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公祠一联

(2013-01-05 15:52:33)
标签:

杂谈

分类: 扬州文化

 

 

http://s7/mw690/6824c333gd285e3c49636&690

扬州城外,有一座闻名遐迩的祠墓,祭祀的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伟大民族英雄——史可法。

祠墓内,庄严肃穆,迎面两株雄性银杏,高耸入云,伟岸挺拔。祠内,除了飨堂、祠堂、遗墨厅和衣冠冢等建筑外,还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楹联,世世代代朝朝暮暮陪伴着先烈的英魂。如:悬挂在享堂前抱柱上的“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张尔荩)、飨堂内的“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郭沫若)、祠堂前的“一代兴亡关气数,千秋庙貌傍江山。(谢启昆)……等等,都表达了后人对史可法忠贞不屈的爱国义举的崇敬和褒扬。

祠堂内,供奉史阁部的神位,两侧洁白的墙面上,悬挂一幅尺寸不大的素净对联:“公去社已屋,我来梅正花”。应该说,无论从文字上讲,还是从气派上说,这幅楹联都没有太多的特别之处,因为幅面狭小,也很少引起游客的关注。可是,就是这样一幅并不起眼的楹联,却有着许多让人费疑猜的地方。

上下联,仅有十个字,全不是生僻字,小学生都认识。内容也不算深奥,只有上联中的“社已屋”需要略为解释一下。我国古代祭祀土神的“社”都以植树为标志,是露天的。如果国家消亡了,即在“社”上建屋覆盖,后世就以此代表亡国。楹联的大意是说,史可法为国捐躯,壮烈牺牲,但明朝还是灭亡了;每当梅花盛开的时候,许多人和我一样,都来祭奠这位彪炳千秋的爱国忠臣。

关于这幅楹联的作者和撰写时间,存在着不少疑问。

——撰稿人是谁?

楹联落下款,书写很憋屈,露出难以掩饰的小家子气。许多关于楹联的书籍中说,该联作者是清代中叶的湖南籍书法家何绍基(1799-1873年),《古今扬州楹联选注》从此说。而近人王振世所著《扬州览胜录》却认定是舒绍基写的。这位 舒绍基先生究系何人,不见一字介绍。楹联下款中确有“舒绍基撰”的字样,这个“舒”字会不会是“何”字的错描呢?“绍”的写法也很离奇,与何绍基在别的对联上的草书不同,写得非常工整,变成一个谁也不认识的怪字。按常规,落款写“撰”,说明书者就是作者,否则只能写“录”。在存世的何绍基著述中,找不到这幅对联,当然不能据此断言,它就不是何绍基撰的稿。

蹊跷的是,在一些书中能发现,字样完全相同的对联,又被说成是彭玉麟的作品。彭玉麟(1817——1890),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湖南衡阳人,是晚清的一名重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清末水师统帅,湘军的首领之一,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2008年由湖湘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和岳麓书社刊行的《彭玉麟集》中,收录了这幅对联。

从楹联的笔迹分析,略显拘谨稚嫩,气势与何绍基晚年汪洋恣肆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上下款,不仅出现文史知识的差错,而且题写方式也与何的手笔大相径庭。据此可以判定,此联与何绍基无关。

安徽怀宁县,在清末确实有一位名叫舒绍基的人,关于他的历史资料少得可怜。只知道他有《固庵自定草》《人天清籁集》《养初子笔记》等著作传世,《人天清籁集》前有其弟舒继芬写于宣统元年(1909)的《序》,说舒绍基以道员官江苏,疾终金陵糈( 注:粮食)局差次,年三十七。这幅悬挂在扬州史公祠内的楹联,著作权属于谁,后来由谁补书,渐渐浮出水面。

——关于写作时间

楹联上款写得明明白白:“乙己春仲”,然而找遍干支纪年的60个符号,怎么也找不到“乙己”年!因为地支中压根儿没有“己”,只有与属相“蛇”对应的“巳”。如若这幅楹联的书者是彭或是何,他们都是著名的文化人,不可能连干支纪年都弄不清楚,把“巳”错写成“己”。

乙巳年与何、彭的年龄相对照的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查阅两位名人的年谱资料,此时何绍基在京都国史馆任职;彭玉麟比何小18岁,尚在湖南衡阳老家。那一年,都没有他们到过扬州的确凿史料记录,为史公祠题联之事,无从谈起。同治八年(1869),何辞去长沙书院讲席的职务,来到苏皖一带,先后在扬州、苏州书局任职;而彭玉麟则因剿灭太平军功勋卓著,被任命为漕运总督、长江巡阅使,是江南地区的显要官长。他们都有可能来到扬州拜谒史公祠,并在祠内留下墨宝。《扬州览胜录》载:“墓前飨堂三楹,有‘亮节孤忠’额,为清彭刚直公玉麟手笔。”王没有交代彭玉麟题楹联的事,让人好生疑惑(这块匾额如今已杳如,有后人重书,改挂在祠堂正面)。舒绍基书写此联是在下一个乙巳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错写了“敬撰”,仿佛此联作者就是他,此举不是粗疏,就有冒名贪功的嫌疑。

综上所述,笔者推测:当年彭玉麟莅临扬州,不仅题了额,还写了楹联,后墨宝遗失了。岁月流逝,一名文史知识欠缺的后辈,在光绪晚期,“敬撰”前辈现成的旧联,书法尚说得过去,其它就不好说了……我的猜测,不一定正确,尚祈贤达指点迷津,解析疑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