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豪宅换一幅画

分类: 建筑乱弹 |
(一)大太监李莲英的豪宅
因影视剧的尽情渲染,李莲英的名字国内可说无人不晓。他是晚清政坛上炙手可热的人物,虽只是一名太监,却因深得慈禧太后的宠信,权势很大。李莲英敛财也是一把好手,在京城置了很多房产,位于北京西城弓弦胡同一号的宅邸,绝对属于豪宅。
这所宅院模仿颐和园排云殿规模建造,整座宅院精巧中不失大气。宅院建成后,据说慈禧太后还曾亲来此地,并对宅院大加称赞,因此这座宅院成为京城名宅。
李莲英豪宅占地15亩,约折合为10000平方米。据曾经居住在附近的老北京说,弓弦胡同不长,胡同内只有两户人家。一号宅院特别大,庭院深深。民国年间,这栋豪宅的业主是张伯驹,张公子非常喜爱自己的宅邸,宅院内雕梁画栋,相当气派。花园里,亭台楼阁,游廊婉转,假山曲折,果树葱郁,花草繁茂……非常漂亮。住在附近的人们都知道,这座宅院属大收藏家张伯驹所有,因此称它为“张家花园”。
弓弦胡同如今在地图上已找不到,它位于北京西四,1965年并入大柺棒胡同,往南连通西四东大街。上世纪50年代,弓弦胡同一号院成为北京图书馆的职工宿舍, 70年代中期被拆除,旧址上盖起了新式楼房。
(二)“民国公子”张伯驹
民国时期,这幢大宅先归张伯驹先生所有。
张伯驹(1898—1982年),原名张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燕京大学国文系名誉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张伯驹系豪门之后,父亲是袁世凯手下的重要角色,权倾一时。张公子家学渊源,自小聪颖,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文化学养很深,对收藏、诗词、绘画、戏曲、音律……无一不精。他与张学良、袁寒云(袁世凯长子)、溥侗(爱新觉罗皇族后裔)并称“民国四公子”。尤其酷喜收藏,但凡国宝级的文物,被他看上后,总要想方设法买到手。一是因为喜欢,二是怕国宝流失海外,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他曾收藏一幅康熙手书“丛碧山房”的横幅,如获至宝。在自己编写的《丛碧书画录》中记录了当时的心情:“任邱博学鸿词庞塏号丛碧。此或赐庞氏者。为予收蓄书画之第一件。而予所居,好植蕉竹花木,因自以为号。”张伯驹以“丛碧”为字,其源盖出于此,后来,索性把宅邸改称“丛碧山房”。
上世纪30年代张伯驹于“丛碧山房”所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当年张伯驹风华正茂,站在花团锦簇的书斋前,翩翩公子的儒雅气质令人折服。
(三)游春图的来龙去脉
“游春图”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的佳作,是当今保存年代最古老的绘画作品。历代鉴赏家都把它视同传世珍宝,一直被各朝帝王家所藏。绢本、青绿设色,画上有宋徽宗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
游春图除自身无比伦比的艺术价值外,它自清末民初流出紫禁城到最后回归故宫的辗转过程,引世人关注。起初,它藏于清宫内,清皇朝垮台后,由末代皇帝溥仪携至长春伪满皇宫。日本投降后,溥仪出逃,卷走大批珍贵文物,伪皇宫被洗劫一空。许多宝物流落民间,有的被海外藏家买走。游春图侥幸留在国内,由几家古董字号联合收购回京。
张伯驹得知游春图下落后,很想购买。他是中外闻名的古董书画收藏家,陆机《平复帖》、李白《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诗》、范仲淹《道服赞》、宋徽宗《雪江归棹图》等,皆是他巨金购得。只是,这幅名画要价太高,开价800两黄金。张伯驹不久前刚花110两黄金买下范仲淹的《道服赞》,他实在一时凑不齐这笔巨额资金。
经多次努力,卖家(六方合伙所有)与张的委托人谈妥价钱,以220两(一说是170两)黄金成交。据张伯驹回忆:“时余屡收宋元巨迹,手头拮据,因售出所居房产付款,将卷收归。”也就是说,最终张伯驹狠心将自己心仪的丛碧山房卖掉,才筹得画款,如愿以偿把《游春图》归入囊中,创下以一幢豪宅换一幅画的传奇故事。
这是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往事,张伯驹以惊人之举,避免祖国稀世珍宝流失之虞,感人至深。对当年的豪宅与国宝级绘画的定价,如今很难做出比较。以眼下市场价论,如此超大规模的京师豪宅,价格高达数亿或数十亿计。而游春图作为国宝级的绘画,不可能拿到市场拍卖,若问它价值几何?难以估测,也是个天文数字吧!
当年张伯驹为保存祖国文化遗产,果断变卖豪宅,换回一幅价值连城的名画,最终又毫不犹豫的慷慨奉献给国家。感天动地的壮举受到后人无比敬仰,张老先生却淡然面对:“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这是何等博大的胸怀,高山仰止,与日月同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