读诗者和听诗人对古诗有进一步的接触。让学生聆听配乐范读音频,并说说西湖给自己的印象。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表达一步步接近诗文大意。张老师让学生说出苏轼用哪个字概括了晴天、雨天的西湖,好、奇二字便让学生开始揣摩体会诗人的情感。当学生读第一句后,张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潋滟”的意思:借助解释,出示图片,并鼓励用其它词语形容“潋滟”。到这里,学生的思维活了,闪亮、像珍珠,钻石等词语一下子拉近了古诗文与学生的距离。看到这里,我想起自己平时的古诗课,忽然觉得味同嚼蜡,惭愧至极。

用其它词语理解古诗文的词语,是张老师此课的亮点,但这个亮点我还没能一下子抓住。我继续往下听,看到张老师出示了积累的材料《三潭印月》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让学生暂时跳出课内诗文,听雨声、闭眼想像,谈感受,再穿插到课前的李白想起了银河落入凡间,刘禹锡想起白银盘里的青螺,追问学生:苏轼想起了谁?巧妙的穿插,看不见明显的“引导痕迹”,却又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诗词,张老师的语速平稳,没有明显的起伏,但在静谧中透出诗文的美。

 

三. 感诗:读写结合

有感情朗读诗文,相信是不少古诗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所谓感情,不是矫揉造作,而是发自内心的与古诗文的碰撞,是一段学生与诗人的对话。正如上文所提,张老师读诗时,没有明显对哪个字读得特别生硬用力,却让人感受到这首诗的美,仿佛置身西湖湖畔。“水光潋滟晴方好啊,晴方好”的引读,学生跟着念“山色空蒙雨亦奇啊雨亦奇”,把诗人眼中的西湖读出了美,读出了情。再到学生当小诗人,在张老师的小卡片上创作诗句,情感体悟,都落在笔尖,妙笔生花。古诗美,人文美,素养高,就是悟读勤写所造就的。

每个老师的课,都有其风格。张老师的课,不热闹,却有内涵。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除了教学环节的设计,带给我更多启发的,是老师对课文类型的把握。古诗课,少一些热闹,多一些思考;少一分枯燥,多一分想象。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古诗林中畅游,在表达感受中理解诗词,读出感情,这便是真实而扎实的古诗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