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隆寺,见证扬州玉器的辉煌

(2022-03-13 07:40:36)
分类: 扬州文化

 建隆寺,见证扬州玉器的辉煌

   历史上,扬州有过许多寺庙,梵宫琳宇,香火缭绕,一点不逊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六朝古都南京。

宋代扬州,先后有两座建隆寺。前一座在西湖镇,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北宋文学家王禹偁为寺庙写过《建隆寺碑记》;后一座靠近城北的寿宁街(今天的凤凰桥街),建于南宋嘉熙三年(1239),该寺在清代一度风光无限。比照两者的相对地理位置,前者称西寺,后者称东寺。  

南宋建炎初,金兵入侵,西寺毁。东寺存世时间要长得多,1950年校印的《扬州城厢图》,在城北广袤的田野中,还存有它的踪影,后因城市发展的需要,也不幸谢世。

庙宇拆除后,街巷的地名却留了下来。建隆巷,一条不起眼的陋巷,宽不过三四米,北起漕河路(万福西路),南到梅岭西路,长约三百米。

《扬州画舫录》载:“建隆寺,扬州八大刹之一。八刹,建隆、天宁、重宁、慧因、法净、高旻、静慧、福缘也。寺在宁寿街堂子巷,山门大殿后有章武殿,两庑有库庾庖沼,方丈有连理柏一株。宋时第寺之甲乙,建隆为巨,本朝已圮。乾隆乙丑,华山僧宗森开法重兴,歙人黄氏因感异梦,发愿建如旧规。庙已落成,欲于大殿书‘大雄之殿’四字,字长丈许,以千金索曾贯之书……”

既称“八大”,规模想来不小。道光年间寺内僧人所修《建隆寺志略》说,寺院房宇250多间,“方圆基址约六十亩,寺前后空地约二十余亩”,确证李斗的说法并不夸张。庙宇西边,绿阴掩映,楼台亭阁,再向西是寿宁街、迎恩河。朝南与天宁寺遥遥相望,其间为肥田沃土,阡陌纵横,田园风光俨然。北边即是漕河,又称草河。

建隆寺,见证扬州玉器的辉煌

我市著名文史学者余志群,多年前曾探访建隆寺遗址,撰文详细介绍。建隆巷与凤凰东巷并肩而立,一西一东,中间则是建隆寺旧址。居住在这里的老住户,一说起建隆寺,都有滔滔不绝的说辞。一位朱姓老者,兴奋不已,指着自家的一张八仙桌说,这就是当年的庙产,花18块钱买的。另一位高姓长者,曾在建隆寺干过活计,对昔日建隆寺的内部布局、前后身世,记忆犹新。

据老人们回忆,建隆寺旧址在如今的凤凰农贸市场,山门殿外的一对石狮子,雄踞市场大门口。现场走访证实,规模不小的农贸市场,西边是建隆巷,东边是凤凰东巷,前后左右被现代住宅楼群簇拥,丝毫看不到寺庙留下的蛛丝马迹。

清代乾隆十年(1745),扬州建隆寺修缮一新后,可出过大风头!多少文人雅士为它创作诗文,赞誉一片。扬州名士程梦星的长诗写道:“寿宁有奇乃宁建,曾安御榻奉至尊。岂知当日章武殿,只今冷落同邱樊。……旧留供帐等灰灭,风吹幡影如临轩。垦田岁远杳莫考,建隆赐额犹纪元。”

建隆寺作为名刹,黄墙黛瓦、青灯黄卷等寺庙习见的风貌,与别处并无二致,特别的地方在于,还兼办“玉局”。所谓玉局,即是加工玉器的作坊。扬州玉器加工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久负盛名。建隆寺的玉局,尤其如此,不仅因为它隶属于两淮巡盐御史衙门,还经常承接来自紫禁城的订单,地位和身价自然非同一般。

建隆寺,见证扬州玉器的辉煌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馆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即是在建隆寺玉局内加工完成的。《大禹治水图》玉雕,状如一座高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达5300多公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玉器,凝集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叹为观止。

玉山用料产自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致密坚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山崖峭壁上,成群劳动者在开山治水。正中山石处,刻乾隆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背面上部阴刻乾隆《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底座为嵌金丝铜铸座。

制作的程序繁复而细致,方案全由乾隆钦定。先由造办处根据宋代《大禹治水图》画轴为底稿,制成纸稿后,由宫廷画师在大块玉石上临画,再做成木质大样,发往扬州依样雕刻。浩大的工程经过选料、运输、雕刻、再运输等过程,最终完成作品,前后耗时达10年之久。

大禹治水图玉山,是用料最宏,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的玉雕工艺品。乾隆兴高采烈赋诗:功垂万古德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纸上的图画容易湮灭,做成玉石大型器物,就能千秋万代永久的留存于世,可见乾隆对制作这件超大的稀世工艺珍品,考虑之深邃,用心之良苦!

历史匆匆而去,二百多年前的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至今仍存放在北京宁寿宫乐寿堂内,供中外游客观赏。谁曾料到,加工它的原产地扬州建隆寺,却早已灰飞烟灭,找不到一丝一毫的痕迹。这不能不让后人感到些许的遗憾!

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当今时代,理应弘扬民族瑰宝,使之发扬光大,至少应该梳理它们的来龙去脉,让后代子孙牢牢铭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