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做到不与孩子心理错位?
(2013-05-19 10:58:07)
标签:
双子家庭错位家长提高能力分析问题育儿 |
分类: 家长提高育儿能力 |
《家长如何做到不与孩子心理错位》之:学会沟通的重要性
上面这个家长,和双子三言两语,传递出:或主观、自我、或自卑、不善表达的信息。双子马上对她进行侧写,并问她双子分折对不对?她惊呀说:太对了,知道自己的缺点,并在对面大哭……
双子告诉她只是一个实验。哭的真正的原因之一是你知缺点,但不知怎样改?但哭一会内心将轻松一点……并征得她的同意,写给更多的家长看看.....
双子本意的确希望她哭出来,如果没有哭,说明实验没到位,痛处没戳到,可能不会反醒……因为她有个一年级的孩子……快一年了,给她戳得体无完肤,只是她没有意识到……
其实她不是自私,是自我,自我到内心的真实想法,出得口来会走形;自我到:我说什么你一定能懂,我不说你也明白。最后用一句反话来形容:心是口非。
想来她长大过程中,没人教会她如何客看问题,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为他人着想。如何去感受他人,更不会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妈本意肯定是想孩子有个好成绩,与先生好好过日子。但她自我主观的性格,传递给孩子很不好的信息,更会让孩子误读而伤心难过,诚惶诚恐的生活。
同样传递给先生的感觉:这个女人变得这样神经质,如何走好今后的生活?
双子有个朋友,脾气不好,性子急,与人说话和吵架差不多。让人烦感还总在辩解:我是个直人,说话就这样。意思我的习惯是这样……你爱咋,咋的……认识的人都习惯,但一直没少被双子说。
一天她孩子与冬儿一起到家来玩:“阿姨,我妈这几天对我特好,说话很温和。”“这很好啊。说明她爱你啊……”
“才是不,她只关心我的成绩,不关心我,更不爱我。就知道叫我学啊学,成绩不好,不是打就是被骂。现在这样对我,肯定是过两天要考试了,想让我好好考,才对我好一点。嗨,还是为了分数。真虚伪……”
当时听了非常难过,她这样解读她妈妈的好意,是平时妈妈传递给孩子太多的负面,现在真就误读了她妈。
其实她妈的性格发生变化,对人温和,是她也在慢慢的成长,知道性子急,发脾气的危害……起因才吃了个很深的教训,后悔来不及......含泪讲与双子听,两人分析了很长时间……
可朋友为什么不能明白而清晰地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发生了个事......后果是......所以妈妈脾气不好是不对的。再下来有事我们多商量,如果妈妈做得不对你告诉我,妈妈慢慢改……..”
这样真诚而直接的对话,孩子会不会误会啊?
孩子要渐渐长大,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如查行为误读产生的后果:会不会无意发生很可悲的事?孩子能不能长大?
双子为此深深的思索,越想越感悟到,家长产生的问题,除了方法、习惯等等,更可能是家庭成员之间,因为个人成长经历不同,生活环境影响不一,在解决问题及对话的过程中,大家都没有明白或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想当然的让对方误读?所以产生矛盾时,出现了所谓的双方不理解不宽容的心理错位?也就是沟通没有到位?
