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苏轼与柳永在词坛上的贡献
在对柳永与苏轼两大词人的一番拜读后,笔者总结了两人在以下四方面的贡献:
一、词的审美情调上。柳永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达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柳永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的审美需要,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首先表现在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其次表现被遗弃的或是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最后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与从良的愿望。苏轼改革词体,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苏轼变传统表现女性柔情为男性豪情,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另外,苏轼从理论上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提出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从而使词的美学品味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相比之下,苏词在审美情调上比柳词更为深刻,耐人寻味。
二、
在题材的取向上。柳词多方面的展示北宋繁华的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这与他长期生活在都市,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体验有密切关系。柳永用彩笔一一绘画出当时各大都市风情,前所未有地展现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而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苏词中对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乡村的描写是前人从未关注过的。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词是无事不写,无意不可入的。题材的取向上,使苏轼的词的表现功能得以扩大,情感的内涵更为丰富,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
三、表现手法上。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要,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因为慢词可以尽情的铺叙洐展,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与词。在语言的表达上,充分运用现实生活的日常口语和俚语,不仅生动活泼,且使读者和听众既感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以诗为词”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这在苏词中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两方面。苏轼在词中与诗一样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的本身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有了词题和词序,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在词中大量用典,也是始于苏轼。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婉深的抒情方式。从本质上来说,苏轼“以诗为词”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由于表达手法的不同,柳词较为直白、通俗易懂,苏词则是豪迈倾荡,耐人深思。
四、对后世的影响上。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改革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的影响甚大,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等著名词人无不受惠于他。苏轼则在两宋词风的转变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是苏轼为后代词人所指出的“向上之路”。后来的南渡词人和辛派词人就是沿着这一条路进一步开拓发展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