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要了解和宽容丈夫
因各种原因长时间没有来和大家聊天,对不起朋友们了。
涵妈给双子发信息,希望能接了上次的话题,讲夫妻如何缩小养育孩子的差异(二)。因为她先生出奇的懒,也不管孩子,想看双子到底用了什么“法宝”,让冬儿爸自愿参与对冬儿养育的过程......看了留言汗冒都出来了,每个家庭不一样,动态的男人更不一样,如何会有一个万能的"法宝"啊?
下面只能说说双子在与冬儿爸24年的婚姻中,对家的认识和如何经营……..
前面讲了男人因为社会角色的分工,从小被培养成必须是个大男人的性格,让大多的爸爸认为养孩子长大,育孩子成才是妈妈的必需,和爸爸自己关系不大。所以一个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就会出现男人所谓的粗心大意和不屑一顾。这个话题也的确引来了许多妈妈的共鸣……
其实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华大地上因独生子女的出现而产生的诸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家庭的关注。在大环境的背景要求和家庭结构的特殊事实面前,许多的爸爸从开始的茫然,到慢慢醒悟,想办法了解,最后主动加入到培养唯一的孩子的行列中来的人不在少数。群中阳光老师、田爸、杰爸,还有果爸都是……
记得前面讲过冬儿爸回国后,为了冬儿的学习和学一些所谓的兴趣爱好,与他沟通过,也发生过争执……晚上翻来复去无法入眠:为什么十几年如一日,与冬儿爷爷奶奶这样不太容易打交道的人,能很好的相处?现在反而不能和冬儿爸这样好说话的人很好沟通?这样长此下去如何是好?
真是想得头痛,快睡着时,西蒙纳德—波伏娃这个上一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在脑海中闪现出来:她30年代写过许多女性题材的小说和哲学书,其中一本《女人第二性》在纳粹时期,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广为流传。成为太多女性的“圣经”(朋友们不要去买啊,因为是学术书,许多人看不懂)。
80年代中期,双子将此书和另一本《萨特和西蒙的一生》,放在一起反复交叉对比看了很长时间,可能看了有近十遍。前面一篇提到的女人一生都活在男人身上的生活怪圈,就是来源于西蒙的哲学思想。(和群里有的妈妈说起过,因为书在黄冈,所以不能引用原文了……)
为什么20多岁的双子,会如此痴迷得去看这本包含哲学、心理学、医学等大量理论的家庭论理书籍?因为越看越明白了一点原本太迷茫的家庭和社会问题,明白一点钱钟书先生《围城》的深刻含义。知道一点什么是婚姻?如何面对一个不同环境中长大,脾气性格迥异,但又必需和可能要在一起生活一生,并共同养育孩子的男人。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有句名言:“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钱先生将一个个特定条件下发生的故事,用细腻的笔墨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对书中人物和他们婚姻的形成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所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成了又一句名言。其实这只是个直观和表面,走进婚姻的人个个知道,而它的本质是什么?可能没人能说得清……
朋友们都知道英国王储查尔斯的婚姻:前王妃戴安娜和他婚姻期间,关系一塌糊涂,唯一能安慰查尔斯的是情人卡米拉,这两人亲密的情人朋友关系保持了几十年,直到卡米拉修成正果,亲密的朋友关系在两人成为夫妻的天天大吵中寿终正寝,为什么?谁是谁非?
西蒙女士和萨特先生用科学而严谨的态度,做了一个耗尽一生的实验:两人如果一生不做婚姻伴侣,而是情侣,是朋友,这样的行为会引出何样的结果和婚姻价值观念?
