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扬州龚平
扬州龚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77
  • 关注人气:12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府巷与常遇春

(2017-06-26 06:56:28)
分类: 扬州文化

    http://s3/mw690/001UfeRZzy7cac8rrICe2&690
 

扬州常府巷,是城南一条小巷,名称中蕴含着历史故事。或说,这里曾是元末明初大将常遇春的府邸所在地。一位前辈学者指谬:这是误传,常遇春根本没有到过扬州,这里是他长子常茂的府邸。

扬州历史悠久,唐代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都市。扬州的唐城,城池宏伟,上至蜀冈之上的“子城”,下到运河岸边的“罗城”,地域辽阔;宋代扬州城略有缩小,但保留了三城(宋大城、宝祐城、宋夹城)并存的格局。因连年战乱,元代扬州城大为压缩,这与游牧民族的统治者不重视城市建设不无关系。直到明代建立,扬州城的范围大致在“宋大城”西南一隅。

常遇春是元末明初的一员虎将,他协助朱元璋打天下,驰骋疆场,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时,他还血战在北部边疆,为驱逐元朝的残余势力浴血奋战,并获得夺取元上都开平(今内蒙古)的重大胜利。第二年,南下返师途中,不幸暴病而亡,英年早逝,刚满40岁。死后,明太祖追封他为开平王。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草莽,智勇过人,善用心机。登基后,害怕功臣谋反,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患于未然。他大肆论功行赏,对有功之臣封官许愿,赐予房产等财富。一方面显示皇上的宽宏大量,另一方面把功臣家眷都“圈”到南京,变相作为人质。若哪个拥兵自重想造反,不得不首先考虑自己家属的性命安危。常遇春是朱元璋放心的大将,把他安顿在离南京不远的扬州。只是,常遇春命运不济,还没来得及落脚扬州享受荣华富贵,就匆匆离开了人世。

关于朱元璋分封功臣的细节,官方史书记录阙如,可能是天下刚太平,朱明王朝还来不及建立完备的“实录”制度的缘故吧!也可能此事暗藏朱元璋的政治意图,在审定《太祖实录》时故意隐匿掉了。后代编写《明史》,重点记载明代的历史重大事件,对行政事务的细节,很少涉及,所以看不到有关的史实。关于朱元璋赐予常遇春扬州房产一事,唯有清代扬州地方史志上略有介绍。

一是《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十八,在“督抚都察院”条目下记载:“在府治西南,即明开平王常遇春第,成化中为巡抚都御史治所,嘉靖戊午都御史李遂以提督军务兼巡抚,改为督抚都察院,人称曰都府,今废。”二是《乾隆江都县志》卷三“街巷”载:“明鄂国公常遇春世袭长子茂,洪武元年赐第宅于扬州小东门内榆柳巷,今俗名粉妆巷,巷南有常府左巷、常府右巷,巷内有四眼井一口。”

据此,有专家解释:“扬州有两个常府,一个是父亲的,一个是儿子的,甘泉路常府是儿子的,淮海路常府是父亲的。”果真如此吗?不可能两处房产都是常遇春府邸吗?作为一名开国元勋,在一地拥有两栋房产,算不得奇怪。从房产的后续使用方向看,那幢后来改作“察院衙门”的大宅,很可能原是办公官衙——尽管常遇春没在那里办过公。明嘉靖时,仍归常氏子孙所有,清乾隆朝,此房已废。眼下已无法找到遗址所在(该在今天扬州中学一带),哪怕是蛛丝马迹都没留下。

常府巷、粉妆巷一带的宅邸,才是居家过日子的房舍。问题是,它是朱元璋直接赐给常茂的吗?仅按《乾隆江都县志》的一段话,很难使人完全信服。常茂死于1391年,39岁,以此推算,他应是1352年出生。洪武元年(1368年)时,他才16岁!

此时,常茂还是个刚出道的孩子,洪武皇帝不太可能直接赐予房产给他。再说,按封建社会的一般规律,只要父亲在世,儿子不该与父母分开过。笔者以为,朱元璋赐房产给39岁的常遇春,才是合乎情理的推测;直接分给常茂的说法,非常牵强。父亲常遇春是明太祖信赖的功臣,扬州常府巷的房产是朱皇帝赐给他享用的。常遇春虽没有在此住过,不能说明房产最初的“户主”不是他。只可惜常将军福分太差,没有享受到罢了,洪武二年(1369))由长子常茂在世袭官衔的同时一并承袭了。综观这些,后世史学家误认为此房产是皇上赐给常茂的,也不是没有可能。

至于民间的说法,笔者认为并无不可,至少与史实没有太大出入,算不得“误传”。口耳相传的民间逸闻,为了传达方便,总是选用最容易被记住的人与事。常氏父子,父亲的知名度要高得多。民间流传“常遇春大战陈友谅”“常遇春马跳围墙”等传奇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因此,说扬州常遇春府,肯定比说“常茂府”,更容易被人记住,于是,就这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在史实不太明晰的情况下,说常府巷是常遇春府邸所在,应该说,不算太离谱!不必拘泥于“常茂府”一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