其实这样的结果,是双方都没有明白对话的本意,在想法上误读了。
冬儿爸:(1)本意:不是故意加热,但第三次了,还在加热,说明有个根深蒂固,并认为不能惯着孩子:给你烧什么就吃什么。所以不会在意冬儿太难吃的感受。没在意他人的感受,行为必定没过大脑。
(2)本意:吃了一个,没感觉难吃。但话一出来,就让人感觉是说孩子事太多了。
(3)本意:虽然心痛孩子可能饿饭,但来不及了想快点走。可话一出来,产生更大误读:反而责备孩子起床慢,所以走晚了,变成潜意识在推卸自己的责任,加深矛盾。
冬儿:(1)本意:不是想说“为什么总让我吃难吃的东西?”是买了三次说了三次不要加热,每次都加热。不明白老爸为什么啊?出口就会伤人。
(2)本意:“根本不是老爸吃了一块不高兴”。主要老爸昨天说寿司没有吃头,现在还把我最好吃的一块给吃了,口是心非。话就一冲而出。
(3)本意:不是“我上学晚了是我的事,不用你来管”,而是都算好了时间,不会迟到。而且你错了道个歉就行了,你不道歉,还要说时间来不及是我起床晚了?气死人了。
这样两个各想各的,平行的两条思维,说出来的话,如何相交?思维上误读了,肯定误解对方的意思,这不是沟通不到位,是情绪让人不会沟通了。这如何能相互理解?更不要说宽容了。。
为什么会这样?关键是两人都没有冷静而清晰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个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绝对错和对。大多都是很模糊的是非观念。
冬儿与老爸的生活片段,如果是发生在孩子的学习上,产生这样的误读,对孩子而言,会伤害孩子,后果更可怕。
如何做?想来最关键就是成人说话做事前,行动上一定要慢半拍,想好了再说……
就如冬儿爸虽然脾气很好,但接冬儿的话时,越接越快,最后会很生气变得很情绪化,话虽然没有出口,但生气传递出来的信息和潜台词,还会被17岁的冬儿误读是对她有怨气:
(1)老爸能大早起来帮你烧早饭很好了。还要怎样?
(2)怕你吃冷得肚子痛才加热食品。不知好歹。
(3)加都加热了,有吃得很好了,还啰嗦什么?
(4)吃你一块寿司这样小气,养你到大吃我多少?没良心。
(5)为了你不迟到,叫你起床。天天送你上学还不知感恩。
(1)谁让你给我烧早饭了?我不会买啊?
(2)寿司放醋就是怕吃了不消化,加热会很难吃,这个都不懂?
(3)让你不要加热,一定要加,错一错二有再错三?还不知道歉……
(4)谁不让你吃了,昨天买回来就先给你吃,如何没有良心?
(5)谁让你叫我起床了?我没有定时表啊?我手脚慢是知道不会迟到。不送我一样能打的或骑车……
上面的话,虽然两人都没有出口,但弥漫的消极情绪,让双方内心的对立,表露无遗……真要出口,定不会是好话。
下面分析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错位?说句公平话:是冬儿爸自以为是的行为造成:
第一:他是个成年人,孩子讲话如果没有听清,发现做错了,先给孩子道个歉,让孩子情绪稳定下来。而不是自认为好吃,就是做得对。
冬儿是个善良的孩子,原本吃软不吃硬。好话一说,孩子虽然会发发牢骚,但肯定没后面的事,更不会吵到饭没吃,上学时间来不及……最后越说越乱……
第二:有句老话:“干活不随主,纯粹二百五”。吃寿司饭的是冬儿,她不想加热有她的道理,为什么一定要按大人的想法来做事?一定要孩子这样那样,是对孩子的不公平。
家长主观好意,但在17岁孩子眼里:就是不拿我的话当个事。怕吃冷肚子痛?这样强加的好意,孩子不会感激,反而心烦……最后大家不开心。
让应试教育下的孩子开开心心上学,原本就是家长一天开始之时,要做好的第一件事。
冬儿是个开朗的孩子,此事一会就会忘记。虽然饿肚子,但第一节课后定会找东西吃,她不会亏待自己。
如果遇上个内向狭隘的孩子,可能要多半天不痛快,饿肚子不说,还会心恨家长,如何在学校注意力集中学习?
第三:整个对话过程,冬儿问,冬儿爸接,越说声音越高,其实冬儿真正的目的只有一个:做错了三次,这次不能放过,一定要道歉,也是要个台阶和说法。但没有表达清楚。
冬儿爸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错,所以何来道歉,更不会给什么台阶下,反而因为主观,加大了矛盾。所以冬儿爸不知道冬儿此时想什么?需要什么?与冬儿越说越对抗就是必然了。
双方误读而错位成了这样,结果冬儿爸行为必定很被动……还把冬儿带进了沟里,一起错位…..