西蒙的《女人第二性》出版时,她才三十岁不到,也就是他们实验的开始,此书揭示了“城外的人想进来,城内的人想出去”的本质。本质是:人类传承必需的稳定性和可保障性,是必然要牺牲人的一些本性而换来,即婚姻契约的一旦确立,男女双方就会表现出他(她)在社会和家庭角色中担当角色的本来面目。
反而无论男女,只要是异性朋友之间的交往,一定会更加理性而非感情用事。后来他们六十年的岁月风霜也印证了这个理论。
和冬儿爸为了冬儿产生的矛盾,辗转难眠的回忆,打开了双子尘封已久的记忆:美好的80年代,和冬儿爸两人世界时的相敬如宾,一起看书,讨论,一起畅想未来……所以无意间想到的西蒙,让双子一下子豁然开朗:当年萨特和西蒙是冬儿爸引进家门,在我们青春飞扬的岁月,带来了太多的人生启迪和感慨,使我们两人后来虽然远隔万里,但都是为对方着想,有事都互商互量,好不容易慢慢走到现在。现在能有什么困难再难倒我们这个家庭的?
想到这,人一下轻松起来,坚定的相信冬儿爸如果想起萨特和西蒙,一定会慢慢有所改变……
冬儿爸因为从小家庭环境的原故,亲人之间说话非常直白,与朋友说话就会客气许多,而双子的家庭正好相反,朋友亲人间都非常客气而有礼貌。
直白虽然不是什么错,但出口就有可能伤人。大人无所谓,最多不理。如果冬儿学了样,说话生硬,对孩子的成长肯定带来负面。
所以就想先从冬儿爸的说话习惯上想办法,看看他能不能改一下,而一个大老爷们,又是独自一人在外闯荡多年,让他一下子改变他的语言习惯和方法,是个太不容易的事。
不能一下改变别人,只有自己先来改变……开始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把冬儿爸当了异性朋友,慢慢来,说话前先想到,这是在和一个男朋友说话,而不是自己可以呼来喝去的丈夫……后来效果真是很好,方法下次说。
有句当下流行的话:“结婚前睁大双眼找另一半,结婚后睁一眼来闭一眼。”这话虽然有点道理,但是个太消极无奈的人生态度。
这个消极的出现,是太多的妈妈们从恋爱到结婚,再到生子的过程中,一点点看到与想像太不一样的婚姻,失望后的绝望带来的结果。反差到最后,有的妈妈还得了产后抑郁症。太怕和不敢面对今后的生活,更怕要用长长的一生去打理这个自认为冷漠的婚姻……
男人同样从理想的高峰跌到了现实的谷底:原来楚楚动人,温柔可爱的女人到哪里去了?河东狮吼成了家常便饭……假如夹在长辈和老婆中间,心里更烦,婚姻如何是这样?接下来的日子如何过?
其实婚前与婚后原本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婚前的人,真有点像现在的陶瓷古董市场中的商品或股票,在买卖双方的认可中,认为是个好古董或是个好股(潜力股)。而婚后的人是将上述的东东据为己有,后来感觉这个东东不太顺眼,怀疑自己看走了眼或上了“托”的当,据为己有的可能是个赝品或垃圾股,这个悔啊。
所以才有了上面消极的:“结婚前睁大双眼找另一半,结婚后睁一眼来闭一眼”此类自认倒霉的话语。
我们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会无意识的对一个异性朋友非常客气,对家人正好相反,为什么?因为婚姻中的男女有了“证”这个婚姻契约,自然而无意识的会将对方据为己有:家暴、河东狮吼虽然少数,但吵闹是家中的常态。
不可能,更不会如怜惜异性朋友一样,对所爱的人,客气而礼貌。可能有人会认为:家中客气礼貌是虚伪,命令才是正常。夫妻就要“赤诚相待”。所以“赤诚”到双方所能展示的就是本性中最大的陋习。而另一半人性中的最最的美好,真就在这种重复和疲劳的争吵中埋葬……
