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2011-05-23 22:03:53)
标签:
《人生》传统爱情现代爱情悲剧文化 |
分类: 论文文论 |
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摘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发生碰撞比较活跃的年代。路遥在作品《人生》中真实而残酷地批露了这一点,从刘巧珍和黄亚萍这两个人身上发生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的悲剧结果中,我们看出了,不论是褒扬传统爱情的保守也好,批判现代爱情的叛逆也罢,这些都只是名义上的用词,最重要的是要懂得真爱无言,大爱无疆。
关键词
《人生》
传统爱情
Concerning the love tragedy of life
Abstract
Seven, the eighties last century, is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 and the modern thought the collision is more active. Lu yao's work "life" in real and cruelly revealing it, from LiuQiaoZhen and HuangYaPing these two individuals happen two distinct love tragedy results, we can see that the traditional love, it is a compliment, the conservative or criticized modern love rebel finally, these are just nominal term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know true love, speechless and great love as one.
Key words
Life ;The traditional love;Modern love;Tragedy
引言
有人认为路遥在《人生》中偏爱女一号刘巧珍,而在这方面笔者认为这个观点是片面的,读过《人生》的人应该清楚,作者在《人生》中描写了两种或者说是两个时代的典型爱情故事,《人生》中的感情纠葛表明了当时传统爱情与现代爱情的高度矛盾冲突。而作者在对这一矛盾冲突的人物性格描写中,的确显示出对刘巧珍的无限喜爱,并且赋予了她完满的人物性格,这让读者无时不在感觉,虽然她出生在农村,但表现出来的气质却也无时不刻地在召示着她是一个农村中的姣姣者——大方、美丽、生动的容貌,穿着不土气也不俗气,善解人意的性格,有思想,且敢作敢为,除去没有文化,“她看起来根本不像个农村姑娘”。[①]
在对自己的爱情追求中,她坚决地冲破了传统观念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勇敢地对自己的意中人坦露自己的爱,在得到爱人的心之后又对爱人显露出无私的热爱之情,“等咱结婚了,你七天头上就歇一天!我让你像在学校里一样,过星期天……”[②]直到后来高加林弃之不顾,这个金子般的人儿才感到爱情理想破灭,于是一狠心便嫁给了曾多次提亲她都不接受的同样没有文化但还算厚实的一队生产队队长马栓。对于出嫁的形式,作者路遥也特别地提到了“爸爸,你告诉马栓事情完全按咱的乡俗来。咱家里你们也准备一下。你和我妈当年结婚怎么过事,我结婚也就怎么样过事!”[③]这里显示出作者在那个年代的两种矛盾思想对传统爱情观的崇尚,因此,笔者认为更准确地说作者不是偏爱刘巧珍这个人物而是偏爱他那个年代的传统爱情的模式,以及那种传统的无私的爱情观。
然而,对于现代爱情观的主要代表人黄亚萍——一个开朗,活沷,美丽,有才性的城市姑娘——作者似乎并不引以为然。的确,黄亚萍和刘巧珍这两个人物在自己的场合里都是优秀的,都是人之骄子,但黄亚萍这个曾经是班里的班长现在又是县里广播电台播音员的优秀才女对于自己的爱情生活却是矛盾的,她有自己的追求,却不是无私的——有条件,且得是城市人。她曾经深爱高加林,但不能容忍他是农村人,因此她的爱情之牙在萌发之初便被她自己抿灭了,后来因为高加林的这次意外提升到县委做了通讯干事,又转变初衷旧情复燃,毅然放弃对张克南的爱情进而对高加林发起猛烈的爱情攻击,她的这一改变的直接原因正是“高加林的身份变了,成了国家干部”。当她在与高加林正式恋爱之后,极尽现代式爱情的奢华,她用当时社会上最好的东西来包装高加林,对他撒一个城市独生小姐特有的娇,日子里充满着属于他们的罗曼蒂克。然而就在她们的爱情进行到热火如荼的时候,高加林因为走后门而参加工作的消息不胫而走,于是,这一切在一片凄惨中结束了,湖面又恢复到了暴风雨前的那片宁静。
值得一提的是,在黄亚萍和高加林交谈时,当高加林讲到自己在农村准备和刘巧珍结婚一事时,黄亚萍讲了这样一句话:“你简直是一种自我毁灭!你一个有文化的高中生,又有满身的才能,怎么能和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女人结婚?我真不理解你当时是怎么样想的!”[④]的时候,在《人生》这本书描写的传统爱情与现代爱情的矛盾冲突到达了白热化阶段。也从这个方面,笔者认为路遥流露出了对现代爱情的不屑,“怎么能和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女人结婚”一句话就否定了黄亚萍这个具有现代女姓思想的城市姑娘原本美好的形象。而这种的对黄亚萍的不屑是作者从心底油然而生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当然,最终以黄亚萍为代表的现代爱情派在与传统爱情派的在这次矛盾冲突中失败的必然结果。因为这两派的中心人物高加林,或者说作者路遥偏向了传统思想观的一方。而这,就也就注定了《人生》中的基本基调“就是这山,这水,这土地,一代一代养活了我们。没有这土地,世界上就什么也不会有!是的,不会有!只要咱爱劳动,一切都还会好起来的。”[⑤]
