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贞和醉仙居

分类: 扬州文化 |
醉仙居酒店昙花一现,这是不是宿命呢?!
(一)醉仙居巷已无醉仙居
清末民初,扬州醉仙居似乎还在。李涵秋小说《广陵潮》中提到过它,虽是一笔带过,醉仙居已不是酒楼,而是一家面馆。
本文想说的醉仙居,当然不是这两家,而是清代乾隆年间坊间传说的醉仙居酒店。扬州八怪中的闵贞与这家寻常酒店相关联,故事口耳相传,稍带传奇色彩,给广为流传增添了砝码。
别小瞧这小小的醉仙居,曾红极一时,连它所在的巷道也因此被叫做醉仙居巷,一直保留至今。
醉仙居巷,位于扬州“新城”东边,如今广陵路东段的路北。巷道南口在从前的缺口街(现广陵路),对面是方圈门菜场。巷子全长不足百米,宽也就2米左右吧。南北走向,北头与螺丝结顶、羊肉巷丁字连接。整条巷子,平淡无奇,属于扬州城内貌不惊人的小巷。
从历史发展趋势上讲,这区域不属大户人家瞩目的建房好地段,巷内轩敞耀眼的大宅门几乎阙如。巷北,门牌17号屋,可说是整条巷中的佼佼者,南北两排簇新的房屋,显然是近些年的新作。据介绍,这块宅基地和旧屋还颇有“身价”,当年是风箱巷“蔚圃”主人嫁女儿的陪嫁。后因年久失修,房屋破烂不堪。吕姓新房东告知,15年前他买下了老宅,翻盖成如今的模样。唯有朝南的门楼是旧物,素净朴实的磨砖门楼,保持着扬州清代普通民居的老样式,让扬州人看着感觉非常眼熟、亲切。
巷南口的5号老屋,在巷内也算是比较像样的住宅。过去屋前后有空地,现在都被简易房屋占据。一口老井,默默守在门内,从前客人到家,轿子停在井边上,轿夫在一旁纳凉歇息。翻盖过的巷西7号大门,朝东,加盖古色古香的砖木檐口,给小巷带来些许温馨宁静的气氛。而那家醉仙居酒店已无踪迹可寻。
(二)闵贞《太白醉酒图》成全了醉仙居
据说,醉仙居酒店开设在巷口(贴近缺口街?),酒店的档次可想而知,无疑属于中等偏下。生意好不起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酒店老板叫万顺,只可惜,他开张的酒店生意清淡,怎么也“顺”不起来,全家只靠它勉强混口饭吃。有一天,闵贞为了躲避被邀去官府做客,谎称自己在家做寿办酒。他“假码贾码”的请了些邻居到家吃酒,开席前,拿出新作一幅“大白醉酒图”给大家欣赏。
既是办酒,酒是少不了的。闵夫人围着锅台打转,闵贞亲自沽酒待客。捧了酒坛刚要出发,被客人拦下,这客人非是旁人,就是附近开小酒店的万老板。万顺在自家取来好酒,酒坛才揭开,酒香扑鼻而来。闲谈中,闵贞知道万老板的难处——店有佳酿但不上客,便应允把“太白醉酒图”送给他,但愿借助“青莲居士”的名望,让酒店生意兴旺起来。重新开张之日,果然效果奇好,好酒好画,吸引客人近悦远来,天天高朋满座,生意兴隆。之后,酒店改名为“醉仙居”,久而久之,巷道也随之更名。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如今醉仙居酒店早已随风飘逝,但醉仙居巷的地名却一直叫到今天,尽管知晓这条逼仄陋巷的人并不太多。
关于醉仙居的传说,流传很广,估计有几分事实为依据。我市著名学者韦明铧在《风尘未归客》书中,采纳了这则民间传说,有大段详细精彩的描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仔细阅读欣赏。
(三)闵贞其人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扬州八怪之一的闵贞:
闵贞(1730-1788年),字正斋,清代画家。江西南昌人,侨居湖北汉口。善书画篆刻。尤工山水、写意人物,笔墨超逸。他性格孤傲,不屈从于权贵。当时求他作画的人很多,两湖总督强迫他画像,他远逃北京,不肯就范;在北京,显宦令其作画,他宁可受辱挨饿,也不肯落笔。可贵的是,对贫贱者的求画,无不应允,甚至主动作画借金接济。
闵贞是否属于八怪之列,业界有争论。其实,不在乎他在扬州居住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乎他与其他“八怪”是否有过交往,乾隆时期的“非主流”画家,凭作品的数量和格调,将他归入“八怪”行列,应该是没错的。
闵贞少年失去双亲,为追忆父母,记住他们的音容笑貌,他苦学绘画,创作父母遗容的画像。关于“闵孝子”学画,民间有不同版本的传说。玉汝于成,在名人的指点下,经过勤学苦练,他终于成为擅长画画的名家。他所画的班禅六世肖像,保存在北京雍和宫内。他的作品中,有许多醉眼朦胧的人物画,一幅传世的《太白醉酒图》,是否即是赠送给醉仙居酒店老板的那幅,谁也说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