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存:《干杯,露娜!》

标签:
乌克兰干杯露娜!伏特加碳酸水克里米亚半岛杂谈 |
分类: 发表展出及出版 |
-----2011.9.18.《无锡日报》海外版 太湖
干杯,露娜!
华依柳
第一次体会在异域过中秋的感觉。在乌克兰的萨瓦斯托波尔市,这个鲜见亚洲人的国度,终于体会到异域思乡的深浓与切肤。如果在国内,就不会试着去想:该怎样度过中秋节,又该怎样尽兴于这月夜的美好。
为了在异乡过个特别的中秋,和同伴一起特意去超市采购晚餐食品。面对堆成丘陵般的面包甜点,唯独没有月饼。想到国内此刻,又有多少人愿意多咬几口月饼。庆幸着早已预先压箱底的苏州枣泥麻饼,一路上默默地只待今晚。当走出超市,我用一段短短的视频记录了在头顶的一轮圆月。突然感觉某种无以言表的伤惑——月圆的深夜,亲情在万里之外。背井离乡的人,只有更懂得自爱:疼与冷,无奈与虚无,唯有自知自怜。而此刻,国内正跨入第二天(八月十六)的黎明。左手的腕表,一个月不曾试图去改变属于故乡的时间。唯有让时间以此方式,专注不忘——捎带着我身畔的萧瑟夜寒,和万里之外故乡正卷土重来的闷热。
我所居住的房间楼下——此晚,这个世界上,又有一对新人步入新的生活。婚宴场上的杯盘狼藉之声,彻夜响彻。对面延绵起伏的之字形丘陵山道上空,浩大的圆月和家乡的圆月没有丝毫相异。一辆接着一辆的胜利牌老式轿车,从缓坡滑入行道。午夜的幽蓝里,就只有悬浮的车灯,在弯道中搜索着黑暗。爱与哀愁的真实——就像我对这座城,所有的依恋。
异乡之秋夜,不远的临海夜空,烟花纷飞——最暗的暗处、最远的远方。要多远才是迷人的海岸。看到一枚似星点的亮,是远处教堂穹顶的光,欲与明月争辉映的光的剪影。中秋夜,没有人吟风诵月,没有清松落荫;我们的派对就在饭店三楼的大画室。格子玻璃外的露台下,广场和对面梯形山坡上满布鳞次栉比的村庄。深秋的夜凉,被盏盏夜灯温暖着。画室里充盈着松节油与油彩的气息,一切,恍若回到学生时代的画室——我们任由挥洒的年少的心。室内稀薄、窃窃的电流声里参杂着调不清波频的音乐广播台。
有人挽着爱人、带着挚友姗姗而来。伏特加。蜜桃汁。石榴汁。冰白葡萄酒。可乐。碳酸水。幽暗的灯光,因为没有刻意,而更显闲淡。坐在桌角的位置,一口接一口地喝着蜜桃汁。心中却惦着家乡菜,哪怕是一小碗米粒初绽的清粥。空气中,渐渐浓稠的熏肉味与混杂的酒味,让人委顿却持续着某种清醒感。桌上各款琉璃盏一般的酒瓶,错综。透过凹凸的瓶盏,有人离座又有人折回。今晚的派对,体会不到属于内心独属的欢愉,交换不了分享不到。而想真正拥有自己内心的愿望,是如此地迫切……围坐着,在频频为“露娜”(俄语:月亮)干杯的声浪中,伏特加远不及家乡杨梅酒的香醇,面包圈与月饼不再是同心的圆。还有,整晚,用空寂的欢愉下酒的我们。要知道,在这里不同于国内能那么容易地就买得到下酒的小菜。细如烟支的面包饼干,难道真的可以干完一整杯伏特加。四十三度还是九十度,看一眼,就足以让瞳孔自燃 ……那晚,似乎每个人吃得最多的是密实坚硬的干面包条,拿在手里吃着的每个人都恍若孩童,无论是卷发少年和白发老人。晚餐的最后,我拿出行旅箱中早早准备好的枣泥麻饼,切成无数的小份分发给每一位。其实,分到每人手中的已经少之又少了,可还是希望每人都能分享到我来自万里之外最初的心愿。而留给自己的,只有手心里细碎的几粒芝麻。
聚会结束时,已是午夜。回到房间,还是忍不住下厨,为这样的夜,煮一小锅清粥。小菜是咸蛋、榨菜、色拉、干酪。仰望着异国夜晚的宏大星空,让月光久久透彻地照见内心。某一刻的思念,是如此浅显乏力,无以凭籍。眼中明月渐依稀,婆娑树影下,依然有街头画家在为路人画着肖像……楼下的台阶上,有明灭的烟蒂在闪。孤独的人,连个身影都那么地浅。
干杯,露娜!唯独希望“露娜”能深记此夜——在黑海北岸,几个中国人在八月十五夜,曾与她共度。
-------------
乘着大鸟来回往复地飞。路在车前无尽延展。思绪相伴,时浅时深陷。
去年,中秋节前后的一个月,在乌克兰南端的克里米亚半岛参加创作年会,与俄罗斯一批功勋画家同住一家酒店,每天同搭一辆车。每天朝霞沉暮中带着水彩、画架、折叠椅和素描本外出。不用言语,浸淫的心,唯有忘却自己,才能唤起一切。油画。中国画。水彩。铅笔画。面对最适宜的一切,面对环幕的海,面对胸臆无际的畅怀——同时拥有着多画种多角度融合的表达和贯通,感受绘画之中多面语汇顺畅抵达的通道。作为一名创作者,如果恪守自己近乎惯性的创作表现力,顿觉孱弱和乏力。正如一位乌克兰画家所说的:“优秀的艺术家,在任何领域,都能游刃有余。”
这个初秋。因为《纪念日》的首发,诗歌、散文家有缘聚首,在广袤无垠的滩涂迎着风漫步,像别致的疏密散点,流动在滩涂大地——此刻的我们,随风的心亦如分行的言语,句句断离,而悉悉索索的心情,正等待着归属于各自日后,值得隽永流连徘徊回味的纪念日时光。
而我,无法自已地将不同时空不同物象互为牵系——时光正以回复的形式,铺垫与构筑着每一种美好的记忆。
漫步在黑海之畔,漫步在滩涂——时空与地点,该用什么方式作为一种结尾。
心在哪里,哪一部分出自感情的结果;哪一部分能够直视自己;哪一部分高出万里天幕、低矮至生命的另一端。
哪里,有最贴心的呈现。。。
2011.9.18 随手补记