一
刘巧珍,这个在《人生》中金子般的受到作者极大关怀的农村女姣姣者,乖巧,大方,有思想,更有一套文人的气质;她懂道理,敢于追求。几乎读过《人生》的人对路遥笔下的这一人物形象都表示出了极大的热爱之情。作为村里“二能人”的二女儿,她不仅没有继承她父亲刘立本的那种“精过了,能过了”的细胞,相反之下,她当着大伙的面刷牙,跟着高加林搞“卫生革命”都显示出了坚毅,果断和具有远见的精明。在《人生》中作者对她赋予了这样一种描写“刘巧珍看起来根本不像个农村姑娘。漂亮不必说,装束既不土气,也不俗气。草绿的确良裤子,洗得发白的蓝劳动布上衣,水红的确良衬衣的大翻在外边,使得一张美丽的脸庞显得异常生动。”[⑥]这样的描写在《人生》中的待遇应该是属最高级别的,就连后来的才女黄亚萍都没有资格享受。但不论作者将她描写得多么的完美,不管她在读者的眼里又多么精明,多么的能干。人无完人,刘巧珍惟一的缺点就是没有文化,她这一致命缺点在后来影响了她的一生。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没有文化的人就注定了只是社会中的底层人,恰是这一类人,便是传统思想最最虔诚的守护者。
当然,作为《人生》中传统观念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她,尽管没有文化,但她在思想观念上也并非世俗传统般的愚昧无知。她是一位能在那种社会压力下有着开放思想的女性,当她面对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决择——婚姻大事——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农村人所没有的超前卫且大胆的决定——“要选择一个有文化,而又在精神方面很丰富的男人作自己的伴侣。”[⑦]于是她毅然拒绝了快踏破她家门槛的一队生产队队长马栓的提亲,并且大胆地把自己的爱锁定在了同村高中毕业生、做了三年老师,现在下放回家的高加林身上。更是在高加林正处在事业低谷的时候,她果敢地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敢地向这个自己心仪已久的心上人表白了,“加林哥,如果你不嫌弃我,咱俩一搭里过。”[⑧]这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确实是一个惊人的举动。古往今来,敢于冲破封建传统思想的中国女性少之又少,更何况在这个封建落后思想极其严重的农村中。
尽管刘巧珍一直以来的表现都很优秀,但,她对爱的定位一开始就是不正确的。从她对高加林一直的、默默的付出来看,我们可以肯定,她对于高加林的爱是无私的,是真诚的!但那种真诚那种无私直接逾越了爱情抵达了亲情中的母爱之情,“咱俩一搭里过!你在家里呆着,我给咱上山劳动!不会叫你受苦的……”“等咱结婚了,你七天头上就歇一天!我让你像学校里一样,过星期天……”等等,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女性天生的母爱暴露无疑,她爱高加林已爱到了一种母亲对孩子般的溺爱程度,所以这也是造成她后来感情理想幻灭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爱情,美国心理学家鲁宾曾做过这样一个定义:一,亲近和依赖的需求;二,欲帮助对方的倾向;独占性和排他性。[⑨]那么一个完美的爱情是两个人共同经营出来的,是双方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爱慕,相互宽容,相互追求的基础上的结果。
由于没有文化,她除“支持高加林出去工作”认为“自己家里有男人在外面工作是一种光荣”外,她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去琢磨过高加林内心的“丰富世界”是怎么样的,甚至连高加林在城里工作时的对她的“猪论”有种反感的时候,她也只是呆下,然后就没有再做道理,这一点就是她没有文化的绝对表现,没有文化就意味着她只能讲一些表面上的东西,而不可能像黄亚萍那样漫谈国际形势当今如何走向。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不可能在一起的必然结果。
其实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好了,从她一开始的满腹道理,表现得根本不像个农村姑娘到她关于她的“十二猪崽论”,“从整个小说来看,刘巧珍即使无法和高加林进行有效地沟通,但也不至于傻到这种程度,我们发现除了这一次对话以外,刘巧珍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头脑冷静、表达有分寸、有见识识大体的女性。”[⑩]这确实,当她见到已是国家干部后的高加林时,说话就显示出了,农村人的乡里乡气的个性,开口便满是一些农村气味,这和她前面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似乎这个悲剧的结果,作者早就安排好了。
对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我们感到的只是婉惜,婉惜这个金子般的人儿处在传统观念极为浓重的社会中却毅然与传统思想抗争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与勇敢得不到印证,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她实在过于渺小,以致只能悄无声息地被淹没。
