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状元巷与洪莹

分类: 扬州文化 |
http://s10/mw690/001UfeRZzy7l3747kXn19&690
扬州状元巷与洪莹
扬州城南渡江南路的中段,有一条迷宫般的曲折小巷——状元巷,听它的名字便可知晓,它的名头不小,准是跟历史上的状元有关联。
清代扬州,小东门外叫“新城”,这里居住着许多与盐业有关的居民。洪莹(1780——1840年),字宾华,号铃庵,嘉庆己巳科(1809年)状元,当年就居住在这条陋巷内。洪莹的父亲洪恒裕,原籍安徽歙县洪村,在扬州经营盐业。嘉庆十二年(1807)扬州遭遇水灾,灾民无数。盐运使曾宾谷在荷花池一带放粥,饥民往返,常有失足落水。洪恒裕捐资修路,于水边设栏,平整道路,使灾民行路无忧。民间传说,洪莹中状元是因为善有善报。洪恒裕的善举福及子嗣,洪莹这才中了状元。此说未免太过牵强,祖上的福荫毕竟无关紧要,中状元要靠真才实学为坚强后盾。
乾嘉时期的扬州盐商,是安徽人的天下,他们经营有道,长袖善舞,成为富甲一方的款爷。安徽款爷有个长处,尊师重教,他们中有不少子弟用功勤读,学业有成,成为扬州学派的重要成员。安徽歙县是著名的人文荟萃之乡,那里的学子,读书格外勤奋,科举中签率很高。清代歙县籍的扬州盐商中,曾出了不少著名的文人学士。
歙县洪坑村的洪氏家族,明清两代涌现出许多进士,洪坑被称“进士村”,村中至今尚存“状元厅”等精美宏大的建筑。
洪恒裕的儿子洪莹,系洪梧的族子,借读于梅花书院,本家名师的悉心栽培,洪莹学业大进,后来他金榜题名,与长辈洪梧的悉心呵护分不开。洪莹师从有名的学者孙星衍,嘉庆七年(1802),与孙星衍校刊《元和姓纂》十卷。嘉庆十四年(1809),适逢嘉庆五十大寿,特设恩科取士,洪莹一举夺魁。
洪莹通籍后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累官至知府。淹通经史,五经皆有著述,可惜其著作多散佚。洪莹独占鳌头,却淡泊名利,无意仕途,潜心学术,与他的一段特殊经历有关。
http://s13/mw690/001UfeRZzy7l38e9Cpe8c&690
不久,又有人上书弹劾洪莹论“国策”卷文,大谈吏治之道,其实污蔑君父,罪有应得。嘉庆帝阅后,龙颜大怒,拍案斥责道:“朕为治国求言,言者何罪之有?再有无事生非者,当严惩也!”洪莹对于嘉庆帝的明智决断十分感激,又心存余悸。本来么,官场人心叵测,仕途险恶,不能不叫书生气十足的洪状元感到心寒。由此他不愿继续在朝为官,再三恳求皇帝恩准解甲归田。《歙事闲谭》作者许承尧在评述此事时,写了一段很中肯的话:“其时乡先生风尚恬退,殆犹率清初诸老之遗教,或亦由其时文网峻密,凡修饬廉隅,达中而懦者,辄以高蹈自全耳。”
http://s7/mw690/001UfeRZzy7l38kBeZg66&690
http://s12/mw690/001UfeRZzy7l38luoDp8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