冬儿也有错,没有从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如果能想到老爸忙了一早上,虽然做错了,但温和地与老爸交流,老爸肯定不会带了情绪说话,接下来因为情绪,给她很大的误解:错了还有理?其实老爸根本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肯定认为有理。
冬儿在学校,在外面对人都很好,但对亲近的爸爸,没有学会去感受,认为老爸所做,都是应该。
回想一下,冬儿与我们生活多年,对她言语误读,行为误解时有发生,只是事发之时,我们都没有更深去想过:到底谁错?为什么?……所以与我们一有矛盾,错肯定记在孩子头上,因为我们是大人,孩子不能反嘴,一反就是叛逆,给人表象自私自利……所以这个自私自利是谁给孩子的?
理解家长,关爱家长,原本是个17岁孩子自然的事,又不是幼儿不懂。但对一个独生子女而言,这种正常的事,反而变成要求高了。
因为他们都是在家长的过度关怀下长大,去想到亲人或对方的感受可能性很少,虽然冬儿比之有的孩子,可能不算很过分……但此事冬儿言语肯定不礼貌,说话方式更不对。
冬儿爸送冬儿回来后,我与他长时间交流:一句一句分折,最后只能是:错在没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对话环境,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有错没意识,所以无法表达歉意。反而用了粗暴的方式,让冬儿以暴制暴……
的确冬儿的行为,让我们惭愧……接下来冬儿爸肯定会补给冬儿一个道歉……
但如何与冬儿交流?让她明白她同样有错,并能与我们一起来感受此事:
不关心他人感受,不为他人着想,不能学会与家人沟通,准确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将来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中,吃亏的肯定是她自己……
我想了一天,晚上冬儿回来,与她分析交流了很长时间,冬儿刚开始认为老爸太木了,三次都做错,就是心不在焉,没有认真听她说,不把她的话当会事,才会这样……“
这种直截了当,但商量的语言,想来你爸再不明白也一定能接受,你说是不是?再说你的态度也有问题……”
冬儿想想说:“是啊…..”
所以如何传递正确的信息给他人或孩子,让对方知道自己真实的想法;如何客观的去判断一件事,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做,是家长最要做的内功。
家长肯定会问:什么是内功?如何做内功?我没有这个能力。
其实谁生下来都没有能力,都是在慢慢学慢慢长,从一个幼儿长成一个大人,再又做了父母……
相信人们都喜欢直爽的人,也就是心直口快,这样心不会太累。但在家这个地方,大家又都不想生活在一起的人太直爽,因为怕被伤到……
所以家长除了要学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更要说话放慢速度,多想一下,想好了再说,行为上慢一点,慢半拍。留一个停顿给自己,这也是一功,叫心理慢功……
做事计划好,先做慢功,再来提速。慢慢与孩子一起学习,定能给孩子传递出真实的情感,在同样感受孩子的基础上,学着做正确的事。
你家长想一想,你再不管不顾,再上来脾气,会不会把你不讲理的更年期老妈打一顿?(除非没有人性的人),但为什么会上来就爆,对孩子来脾气?或打或骂?因为他弱小?因为你养了他?所以有权打他或冷暴力?他到这个世上是他想来的?他哪知你为他好,只会恨死这个世界:没完的学,还要被打骂。
好你这样对我,我打你骂你不过,我打同学骂同学肯定行.....一个问题孩子出来了。
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停顿……停顿的结果,一定会让自己冷静下来,想一想面前的人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一冷静,太多的情绪会慢慢消散,解决问题就会理性很多,表达的思想和行为就会一至些,清晰些。
这样才能在孩子产生问题时,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而不是哭,闹,或吵骂,说也说不清,让人去猜。猜必然有很大的误差,传递出的信息会有很大的误导……家长一看孩子哭,心烦情绪出,同样会传递错误的信息……
孩子总要长大,总要离开我们,从小长大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清晰的表述(不是油嘴滑舌),正确的判断,是我们家长自己先要沉住气,边学边教孩子。这样才能让孩子虽然在学校得不到,但在家中能享受到的一个美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