二
总体来说,黄亚萍给人的感觉是美好的——美丽,开朗,活泼,有才性等等。当然她更有属于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己的理论主张,有自己的做事原则!黄亚萍从小学习刻苦认真,作为班里面的领袖人物——班长,她知识广博,喜欢谈论国际时事,政要问题等等,她满腹经纶,高中毕业虽然没有考上大学但凭一已之长进入了县广播电台做播音员,生活也算过得无忧无虑。这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潮流中,她就是典型的现代女性的代表人物,但她对于爱情来说,却又是矛盾的。
她的爱情观较之刘巧珍那种无私的“母性之爱”是完全不同的。作为从小娇生惯养且在城市中长大的小姐,她天生就带着一股城市小姐的叛逆和任性。她不喜欢农村生活,更不喜欢那些整天从事“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的农民,甚至对这一类人有一种鄙夷的情绪。她深深地爱着高加林,但是他偏偏是个农村人,有着农村户口,这是最不能让她忍受的,她从心底爱着这个可爱的人儿,但也从心底讨厌他的那个农村户口,因为她不想跟着他一辈子过农民生活,这一点一直让她苦闷到了毕业后,因为时地两隔,这种感觉才淡淡好起来,但她却并没有因此而忘了他,她还一直在心里恋着他。当高加林意外得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进入县委工作时,黄亚萍的内心深处的那团火终于猛烈地燃烧起来了,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引发这一点的直接原因便是她所要的条件达到了——高加林成了国家干部,不再是农村人了。于是她三番五次背着张克南(她的未婚夫)来找加林,与谈天论地,近的说国内新闻,远的谈国际时事。她感觉此时的她生活又逐步变得精彩起来,她喜欢这种精彩的生活!于是她抛弃了一切——父母的,包括曾经对克南的爱——进而对加林发起了猛烈的感情进攻。她大胆地给高加林写了这样一首诗:
赠加林[11]
我愿你是生着翅膀的大雁,
自由地去爱每一片蓝天;
哪一块土地更适合你的生存,
你就应该把那里当作你的家园。
如果从诗的体裁和要求上来看,这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诗,但这首诗,放在这本书里的这个情节里,就具有很深层次的意义。作为现代女性的代表人物,她开始对自己的心上人发起感情攻势了,她把自己比作蓝天,暗示城市才更适合高加林的生存,并且要高加林把城市当作自己的家,再次更大胆地表明他们可以生活在一起,说白了,这首诗就是在给高加林在感情问题上下发“最后通谍”了。
比起刘巧珍,黄亚萍对她的爱情显示出了更多的浪漫气息,在得到高加林的认可后,她更是勇敢并且绝然地和自己的过去说再见,甚至毫无半点痛心地给还蒙在鼓里的张克南写了“休书”。接着便是大张旗鼓地和高加林玩起了他们的罗曼蒂克得有些不切实际的童话般的爱情史。对于他们的爱情,作者路遥给予的描写是夸张的,情节更是奢华得很不现实。这似乎已经暗示了某种可能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黄亚萍对高加林表现出来的爱已经接近于疯狂热爱的状态,她几乎放弃了自己以前所拥有的一切去爱着高加林,并且还有时下最奢华的东西来包装高加林,和高加林手拉着手大摇大摆地逛大街等等,的确,他们的火热爱情是另人神往的,但是他们的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会有好的结果:1、黄亚萍不是无私的爱着高加林,她有自己的条件——高加林不能是农民;2、高加林进入县委工作的程序不正确——走的是后门,而时下正在反对走门口的高潮时期;3、黄亚萍和高加林的身份地位过于悬殊。
于是当高加林在“东窗事发”之后,黄亚萍达到了人生悲痛的极点,她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甚至根本还没有来得及从“童话般的”爱情中抽身出来面对高加林又变回农民的事实。在后面面对高加林主动提出分手之后,她几乎绝望地喊出了“我跟你当农民去!”然而,这样的结果已成定局。就像高加林说的一样“生活啊,真是开了一个玩笑……”[12]
是啊,生活不仅给他也给黄亚萍,刘巧珍开了个不大不小,却痛彻心扉的玩笑,这个玩笑,造就了三个人,二种爱情模式之间的伦理悲剧!
结语
其实,不管是传统爱情也好,现代爱情也罢。爱,就一个字,一颗心,一种永恒!爱不是一种完全的付出,也不是一种完全的收获。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才是最真的,刘巧珍嫁了,带着无限的遗憾嫁了;黄亚萍也走了,带着满心的伤痛,离开了。在传统与现代两种思想矛盾的冲突中,谁都不是最终的胜利者,正如柳青说的那样“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参考文献
[1]路遥著.人生[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2]蔡笑岳主编.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杨庆祥.妥协的结局和解放的难度——重读人生[N].南方文坛杂志社出版,2011.
[4]周燕芬.路遥人生爱情内涵新解[N]. 西北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
[5] 严木荣.试论高加林的人生选择[N]宜春学院高安校区学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