谁也知道教养和距离会产生美,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许多美好的东西,流传下来的精华:《国学》中的深刻道理,家长们知果能静下心来,学个其中的一二,哪怕是皮毛,都能很好的经营家庭。反观现在的家长们只是让个孩子去学,去背。自己在家反其道而行之,孩子学了有什么用?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做夫妻是自己千辛万苦修来,要如珍宝一样爱惜才行。如同长达几十年的婚姻,两个动态的男女,会因为各种内外原因,在心理和生理上慢慢发生太大的变化。而如何在出现困难时,相扶相拥走好这几十年,才是太需要动脑筋和智慧所做的事。
如果双方对自己男人(或女人)所做之事,所说之话,给予一句如对异性朋友般的认可,一个如对异性朋友理解的笑容,一个如对异性朋友宽容的举动,那么这样的家庭一定会出现:男人是山,女人是水。孩子是山水之间,天地灵气慢慢滋润的精灵。孩子才能依山傍水,顺其自然的生话、成长。无论富贵贫贱,或生出天塌的大事,双方都会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共担共当,坦然面对。
这就如与理解应试教育下孩子的学习一样。用两个如果来比喻一下:
1、如果双方能换位思考:为什么要当对方是个赝品或垃圾股?如果这样的消极心态与对方一起生活,岁月这个时间老人,会不会也让对方认为自己也是个赝品或垃圾股?其后果会如何?
2、如果能精心经营:多想想另一半的不易,把对方当了异性朋友,精心去呵护如朋友伙伴关系的家:礼貌而不失自尊。引导对方一起走进教育孩子的过程……
这样精心经营的结果,赝品都可能成为流行和时尚,垃圾股说不定能变成绩优股。
而女人更要多想想两个虽然:|
1、虽然男人从小被告知:不能如女人一般,想哭就哭,想撒泼就撒泼。有泪也要流到肚子里。又真有多少男儿长大后变成人们眼中真正的男子汉?
2、虽然男人从小就知道:社会责任和养家的重任将来要压在身上。可男人在这个出生就分配好的角色中,有多少人在成年前做好了担当的准备?
反观太多男人内心的虚荣和脆弱还不如女人,一有点事就逃避的行为更是不在少数。
从上个世纪末下岗大潮的人群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女人下岗后,为了孩子,为了家,为了生存,什么活也出去做,什么苦也肯吃,而城里的男人如果下岗回家了,是个什么样子?最后在城市角角落落忙碌的男人,大多是原本就没有工作来城中打工的农民。这说明了什么?
从古到今,太多的必然和压力,让男人不敢和自己的灵魂对话,不敢正视眼前出现的,其实根本就不是什么大的困难,其行为只能是掩饰和逃避,特别是成家后的男人,慢慢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家庭、对女人、对孩子的粗线条……或反过来,婆婆妈妈,鸡毛蒜皮都要管。
朋友们啊,我们的家庭大多都是普通人组成,平平安安才是真生活。要求对方不高,生活质量才能提高,而且想要男人内心真正强大,强大到足己保护家庭,足己能在这个社会上放手一搏,为家庭、为自己、为孩子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是需要来自女人的认可、鼓励、理解和宽容。因为失败后的现实,男人比女人更怕,而只要女人能和男人一起共担,还会有过不了的坎?男人还会怕什么?
所以经营好一个家,男女双方共同参与教育孩子,就是经营好了家的一大半。因为教育好独生子女太不容易了......而教育孩子,是家庭最重要的浩瀚工程,更是个一生无法推卸的负责。结婚生子为了什么?是家庭责任,也是为社会的未来担一分责。
所以一定要了解自己的丈夫,了解才会宽容,才能想到办法,让丈夫在家和孩子的教育上,就如对待工作一样,与自己一起,慢慢经历孩子长大的心理和生理过程,帮助到孩子健康成长。一起经营好这个来之不易的家。
今天说到这,谢谢朋友们的倾听。下星期说说:《夫妻如何缩小养育孩子的差异》(三)如何化有形为无形,让冬儿爸参与冬儿养育,慢慢一起走好......
感谢所有管理员的无私付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