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梧桐阁何日彩云归

分类: 大话房地产 |
东关街中段有条狭窄小巷,从前叫哑官人巷,或说巷内住过哑喉咙的汪姓官员。后来觉得称谓不文明,改为雅官人巷。
小巷委实窄得可怜,逼仄处两人迎面通过,非得侧着身子才行。巷道南口直通东关街,繁华的旅游街区提升了巷子的区位优势,巷内不少住户把住所改为民宿,迎合旅游事业发展的需求。
巷东有幢民宿,取名葛园,因业主姓葛的缘故。可别小觑这宅院,它蕴含的文化信息可不少!据传,它是从前“爱园”遗址一部分,康熙年间的扬州名士汪懋麟居住于此。
“好生事”的汪懋麟
爱园主人汪懋麟,祖籍徽州,先辈早年迁扬,落籍江都。康熙二年(1663)乡试中举,康熙丁未科(1667)进士,先任内阁中书舍人,后以刑部主事入史馆充纂修官,参与修明史,撰述丰富。然而,因康熙对他一句“好生事”的恶评,不久便丢掉官职,返回故里。汪究竟“生”些什么事?原来,汪懋麟自视甚高,性喜争辩,臧否人事,无所顾忌,尤其犯忌的“难忘十日”,在他撰写的诗文中不时提及。
汪懋麟自编文集《百尺梧桐阁集》第五卷收录《董妪传》,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扬州十日”的愤恨和抗议。董老太是韩家的下人,“乙酉城破时,(韩)先生与夫人萧氏及其长子将就死。”危难之时,韩夫人怀抱三岁幼儿,哭着对董妪“托孤”。董不负重托,冒死带幼儿逃出城。汪懋麟笔端饱蘸血泪,白描当时情景:“当是时,万马屠城,城中火起,照锋刃如雪。天大雨淙淙,与戈甲声乱,杀人塞坊市。”董妪胆大心细,“匍匐蛇行,刀头马脚之下,伏死人中”,担心婴儿啼哭,引来杀身大祸,默默祝告,“天不绝韩氏,勿吓”,总算老天有眼,小孩“屏息怀中”,历尽艰险,逃过一劫。
卷十一《哀诗十首》:“扬州乙酉乱,杀人无遗黎。城中火夜起,新鬼啾啾啼。”再现了腥风血雨的历史情景。汪不顾对那场屠戮的封口禁令,将刀笔刺向讳莫如深的清廷,表现出一名富有正义感的学者对待历史的严谨态度。
“扬州十日”发生时,汪懋麟才六岁,对那场惨绝人寰的屠戮,只有模糊记忆。屠城中,他家遭遇重大变故,两名兄长被杀,对他幼小心灵的刺激,刻骨铭心。长大后,在京师当官,依然骨鲠在喉,一有机会便不假掩饰地记录“扬州十日”惨案,这是导致他仕途突然被叫停的直接原因。
百尺梧桐阁 千年枸杞根
汪懋麟的爱园已无遗迹可寻,百尺梧桐阁的名声却留存在许多扬州人的记忆中。说是乾隆口占一副对联:“百尺梧桐阁;千年枸杞根。”又说是因为郑板桥的题联:“百尺高梧,撑得起一轮月色;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这座历史名园有着不同凡响的声誉,并非浪得虚名。
对这座清初宅园,清代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二中记述甚详:
汪氏懋麟,江都人,由丁未进士授中书,以荐试康熙鸿博,为渔洋山人高足弟子。园中有百尺梧桐,千年枸杞,今枸杞尚存,而老梧已萎,所茁孙枝,无复曩时亭苕百尺矣。此园屡易其主,现为运司房科孙姓所有。
汪懋麟交友甚广,与同时代的文人雅士常相唱和。宝应状元王式丹,曾赋诗云: 名人畸士纷京华/出入马蹄觅俦伍 /百尺梧桐阁正开/万丈长虹气能吐。
园中有标志性植物两株,一为百尺梧桐,一为千年枸杞。与此相呼应的建筑叫百尺梧桐阁,是汪懋麟归隐后读书会友觞咏之所。他自编的诗文集,也以百尺梧桐阁命名。道光年间楼阁尚存,后毁于咸丰兵燹。如今,梧桐早已枯萎,枸杞“后裔”幸存。据葛老先生讲,他爷爷眼看酱品厂井边的枸杞将被铲除,便把它移植到葛园内。遗憾的是,数次移植,枸杞长势不佳,仅是“把根留住”!
历史三名园 何时成完璧
汪懋麟,时称“通人”,何为通人?是指学识渊博又融会贯通且明晓事理的人。《浪迹丛谈》说,扬州盐商有三“通人”,即江春、马日琯和汪懋麟。他们都出自盐商之家,家园在扬州亦颇有名。江春的康山草堂、马日琯的街南书屋(又名小玲珑山馆)、以及汪懋麟的百尺梧桐阁,三座显宅“后先媲美,鼎峙而三”。
几年前,康山和街南书屋先后复建,屡获好评。百尺梧桐阁遗址上,四美酱品厂曾盖起了厂房。工厂腾空后,厂房被拆除,地块空置多年,究竟派为何用,尚未定论。
扬州乃国内著名的旅游胜地,历史悠久,古迹甚多。东关街开发利用,大获成功。作为文化古城的老街区,应尽量复建历史性建筑,不该被现代商业氛围完全淹没。游客在此观光游览,体验扬州宅院的精致典雅,加深对文化古城的认识,游兴倍增。
以眼前的城市实力,建造一座规模不大的宅院,不是件费力的事。只要规划富有前瞻性,设计精当,复建后的“爱园”当为景区面貌增色,锦上添花。
百尺梧桐阁再世——多少扬州人心中的“梦想”,或在不远的将来能变为现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