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帝庙楹联禅意深

(2012-12-09 09:33:51)
标签:

杂谈

分类: 扬州文化

http://s2/mw690/6824c333gd061803dc581&690

一、翁同龢扬州关帝庙题联

瘦西湖是扬州有名的风景名胜地,春秋佳日,游客如注。

瘦西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单以园中长长短短的楹联来说,多得不计其数。不少历史名联,因用典古奥,涵义深刻,要真正读懂它们可得费一番认真的思量。譬如悬挂在小金山内的那幅——弹指皆空,玉局可曾留带去;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其禅意内涵就不是很容易理解的。

据曹永森主编的《古今扬州楹联选注》对此联的注解,撰稿人是晚清重臣翁同龢。此联原悬挂在湖心律寺僧舍,该寺供奉关帝老爷,扬州人习惯称它为关帝庙。寺庙一度荒落,供奉关帝的大殿近年才得以恢复,可那幅楹联的真迹已流失,甚是可惜。1987年由当代书法家尉天池重书翁同龢撰的这幅楹联,悬挂在大殿正面廊檐下。游客到此,欣赏完了殿前的那块奇石后,站在殿门前,总要对着楹联吟诵一番,并赞叹书法的潇洒娴熟。

循着《选注》提供的解释,此联的撰稿人是谁已没有疑问。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世复制品,不是当年的真迹,我们无法断定,当年翁同龢是不是只撰稿,没书写?翁是近代著名的书法大家,自己撰稿的楹联由旁人书写,可能性大不大?这是疑问之一。疑问之二,翁师傅究竟什么时候给寺庙写了这幅对联?

翁同龢(18301904年),江苏常熟人。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居中枢,是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先后担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著有《瓶庐之诗文稿》、《翁文恭公日记》等。他长期生活在京师,一生路过扬州的次数不多。父亲翁心存也曾是清廷高官,同治元年(1862)病逝于北京,因当时南方太平军动乱尚未平息,翁无法按规定回家守孝三年。到了同治十年,他母亲逝世的时候,江南战乱已平定,翁返回常熟故里丁忧三年。南下之时,守着母亲的灵柩,路过扬州根本不允许游览。只有在同治十三年(1871)返回京师的时候,泊舟扬州,才游览了扬州北郊的名胜古迹(详见《翁同和日记》)。从这幅楹联老道的口吻判断,估计在游览途中,翁在湖心律寺作短暂逗留,该寺的当家法师请求翁师傅留下楹联墨宝。当然,这仅是笔者的猜测,尚未找到确凿证据。

二、上联借引  苏东坡玉局官带输佛印

既然是写给寺庙的对联,总要引用一点与佛门有关的故事。四大皆空是佛门的经典格言,翁师傅在这里换了一种说法——弹指皆空,将禅意引申到时间的概念。对出家人而言,时空概念虚无缥缈,上下千年,弹指一挥间,短暂的很。可是,时间长短随心由之,八百年前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故事,不是还流传在世上,为人津津乐道吗!

苏东坡与佛印是好友,两人常开玩笑。苏晚年曾任成都玉局观提举,空闲时常去寺庙。一次,正赶上佛印在讲经,堂内听众济济。佛印环视讲堂,对苏说:“ 苏居士!你来得不巧,没有你的坐位了。”苏东坡答道:“那就借你的四大(指身体)当坐位吧!”佛印毫不介意地说:“好,但我有个问题,你如果回答得出,就照你说的办;假如回答不出,你把玉局官带留在这里。”苏东坡聪明过人,他对佛印的打赌一点不怵,好像稳操胜券似的。佛印发问:“居士说要借我四大当坐位,佛说:‘四大皆空’,请问居士能坐哪儿呢?”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一时语塞,只好认输,解下身上的玉带,捧给佛印。在这里,翁师傅的语气仿佛有点迟疑,表面上怀疑故事的真假,骨子里告诫当官的不能玩忽,对佛家应存敬畏之心,佛门中高人很多,趾高气扬弄不好连官带也留不住呀!

三、下联点题  此地乃是小金山

下联借用王阳明游镇江金山寺的故事。王阳明是明代的哲学家、教育家,有一次到金山寺去朝拜,觉得寺中的景物非常熟悉,一草一木似曾相识。走到一间房子前,只见房门口贴了封条,左右观看,好像曾经住过。请师父打开房门瞧个究竟,师父说:对不起!这房是祖师五十年前圆寂的地方,老人家遗嘱交待不可开启,请您原谅。经不住王阳明一再请求,师父碍于情面,只得将房门打开。只见一位圆寂和尚端坐在蒲团上,王一看,怎么和自己的容貌如此相像?举头看去,墙上有一首诗: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王阳明似有所悟,在金山寺留下诗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翁同和反其意而用之,说如拳的金山也不能说小,在佛家看来,任何空间都是可以移动的,这不,此间景色如画,金山就甘心情愿跨过长江,移居到这里来了。翁笔法挥洒自如,很轻松的点明了小金山的主题。

此联上下联对仗工整,以空间对应时间,借用的全是佛门故事。题意中带着玄虚的禅意,又非常切合楹联悬挂所在地的特性,可见题联人确实手笔超群,乃是熟读诗书的文章魁首。

扬州不愧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景色优美,胜迹处处,到处都有意味深长的人文故事。小金山前的这幅名联,言简意赅,禅意浓郁,供人品味,引人遐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