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渭川田家》中的“归思”意境
(2010-12-06 11:29:54)
标签:
王维东坡宋体《渭川田家》华文杂谈 |
分类: 论文文论 |
浅析《渭川田家》中的“归思”意境
诗曰: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这首诗是作者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因宰相张九龄遭人排挤而离开朝廷后所作的。全诗“归”意意味深长,然而,此时之“归”却归思易,归去难呀!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却不止于这些,更多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其中真意,说不清,道不尽。作为一代“诗画”大师,王维的对这种感觉的表达方式也是一般人所不能言达的,先不谈诗中大意如何且看他所绘这一副“画”:
夕阳的余光斜射在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把人们的影子也拉得老长老长的。成群的牛羊开始络绎不绝地回来到村里,老人们也早早地就在材子门口,柱着杖倚着门,眺望自己放牧的孙儿是否就要归来了。鸡雉们欢叫着,麦田里麦苗即将抽穗,蚕蛹们也正开始睡去,桑叶已经薄稀。田夫们扛着锄头笑眯眯地回家来了,各自相见道着这次的农作收成等等……
正如东坡的评价“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纵览全文,怎一个“妙”了得,让人不禁自言:好一副夏日农忙里的盛气景象,诗有中景,有情,有寄托,有深意!不失为五言古诗中的一绝!
看着如此美妙的情景,身正处在两难之地的王维又何不“即此羡闲逸”呢,面对自己在朝廷里的依靠的离开,面对朝廷如此的法治制度,王维深感心有余却力不足,不说宰相对此无能为力,自己又如何能左右这一切变故?更何况现在的张九龄已经不在像从前那样有着不可倾覆的权力,恶势力已然在政治舞台上唱起了主角。一次偶然的乡村小踏,感受在这渭川田的乡村和平和和谐的清静,悠闲,惬意。远离了时政上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没有了为人臣子,伴君如伴虎的担惊受怕,也不必事事都思之再三,小心谨慎。这儿的一切,看着纯朴的人民,感叹自己的人生无奈,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此时的王维,有了一种“归”的意图,然而这种“归”又是归去何方呢?且看牛羊尚且成群结队,鸡蚕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牧童的回归有老叟的盼望,田夫亦有自己的伴侣,且能够“相见语依依”;然而,当作者再把视线定格在自己身上的时候,这一切就变了,变得伤感,变得无奈,变得凄凉。看着农人甚至动物都能高高兴兴地回家,而自己目前的处境呢?孤身一人,有语无人依,归去家何在?这里,王维应该有两种情绪在里头:其一,在这首诗,写一个“归”不错,此时之“归”只有一种寄托之情,一种在失去靠山之情,当张九龄离开之后,这个在王维心里的“家”也随着张的走而毁灭,从此无“家”可以“归”,于是在看到渭川田这一切的时候,就更加引起了他的伤感之情,自己这个“家”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建立起来,什么时候又可以在皇帝老子面前大展自己的才华,诗中有云“野老念牧童”一句,其实是王维的用的一种比拟手法,也是一种想像,他把当时的皇帝比作“野老”,把自己比作正是青春年少的“牧童”,他希望有一天,皇帝也能像“野老念牧童”一样,确定他在朝廷的地位!他甚至想自己的同僚能够像“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一样,在政治上能够得心应手,和同僚一同奋斗!然而,现在这一切却只能在想象中进行,于是只能一个人“怅然吟《式微》”。
《式微》说白了,就是一首在正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发发小牢骚的诗歌,出自《诗经》。诗曰: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式微》中的大意是:
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你的缘故,怎么会身披露水之苦!
已经日暮已经日暮,为啥不让回家住?若不是为了你这人,怎么会泥巴滚满一身!
从诗里来看,表面的意思是“天就要黑了”,然而这儿还可以引伸为“王室的衰微”,随着奸臣当道,自己也只能在这儿吟式微了!
其二,经过了这场政治风云之后,在乡村见到如此一种祥和的景象之后,归隐之意就更为凸显了,这可以说是一种心境的回归,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在经过了那些尔虞我诈的官场明争暗斗之后,这是一个常人所有的正常心理特征,再则,什么人都一样,在一个地方不如意之后,总想换个地方,换个心情再来处世,可以说现在的王维也是矛盾的,迷惘的!为什么呢,王维出生于公元701年,在公元737年的这个时候,他才36岁,这个时候的他正值青春年少,仕途大有作为的时候,但是天不随人意,张九龄的被迫离去,让他这个刚入仕途的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惘,皇帝昏庸,奸臣当道,都让这位年轻有为的青年痛苦难当。何去何从,在这个时候的他,比登天还难!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
最终一向以来就想在仕途大有作为的他最终还是把这种“归”的心境收起来了,《式微》也只是吟吟罢了,毕竟,这个时候的王维还年轻,但《渭川田家》也为他后来的归隐田园生活的想法注下了伏笔。
王维的诗现存虽不满400首,但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