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时 之 倒 叙】
标签:
华依柳夜车列车一个人的旅程 |
Don’t
不要把“再见”当成一种结束,因为我们心中永远存留昨天的部分记忆。
华依柳 作
列车,似随时都要启程。
拨开深浓的夜色,疾步走在月台找寻软卧车厢号。深夜的列车,总给人莫名的不安和突如其来的幻灭感。一个人拖着拉杆箱,竟然走到列车的尽头才找到。
脑中闪现列车到点便兀自呼啸而去的场景,如同电影画面般无情地扔下我在冰冷铁轨的尽头...亦如记忆里,萨瓦斯托波尔的车站----一步跨下便迎面是光鲜的都城。
或许,所有关于时间的局促与内心的慌乱都是自加的。特别是,当一个人的旅程中。
我上车时所携的慌乱,惊扰了和我同车厢的一位男子。他显然已安定下来。看到我时,站起身问我是否要帮忙把行李箱放到高处----他有很大几个行李箱,还有一捆疑似扁形画笔的包。我将自己结实的黑色箱子推到床下铺的空间里,正好撑满。最简至的出行装备,却因为单反相机而无比地沉。
他问我:明晨是不是也在上海下。他问话中的答案,有种远行之感。直觉中,他的目的地是更远的远方。
“为什么是一个人出行...一个人带这么多东西,是怎么上山的...”。
彼此从职业到此行,相比,他说得更多而不善问的我,更多的只是倾听。将一个人所经的悲喜欲压缩在某个局限的时空中,试着说出抑或说出引子,是件多么劳顿仓促、艰巨冗长的事。
多年致力于幼儿艺术教学事业而在中加两国无数次地行走间,以及日后的一些心与愿...似乎有很多信息流在四处找寻着出口。
言语中,我还想确认一件事----离开国内的这么多年,他是否依然对国人说着”我们”而不是“你们”。看着身边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养育他们的国度。因为一个目的而放弃所有目标,因为获取一个身份而孤注一掷。一次和归国朋友的聚餐中,席间听到一句“你们...”,便转身想离开现场。此后,关于“你们”这个词,甚或是衡量TA心底的标杆。
他说他最终还是要回来的。和千千万万叶落归根的人生意念一样,最终的皈依仍然为“我们”所共有。
当安顿下身心,夜已不能再深。
他拿出药,和水吞下。记得在他刚结束的电话里,他对她说,要将感冒控制在始发前。我想借此,提出结束今晚。
列车外的光亮被肢解成无数丝缕状的横纹,无一不被拂掠。夜,屏蔽了喧嚣的同时,也将前所未有的不安感,充盈于流动的光影间。幸运于这样的夜,没有烟味和鼾声。枕着被暖气片烤得发烫的枕头,松开一半的长发,微微发温。坐起,我将双手架在窗棱上取景,稳稳地端住相机拍夜色的站台和交错静候的列车。半睡半醒间,一站站愈来愈接近每个人的终点。
陌生的地处,陌生的夜,与陌生人隔几而卧的列车。除了呼吸,生命还有什么。
与外物外象的认知与宽容度渐渐有了明晰的取舍。一个人的途中,往往是最自省的---将迥异的声息排除于自身之外。听从自己内心的游弋。用心底的喧嚣,平分这昼夜的黑与白。
----“如果,以后再来,我可以为你做些帮助。”尽管,一年中的大半时光他都是在北美生活。而愿意相信这句话里的最真之善。
无锡站。晚点两小时的列车。临下车前,看着窗外久别的城市扑面而来,依稀有种疏离感。他留给我一张双面的名片。我翻遍随身的包而将唯一一枚印有我作品的手工书签作为名片回赠。
一个自雇移民的男子。像倒叙一样的昨晚今晨。
记忆里唯一一次相遇,已成为过去。
2013.1.15
小记:
念念不忘将这些文字录下之后,却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整理。一向都没有重复翻看和咬文嚼字的习惯,不是因为一切已近圆满而是避免频频回首而漫生出莫名虚无。
系统记载着最后看过一遍的时间:2013.5.24
如果,写下他们即可得到足以慰藉的安心。那么,在这个热袭肆虐无法逃遁的残忍八月,我仍然没有忘却。
回首,又见微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